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堂中本来就存在逻辑味道当我们讲到课堂中的逻辑味道时,并不是说现在的课堂中没有逻辑味道。在有的学科中,这种逻辑味道就是以逻辑本身的形式呈现的。拿数学来说,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中,第一章就是讲集合与函数概念。在更多的学科中,这种逻辑味道是渗透在学科知识体系之中的。......
2024-07-27
三 事实预设、理论预设
教学案例
【案例一】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这两则材料提供的共同信息,写出你的发现。
[材料一]
百度某贴吧发言记录:
独木舟:“刚才有个人给我打电话,说他知道我是学生,还知道我暑假正过得无聊,所以想让我到他那儿去工作。这会是真的吗?我都不认识他。”
终生爱:“他怎么会知道你的情况?赶紧想想……”
小太阳:“是不是你的密码被人破解了?”
独木舟:“不会呀,我的密码挺复杂的,再说我的注册信息里也没填电话号码什么的。”
小太阳:“这人多半是骗子。你再想想,你在哪儿说过自己的事情?”
独木舟:“我就是在贴吧里有时说一些自己的事,还有上次为了一个网络投票,留过自己的电话号码。”
天王星:“泄露个电话号码不会有什么大事,最多就是有一些无聊电话。”
独木舟:“我也这么想,贴吧里和朋友聊天多快乐,这种人我不理他就行了。”
[材料二]
专家表示,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原因很多。一些网站的安全防护有漏洞,黑客攻破数据库后就可以看到用户的信息,还有个别网站的内部人员非法窃取数据进行买卖,获取利益。另外,很多网络用户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强,他们在各个网站论坛使用同一个用户名,设置简单好记的密码,在网上聊天时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甚至是一些隐私。某网站负责人说,在密码泄露事件发生后,虽多次提醒,但也仅有30%的用户修改了密码。调查显示,有56.77%的人认为个人信息泄露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危害。
【案例二】
化学老师在讲解了酸和碱的性质后,用幻灯片向学生们展示昆明世博园中“山东齐鲁园”里的“泰山”,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思考:
老师:“这座‘泰山’主要是用从山东运来的花岗石堆砌而成的,还有一小部分是用云南石林的石灰石补充的。”
老师展示“泰山”的局部和细节。
老师:“同学们谁能回答,怎样鉴别和判断这座堆砌而成的‘泰山’的石料,哪些是花岗石,哪些是石灰石呢?”
学生1:“……”
学生2:“……”
逻辑辨析
根据交际各方在特定语境中所共有的背景知识的不同,预设可以分为事实预设和理论预设。
事实预设是指交际各方在语言交流过程中预先肯定或否定的某种事实情形。它的表现形式是一个或一组表征个别的具体事实的经验命题。
如上述案例一,寻找这道题的答案,其实就是在探求这段文字背后的事实预设。这道试题的题干是“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这两则材料提供的共同信息,写出你的发现”。对于这个命题,你能写出你的发现也好,不能写出你的发现也好,它都假定存在一个事实:有人在网络上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并认为个人信息泄露不会有什么危害。这是语言交流过程中双方“预先肯定或否定的某种事实情形”,这就是一种事实预设。只是这段交流的文字以考题的形式呈现的时候,交流的双方不具有同步性,交流的一方(即出题人)提前进行了预设,而另一方(即答题人)只是在考试时才进入交流。但不管交流如何滞后,对答题人来说,其对出题人的事实预设是默认的,也就是存在“预先肯定或否定”这种事实预设的前提,否则考试就没法进行。也正是在“预先肯定或否定”某种事实预设的基础上,交流的另一方(即答题人)才能够去寻求这段文字背后的事实预设,从而寻求答案。懂得了这个道理,也就懂得了解题的方法和意义。
这道试题的答案就是:有人在网络上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并认为个人信息泄露不会有什么危害(即“预先肯定或否定的某种事实情形”)。(www.chuimin.cn)
理论预设是指交流各方在语言交流过程中预先肯定或否定的某种理论背景,它的具体形式则是一个或一组具有普遍性或必然性的理论命题。
如上述案例二,这个教学片段所呈现的交流各方的语言交流过程,同样也“预先肯定或否定”了“某种理论背景”,也就是预设了“共知”、“先知”的理论前提,那就是关于化学中“酸”的理论知识:花岗石是不会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的,石灰石是会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的。所以,解题的过程是探求其已呈现的语句背后的预设,即所谓的“解疑”或“解惑”。其实,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就是一个“预设”和“求预设”的过程。
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分别在这两种石料上滴加稀盐酸,会产生气泡的石料即是石灰石;反之,是花岗石。
知识链接
事实预设是某个语句中关于一些事前就存在的事实的预设,它不需要语境的加入。
比如:“魏毅考试得第一,使大家感到非常惊讶”或“魏毅考试得第一,并没有使大家感到惊讶”,其事实预设是“魏毅考试得第一”。这个事实不需要语境的加入,也就是说,“魏毅考试得第一”是事前就存在的事实。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解题的时候就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语句背后的事实预设,从而很快得出答案。
理论预设是某个语句中关于一些事前就存在的理论的预设。在很多情况下,理论预设和事实预设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既独立又相互联系,有时很可能同时存在。
比如,有两位物理教师在一起谈论行星的运动问题,对于行星运动问题的解释可能多种多样,但无论怎样纷繁复杂,行星运行的背后都涉及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这是交际各方所共有的理论知识,这种交际各方所共有的理论知识背景,就是我们所谓的理论预设,但也是事实预设。因为在现代科学发展的背景下,万有引力定律已不仅仅是一种被判断、假设或推导的理论,更是被现代科学证实了的一种客观事实。
扩展延伸
【政治】
去年夏天,某村的大部分农田被洪水淹没,少数村民的房屋也被洪水冲垮了。有的村民建议村里修一座龙王庙,以求龙王爷保佑不再发洪水。于是,村委会决定在村里修一座龙王庙。
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此事进行评析。
(参考提示:在这段话中,背后的事实预设是“某村的大部分农田被洪水淹没,少数村民的房屋也被洪水冲垮了”。也就是说,不管修不修龙王庙,这个事实都是提前存在的,它不需要语境的加入。人们比较关注的是由这个事实预设所引发的现象——村民修建龙王庙,求龙王爷保佑。因为这道题的设置正是从这种现象入手,因此,解题也应该从这方面切入:发洪水是自然现象,与气候变化有关系,与龙王爷没有关系,而且龙王爷也不存在,所以,修龙王庙可以说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它说明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还比较深广,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大力倡导科学,反对迷信,摆脱愚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该村村委会的决定与上述要求是相违背的。)
【物理】
物理课上,老师把正在发声的手机悬吊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手机的铃声越来越小。这个现象说明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为什么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参考提示:理科的设题,呈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象,其背后都存在着“理论预设”,即定理、定律、公式、原理或规律等,解题者要运用这些定理、定律、公式、原理或规律等把题目解出来。上述试题背后的理论预设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是出题者和解题者双方都提前共知的,也是本题的答案。)
勤思多练
【数学】
下列不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A.(a+1)(a-1) B.(b-c)(-b-c)
C.(2m-n)(2n+m) D.(3-2a)(3+2a)
(参考提示:选C。)
【化学】
图6—2所示的是家庭常用的几种灭火方法,请将相应方法的灭火原理填在表中对应的空白处。
图6—2 家庭常用的几种灭火方法
(参考提示:隔绝氧气,或隔绝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有关课堂中的逻辑味道:让理性引导教与学的文章
二课堂中本来就存在逻辑味道当我们讲到课堂中的逻辑味道时,并不是说现在的课堂中没有逻辑味道。在有的学科中,这种逻辑味道就是以逻辑本身的形式呈现的。拿数学来说,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中,第一章就是讲集合与函数概念。在更多的学科中,这种逻辑味道是渗透在学科知识体系之中的。......
2024-07-27
四张扬理性引导教学我们所做的上述论述,似乎还有点就事论事的色彩,还需要对问题做更深的剖析。我们提倡增添课堂的逻辑味道,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张扬理性。这是发生在一些学生中的盲从现象。该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本质或物理状态以及中介物质无关。这是非理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2024-07-27
五证实与证伪的复杂性教学案例这是在初一班的生物课上。“蜗牛有听觉”这个猜想,几乎得到了全班各组实验结果的证实。这恰恰生动地说明了证实过程的复杂性。逻辑辨析一、证实的复杂性证实,即证明一个观点或结论是真实的。关于证实或证伪的复杂性问题,在形式逻辑中并没有涉及,这是在科学逻辑中才专门涉及的问题。,E n则表示从结论中推出来的可以在实验中验证的一系列事实。......
2024-07-27
四陈述句预设、疑问句预设、命令句预设教学案例陈述句预设:语文课上,老师在讲授高尔基的《海燕》。学生1:“‘黑色’是在描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特征。”学生2:“‘闪电’一词突出了海燕飞行的特征——速度快。”......
2024-07-27
图10—5以“商品”为核心概念的知识系统化过程知识链接知识的定义在认识论中仍然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这样,我们通过核心概念延伸的方法,就使“物质的分类”这一部分内容形成如图10—6的知识的逻辑系统。......
2024-07-27
三不完全归纳式概括:科学归纳式概括教学案例绝大部分学生都反映,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扣分比较多。逻辑辨析科学归纳式概括也叫科学归纳推理,它是以科学分析为主要依据,由某类中部分对象与其属性之间所具有的因果联系,概括出该类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其实,如果我们运用科学归纳式概括的方式,对出现“阅读理解”题型的不同试卷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比较科学地找到解题的基本思路。......
2024-07-27
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性基础是提问能力在中学新课标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科学探究式教学,应该怎样进行?由此我们看到,科学探究的第一个核心要素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人,他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是有目的、自觉、能动的活动。经过研究,他推断出关于彗星的这三次观察记录实际上是对同一颗彗星的观察,这颗彗星后来被命名为“哈雷彗星”。......
2024-07-27
一逻辑到底是什么讲到课堂中的逻辑味道,当然首先要了解“逻辑”到底是什么。按照现在不少逻辑书上的说法,“逻辑”是一个多义词。“市场的逻辑”中的“逻辑”,就是指市场活动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性。等为逻辑联结词的复合命题称为选言命题。在形式逻辑中,所谓思维规律,主要是指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违反了同一律就要犯“偷换概念”、“混淆概念”等逻辑错误。......
2024-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