二课堂中本来就存在逻辑味道当我们讲到课堂中的逻辑味道时,并不是说现在的课堂中没有逻辑味道。在有的学科中,这种逻辑味道就是以逻辑本身的形式呈现的。拿数学来说,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中,第一章就是讲集合与函数概念。在更多的学科中,这种逻辑味道是渗透在学科知识体系之中的。......
2024-07-27
教学案例
【案例一】
陈述句预设:
语文课上,老师在讲授高尔基的《海燕》。
学生:“(齐读)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老师:“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
学生1:“‘黑色’是在描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特征。”
学生2:“‘闪电’一词突出了海燕飞行的特征——速度快。”
老师:“这样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学生进入讨论,最后得出答案:“黑色的闪电”形象地刻画出海燕的矫健身姿;把海燕比喻为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中带来一点亮光的“闪电”,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案例二】
疑问句预设:
老师给出阅读材料,请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
“正是这种叙说和回忆,带来了人类特有的历史感。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历史。不管它是刻在有形的物上,还是无形的音(口头传说)上。一部史诗或史书,不就是一部关于死者的传说?当然,历史或许不会记载或留下芸芸众生的故事,但众多生者却会铭记他们的至爱亲朋留下的点滴回忆。正是这些生动细节的无处不在,随时随地呼之欲出,令死者尽管出了家门,却永远走不出生者的心灵。在这个意义上,谁又能说生死是永不相通的两重门?最后,正是面对死者的葬礼,才令生者有暇驻足倾听来自生命底层的细语:生之无常,死之迫近。生命如同黑暗中的一道闪电,倏忽即逝。生命之根恰恰扎在死亡的土壤中。生命来自虚无,又归于虚无。生之饱满恰由死之虚无所衬托,正如夜空衬托出繁星那样。怠慢死亡,快速打发死亡之过程,其实也就是漠视生命。”(7)
老师:“文中说:‘在这个意义上,谁又能说生死是永不相通的两重门?’作者认为在什么意义上人类的生死是可以相通的?”
学生进入讨论,最后得出答案:“作者认为在‘死者虽然离去,却会在至爱亲朋那里留下关于他生前的种种回忆,留下无处不在的生动细节,这使他永远走不出生者的心灵’这个意义上,生与死是可以相通的。”
【案例三】
命令句预设:
语文课上,老师在讲授高尔基的《海燕》。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老师:“请大家谈谈对文章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含义的理解。”学生1:“这是‘胜利的预言家’海燕向人民发出的革命号召。”学生2:“它表达了无产阶级埋葬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显示了革命战士不畏强暴、顽强战斗的高贵品质。”
陈述句就是叙述或说明某种事实的语句。例如,“王海今天在国家大剧院听到了宋祖英的独唱”,就表达了“王海这个人,在今天,在国家大剧院这个地方,听到了宋祖英此人的独唱”这样一个事实。这个陈述句能够成立或有意义,就取决于“确实存在王海这个人”、“有国家大剧院这个地方”、“有宋祖英其人”、“宋祖英今天确实独唱了”等条件事先已经存在。如果没有这些事先存在的条件,那么“王海今天在国家大剧院听到了宋祖英的独唱”这个陈述句就不能成立或没有意义。因此,使“王海今天在国家大剧院听到了宋祖英的独唱”这个陈述句能够成立和有意义的事先必须存在的条件,就构成此陈述句的预设。
我们据此来分析上述案例一。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问题解决得比较到位,因为无论是教师设置问题,还是学生思考问题,都有意无意地关注了陈述句“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中的预设,这句话背后的预设是:“有海燕”、“海燕在飞翔”。
基于这个预设,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首先,海燕是什么颜色?黑色——描写了海燕本身的颜色特征。
其次,海燕在飞翔,怎么飞翔?像闪电——形容海燕飞行速度之快。
这样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根据这段语句的语境,运用语用预设的分析方法,自然就得出了答案:“‘黑色的闪电’形象地刻画出海燕的矫健身姿;把海燕比喻为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中带来一点亮光的‘闪电’,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疑问句是人们在提出问题、疑惑、询问时运用的一类语句。疑问句预设,就是使该疑问句有意义的前提条件。例如,A问B:“你的孩子多大了?”如果该疑问句要有意义,那么它的前提条件就是:A已经知道“B已经结婚”、“B有孩子了”。如果A对“B已经结婚”、“B有孩子了”这些前提条件即预设一无所知,那么A说出的“你的孩子多大了?”这个疑问句,就是不能成立的,如此询问是很冒失的。
我们据此来分析上述案例二。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正是运用疑问句预设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道阅读练习题。“在这个意义上,谁又能说生死是永不相通的两重门?”在这个疑问句中起码包含了以下几个预设:有“这个意义”、有“生死两重门”、“生死是相通的两重门”。也就是说,这些预设是提前存在的,是不用再讨论它们的真假的,只是搞清楚“这个意义”是什么就可以了。既然“这个意义”是已经存在的,我们只要从文中找出就行了。根据指示代词“这”的“近指”性质,它的答案应该在靠近“这个意义”的前面部分。所以答案是:“死者虽然离去,却会在至爱亲朋那里留下关于他生前的种种回忆,留下无处不在的生动细节,这使他永远走不出生者的心灵,在这个意义上,生与死是可以相通的”。
命令句就是人们在要求或者希望别人做或不做某事时用的一类语句,命令句也可称为祈使句。命令句预设就是指人们在发出某种命令时已知的信息,是该命令句能够成立和有意义的前提条件。例如,“赶快到操场集合!”如果这个命令句能够成立和有意义,就必须事先存在以下预设:“有许多人”、“这些人不在操场上”、“有操场存在”等。否则,这个命令句就是无的放矢,毫无意义。
我们据此来分析上述案例三。要理解命令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含义,先要弄明白这个命令句的预设。这句背后的预设是:“有暴风雨”、“暴风雨原来不猛烈”。有了这些预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不难了。谁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为什么要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结合文章的语境,也就是“大预设”,我们便很容易得出答案:“这是‘胜利的预言家’海燕向人民发出的革命号召;它表达了无产阶级埋葬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显示了革命战士不畏强暴、顽强战斗的高贵品质”。
陈述句预设一般分为三种:
简单陈述句预设,比如,“小明学习优秀”,预设“有小明这个人”。
复合陈述句预设,比如,“如果你帮他,那么他就会进步”,预设“有你和他”。(www.chuimin.cn)
特殊陈述句预设,比如,“王亮开始用功了”,预设“王亮以前不用功”。
疑问句预设一般也有三种:
选择疑问句预设,比如,“做好事的人是小明还是王亮?”预设“有做好事的人”、“有小明和王亮这两个人”。
一般疑问句预设,比如,“张扬学习刻苦吗?”预设“有张扬这个人”、“张扬有学习的经历”。
特指疑问句预设,比如,“哪个同学是三班最有号召力的同学?”预设“有同学”、“有三班”、“有最有号召力的同学”、“有同学是三班最有号召力的同学”。
命令句预设也叫祈使句预设。祈使句主要是向对方表示请求或命令的语句。比如,“把书拿过来!”预设“有书”、“书没拿过来”。“请开门!”预设“有门”、“门是关着的”。
扩展延伸
【化学】
学习“氧气的性质”时,我们做了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由此可以进一步探究:
实验用的氧气是纯氧,那么空气中的氧气有没有助燃性?既然空气中的氧气也具有助燃性,那么带火星的木条为什么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通过这两个问题,能否对纯净物和混合物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参考提示:这三个疑问句背后的预设很多——做了实验;有氧气,或有纯氧;有空气;空气中有氧气;空气中还有别的气体;氧气助燃;有带火星的木条;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有纯净物;有混合物……梳理了疑问句背后的预设,问题就好回答了:在纯氧条件下,铁丝能燃烧,在非纯氧条件下,带火星的木条不能燃烧,显然,氧气被淡化稀释之后,其助燃性降低。由此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进一步认识也便得出:物质具有的性质不会因为它是以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的形式存在而改变,在混合物中,由于它的浓度可能比较低,从而导致其性质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并不能抹杀它的这种性质。)
【历史】
及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从以上材料中你能获取有关秦朝的哪些信息?
(参考提示:从以上几句陈述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预设——有秦始皇;秦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有胡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根据预设,可归纳获取的有关秦朝的信息:1.秦始皇让整个天下都听凭自己驱使;2.秦修筑长城;3.修长城巩固边疆;4.抵御匈奴;5.匈奴不敢入侵……)
勤思多练
【地理】
中国西部地区蕴藏着22.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约占全国陆地天然气总量的59%,经过多年的地质勘探,在塔里木、柴达木、陕甘宁和川渝盆地崛起了四座国家级大气田。中国的天然气资源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消费市场主要在东部地区。中国政府最终确定了实施西气东输工程,将西部富余的天然气,联合输往东部地区,以减轻西部地区气田难开、资金缺乏的巨大压力,缓解东部能源紧缺的局面。输气线路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气田,东至上海市郊区,全长4 000多千米。
根据材料回答:
(1)西气东输工程决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2)西气东输工程中的“西”和“东”各指什么?
(参考提示:1.中国的天然气资源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消费市场主要在东部地区。中国政府最终确定了实施西气东输工程,将西部富余的天然气,联合输往东部地区,以减轻西部地区气田难开、资金缺乏的巨大压力,缓解东部能源紧缺的局面。2.“西”指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气田,“东”指上海市郊区。)
【政治】
判断下面语句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请予以改正: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参考提示:通过分析该陈述句的预设,可得出这句话是错的。改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注释】
(1)参见百度百科.弗雷格.见百度网,2013-07-28。
(2)参见王路:《弗雷格思想研究》,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参见百度百科.预设.见百度网,2012-05-16。
(4)参见济宁一中语文教研室.言语行为的预设PPT.见道客巴巴网,2012-10-26。
(5)参见李卓娅:《浅析语用预设》,载《考试周刊》,2009(8)。
(6)参见济宁一中语文教研室.言语行为的预设PPT。
(7)陈蓉霞:《死是生者的事》,载《书摘》,2008(9)。
有关课堂中的逻辑味道:让理性引导教与学的文章
二课堂中本来就存在逻辑味道当我们讲到课堂中的逻辑味道时,并不是说现在的课堂中没有逻辑味道。在有的学科中,这种逻辑味道就是以逻辑本身的形式呈现的。拿数学来说,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中,第一章就是讲集合与函数概念。在更多的学科中,这种逻辑味道是渗透在学科知识体系之中的。......
2024-07-27
四张扬理性引导教学我们所做的上述论述,似乎还有点就事论事的色彩,还需要对问题做更深的剖析。我们提倡增添课堂的逻辑味道,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张扬理性。这是发生在一些学生中的盲从现象。该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本质或物理状态以及中介物质无关。这是非理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2024-07-27
一逻辑到底是什么讲到课堂中的逻辑味道,当然首先要了解“逻辑”到底是什么。按照现在不少逻辑书上的说法,“逻辑”是一个多义词。“市场的逻辑”中的“逻辑”,就是指市场活动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性。等为逻辑联结词的复合命题称为选言命题。在形式逻辑中,所谓思维规律,主要是指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违反了同一律就要犯“偷换概念”、“混淆概念”等逻辑错误。......
2024-07-27
三为什么要在课堂中增添逻辑味道虽然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已经存在一定的逻辑味道,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迫切需求相对照,这点逻辑味道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中的逻辑味道必须明显增添。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现在国内外的考试中,出现了一种强化逻辑思维能力的趋势。专家认为,学生如果想在SAT写作中获得高分的话,就必须在答题中体现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2024-07-27
三事实预设、理论预设教学案例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这两则材料提供的共同信息,写出你的发现。逻辑辨析根据交际各方在特定语境中所共有的背景知识的不同,预设可以分为事实预设和理论预设。事实预设是指交际各方在语言交流过程中预先肯定或否定的某种事实情形。理论预设是某个语句中关于一些事前就存在的理论的预设。......
2024-07-27
五辨别逻辑联结词(二)教学案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第一册中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课,下面选取一个教学设计分析其中蕴含的逻辑知识。逻辑辨析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复合命题。例如,“年满18岁”是“有选举权”的必要条件。显然,当前件和后件同真或同假时,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为真,在其他情况下都是假的。这就导致了论述中的不合逻辑。......
2024-07-27
图10—5以“商品”为核心概念的知识系统化过程知识链接知识的定义在认识论中仍然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这样,我们通过核心概念延伸的方法,就使“物质的分类”这一部分内容形成如图10—6的知识的逻辑系统。......
2024-07-27
“细胞”这个概念成为第二单元中的核心概念。本章主要介绍核心概念提炼、主题提炼、要点提炼和特征提炼四种提炼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核心概念提炼,也可称为关键词提炼。上述教学案例就涉及实现逻辑概括的一种方式——核心概念(关键词)提炼式概括。......
2024-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