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0—5以“商品”为核心概念的知识系统化过程知识链接知识的定义在认识论中仍然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这样,我们通过核心概念延伸的方法,就使“物质的分类”这一部分内容形成如图10—6的知识的逻辑系统。......
2024-07-27
二 辨析预设的意义
教学案例
教与学的过程,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他助解惑”和“自助解惑”的过程。但是,为什么有时候不管是“他助”还是“自助”,我们对所学的知识还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点都不懂呢?这其中就涉及一个“巧妙识别和辨析逻辑预设”的问题。请看以下教学案例:
老师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一课后,请同学们做如下练习题:
你能想出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么?
(1)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2)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3)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大部分孩子不能马上回答出来。刚开始他们不懂得“言外之意”是什么意思,当老师告诉他们“言外之意”就是“这句话以外的意思”或“暗含在这句话里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意思”之后,他们还是不能马上回答出来。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生不会“巧妙识别和辨析逻辑预设”。其实,这“言外之意”就是逻辑预设中的一种。学会巧妙识别和辨析逻辑预设,对于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有着重大的意义。
逻辑辨析
我们从上节知道,预设也就是说话者和听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使表达内容必须具备的前提。所谓会话前提的合适性,就是在会话中,话语的前提和语境要紧密结合。通俗地说,预设就是隐藏在某一话语背后为说话者和听话者(或写作者和阅读者)所共知的判断,它是话语获得合理性的先决条件。
我们懂得了逻辑预设的知识,也便懂得了解题的方法:只要我们知道了隐藏在这些话语背后为说话者和听话者(或写作者和阅读者)所共知的信息即预设,我们就能弄懂这些语句背后的“言外之意”。让我们来看看上述练习题:
第一句:两个骗子用一架虚构出来的织布机给皇帝织布、做新衣,并且说这新衣“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与这句话相矛盾的语句则是“任何称职的或者不愚蠢的人,都看得见这衣服”。皇帝很想知道衣服制作的情况,派了两位诚实的官员去看两个骗子织布。两位官员都怕被说成“不称职或者愚蠢”,于是面对空织布机都说:“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这次随皇帝亲自来看,面对连“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的空织布机便出现了这种情况: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课后的练习题就是问上边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言外之意”。
从语境我们发现这句话背后暗含了以下预设:“有‘织布机’存在”、“‘织布机’织出了‘布料’”、“有不称职的或者愚蠢的人(这‘布料’愚蠢的人和不称职的人是看不见的)”、“没有人愿意因为‘看不见’而证明自己愚蠢或不称职”。
因此,根据这句话背后的预设,我们很容易地得出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的答案:“他们相信其他的人无论是否看得见布料,一定都会说看见了布料”。
第二句:“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也是先从这句话背后的“逻辑预设”入手:“有一个小孩子”、“童言无忌”、“皇帝没有穿衣服”。
因此,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也便自然得出:“这是一个孩子说的,应该是真的;而我也看出了皇帝的确没有穿衣服”。
第三句:“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从语境我们也可以找到这句话背后的预设:“我在举行游行大典”、“我确实看不见我身上穿了衣服”、“承认自己‘看不见’就是承认自己愚蠢和不称职”。
因此,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便可以这样理解:“这时候如果停止游行大典,就会被老百姓发现自己的愚蠢,而把假的当作真的或许可以蒙混过去,无损自己的尊严”。
通过巧妙识别和辨析逻辑预设,我们就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增强我们的分析能力。
巧妙识别和辨析逻辑预设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以通过实例来进一步深化认识。例如:
1995年1月张某伙同严某,在渝中区持枪抢劫李某现金5万元。法庭审判中控辩双方就严某是否获得抢劫所得的赃款展开了辩论。
审判长:“被告人严某的辩护人对被告人张某有无发问?”
严某的辩护人:“有。”
审判长:“准许。”
严某的辩护人问张某:“张某,我问你,你一共向严某借了几次钱?”
张某:“我记不清楚了,应该是上万吧。”
严某的辩护人问张某:“你还完没有?”
张某:“她的钱……”
请特别注意严某的辩护人对张某的两次发问:
当严某的辩护人问张某“你一共向严某借了几次钱?”时,这个问句就暗含着如下预设:“张某向严某借过钱”;“至少借了一次钱,有可能不止一次”;“借钱还钱不属于分赃”。
当严某的辩护人进一步问张某“你还完没有?”时,这个问句又暗含着如下预设:“张某向严某借过钱”;“借了钱就要还”;“张某已经向严某还过钱,只是有可能没有还完”;“借钱还钱不属于分赃”。
这次法庭辩论,本来是要辩论严某有无获得抢劫所得的赃款,但是,严某的辩护人却想通过提问后面的预设,把严某的行为变成是严某和张某间借钱还钱性质的问题。如果没有看出这一点,而是默认了这个问话,那么也就意味着同时默认了这个问句暗含的预设。这样,也就可以合乎逻辑地认为,严某和张某的行为不属于“分配抢劫所得赃款”的性质,而只属于“借钱还钱”的性质。控方如果要进行反驳,就必须首先揭露辩方问句中的预设,并且分析其荒谬性,否则,控方就会落入辩方设好的陷阱。
知识链接
预设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研究。从狭义上研究预设,即是从语义角度研究预设。从广义上研究预设,即是从语用角度研究预设。(www.chuimin.cn)
语义预设,是从语句的意义或命题的真假值来考察和定义的。
设A为具有某种含义的语句,设↑A(非A)为具有某种含义的语句的否定,设B为具有另一种含义的语句,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如果A,则B;如果↑A(非A),则B;则A与↑A预设B,或B为A和↑A的预设。
拿前面的教学案例来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为A语句;“小草没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为↑A语句;“土里有小草”为B语句。“土里有小草”既是“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能够成立和有意义的前提条件,也是作为其否定的“小草没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能够成立和有意义的前提条件,因此,“土里有小草”就成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及其否定“小草没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预设。
由此可以看出,语义预设只考虑了几个具有某种含义的语句之间的内部因素,认为一个句子一经形成,预设就已寓于句义之中,而不直接涉及说话者(写作者)、听话者(阅读者)以及语境。
语用预设则不同,它与说话者(写作者)、听话者(阅读者)的态度、信念、意图以及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把一个语句的字面意义与说话时的语境结合起来,才能分析其预设。
例如:同样是“下雨了”这句话,从语义角度分析,它预设了“此前没有下雨”。但是,从语用角度分析,如果考虑到不同语境,则可以有不同的预设:
妻子对刚走出家门上班的丈夫说:“下雨了。”在此语境下,本句的预设是:“下雨出门要带雨具”。所以这句话是提醒丈夫要带好雨具。
妈妈对在楼下草坪上玩耍的孩子喊:“下雨了!”在此语境下,本句的预设是:“下雨前孩子在外面”、“雨会把孩子淋湿”。所以这句话是催促孩子赶快回家。
某地长期干旱,老农民兴奋地喊:“下雨了!”在此语境下,本句的预设是:“本地已很久未下雨”、“下雨可以缓解庄稼的旱情”。所以这句话是表达旱情终于可以得到缓解的喜悦。
准备外出登山的某学生沮丧地叫道:“下雨了!”在此语境下,本句的预设是:“雨天不能爬山”。所以这句话是表达因下雨而无法实现登山计划的失望。(4)
语用预设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合适性。所谓合适性,就是说预设要与语境紧密结合,与语境相适应,预设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比如,母亲对女儿发号施令:“把作业写完再睡觉。”这个要求是否合适是有一系列的语用预设作为先决条件的:比如双方知道写什么作业,以及女儿有能力把作业写完。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母亲的话语才是有意义的、合适的。
二是共知性。所谓共知性,即语用预设应为交际各方共有的认知背景。从交际各方认知背景的视角可以看出,预设是说话者自认为与听话者共有的背景知识。也许听话者之前并不知道这一事实,但是听话者通过已有的认知背景,可以理解并接受。(5)比如,老师对学生说“明天把作业交来”,这是在一个特定语境中发出的要求,在这种语境中,老师知道“布置了某种作业”,学生也知道“布置了某种作业”。如果仅是老师知道,而学生则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缺乏预设的共知性,那么“明天把作业交来”就成了一句无意义的话。
由此我们看到,有时仅仅从语义角度去分析一个语句的预设是不够的,还必须从语用角度去分析,才能把一个语句的预设分析清楚。例如,前面的《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如果不从语用预设角度分析,就不能把“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等语句的“言外之意”揭示出来。
必须指出,在实际的教与学过程中,“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分析方法的运用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扩展延伸
【数学】
如图6—1,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有几个?( )。
图6—1 找出轴对称图形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参考提示:正确答案是C。因为在这个问句背后存在着一个语用预设,即交际各方预先已经设定“轴对称图形”是指“在平面内,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懂得了预设的道理,如何学习、如何解题也就容易了。)
【历史】
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是兴中会还是同盟会?
(参考提示:答案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是同盟会”。解答此题,需要了解其中的预设:中国近代存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存在兴中会;存在同盟会;等等。)
勤思多练
【语文】
曹禺《雷雨》的第一幕中有如下对话:
周朴园:“(点头,转向蘩漪)你怎么今天下楼来了,完全好了么?”
蘩漪:“病原来不很重——回来身体好么?”
周朴园:“还好。——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冲儿,你看你母亲的气色比以前怎么样?”
周冲:“母亲原来就没有什么病。”
周朴园:“(不喜欢儿子们这样答复老人的话,沉重地,眼翻上来)谁告诉你的?我不在的时候,你常来问你母亲的病么?”
请问:周朴园三次问话的预设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参考提示:在这一段,周朴园三次发话都有一个共同的预设——蘩漪是有病的,而且病得不轻。尽管这个预设是周朴园主观设想的,但他要求听话者接受并相信。因为一旦在周家形成“蘩漪有病”的共识,那么蘩漪一切挣扎反抗的言行都可以视为病态的表现。然而,作为听话者的蘩漪和周冲对这个预设是不愿意承认的。所以蘩漪说“病原来不很重”,就是对其预设的一种较为委婉的否定;而周冲的回答却很干脆,即“母亲原来就没有什么病”,完全否定了周朴园的预设,其单纯、率直的性格展现无遗,因此也引起了周朴园的不满,进而发生了冲突。)(6)
【生物】
广场上一个小朋友仰望着天空中翱翔的鸽子,羡慕地问妈妈:“妈妈,为什么鸽子能飞,我不能飞?”妈妈说:“鸽子有翅膀啊!”“那么如果我有翅膀也能飞吗?”“当然可以!”
你认为妈妈的回答是否科学?你能用逻辑预设的知识说明理由吗?
(参考提示:任何说话者在说出某一话语时,这一话语必须与其预设的前提具有“合适性”。否则,这一话语就没有意义。“鸽子能飞”的预设是:鸽子身体的许多结构特点使其适合飞行,例如骨骼中空,重量很轻;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覆有羽毛,这样可以减少空气阻力;前肢演变成翼,宽大的翼又增加了飞行时的升力;不仅有肺而且有气囊,使其能够飘浮并有充足的氧气可以使用等。这一话语与其预设的前提是具有“合适性”的。而针对“如果我有翅膀也能飞吗?”的问题,回答“当然可以”,就与预设没有“合适性”。正确答案应是:“不能,人不具备这些条件”。)
有关课堂中的逻辑味道:让理性引导教与学的文章
图10—5以“商品”为核心概念的知识系统化过程知识链接知识的定义在认识论中仍然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这样,我们通过核心概念延伸的方法,就使“物质的分类”这一部分内容形成如图10—6的知识的逻辑系统。......
2024-07-27
四陈述句预设、疑问句预设、命令句预设教学案例陈述句预设:语文课上,老师在讲授高尔基的《海燕》。学生1:“‘黑色’是在描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特征。”学生2:“‘闪电’一词突出了海燕飞行的特征——速度快。”......
2024-07-27
一逻辑到底是什么讲到课堂中的逻辑味道,当然首先要了解“逻辑”到底是什么。按照现在不少逻辑书上的说法,“逻辑”是一个多义词。“市场的逻辑”中的“逻辑”,就是指市场活动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性。等为逻辑联结词的复合命题称为选言命题。在形式逻辑中,所谓思维规律,主要是指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违反了同一律就要犯“偷换概念”、“混淆概念”等逻辑错误。......
2024-07-27
三事实预设、理论预设教学案例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这两则材料提供的共同信息,写出你的发现。逻辑辨析根据交际各方在特定语境中所共有的背景知识的不同,预设可以分为事实预设和理论预设。事实预设是指交际各方在语言交流过程中预先肯定或否定的某种事实情形。理论预设是某个语句中关于一些事前就存在的理论的预设。......
2024-07-27
二课堂中本来就存在逻辑味道当我们讲到课堂中的逻辑味道时,并不是说现在的课堂中没有逻辑味道。在有的学科中,这种逻辑味道就是以逻辑本身的形式呈现的。拿数学来说,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中,第一章就是讲集合与函数概念。在更多的学科中,这种逻辑味道是渗透在学科知识体系之中的。......
2024-07-27
四张扬理性引导教学我们所做的上述论述,似乎还有点就事论事的色彩,还需要对问题做更深的剖析。我们提倡增添课堂的逻辑味道,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张扬理性。这是发生在一些学生中的盲从现象。该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本质或物理状态以及中介物质无关。这是非理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2024-07-27
特征提炼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被普遍使用的逻辑概括方法之一。知识链接特征提炼过程中往往会用到“划分”这种方法。扩展延伸特征提炼广泛运用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教学中。这种特征提炼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为学生在题海中导航的作用,大大压缩了浩如烟海的题目。运用特征提炼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找到各类题目的特征,归纳得到相应的解题方法,......
2024-07-27
四辨别逻辑联结词(一)教学案例针对“逻辑联结词”的学习,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案:引入:下列各组命题中,几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逻辑辨析p∧q(p且q)在逻辑中称为联言命题,是反映若干事物情况共存的复合命题。↑p(并非p)即对一个命题所做出的否定,在逻辑中称为负命题,是否定一个命题的复合命题。......
2024-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