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课堂逻辑味道:巧辨逻辑联结词

课堂逻辑味道:巧辨逻辑联结词

【摘要】:五辨别逻辑联结词(二)教学案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第一册中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课,下面选取一个教学设计分析其中蕴含的逻辑知识。逻辑辨析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复合命题。例如,“年满18岁”是“有选举权”的必要条件。显然,当前件和后件同真或同假时,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为真,在其他情况下都是假的。这就导致了论述中的不合逻辑。

五 辨别逻辑联结词(二)

教学案例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第一册中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课,下面选取一个教学设计分析其中蕴含的逻辑知识。

[实例引入]

墨经·经上》中有这样的话:

“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

思考下面两句话中的逻辑:

“灾后重建的新面貌,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非常优越。”

“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平时的努力学习是必要的。”

[讲解新课]

前面我们讨论的“若p则q”形式的命题,其中有的为真,有的为假。“若p则q”为真,是指由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q,即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记作“p→q”。

例如:“若x>0,则x2>0”是一个真命题,可写成“x>0→x2>0”。

如果已知p→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例如:由“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可得到,“两三角形全等”是“两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充分条件,“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是“两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

练习:用“充分”或“必要”填空。

(1)“a和b都是偶数”是“a+b是偶数”的______条件;

(2)“四边相等”是“四边形是正方形”的______条件;

(3)“x>2”是“x>3”的_____条件。

逻辑辨析

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复合命题。由于条件关系分为三种——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也分为三种——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是断定充分条件关系的假言命题。事物情况p是事物情况q的充分条件是指:有p一定有q,但无p未必无q。例如,“天下雨”就是“地上湿”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标准形式是“如果p,那么q”,可以写成“p→q”,其中p为前件,q为后件,“→”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中前件与后件的联结项。在日常语言中,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常常用多种形式加以表述,如“只要p,就q”,“一旦p,则q”等,有时其中的联结词还可以省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心齐,泰山移”,“招手即停”。

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只有在前件(p)真、后件(q)假的情况下才是假的,在其他情况下都是真的(见表4—7)。

表4—7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真值表

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上述性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包括以下两种:

(1)肯定前件式

如果p,那么q

p___

所以,q

例如:如果官员甲拥有不受监控的权力,官员甲就很容易腐败;官员甲确实拥有不受监控的权力,所以,官员甲很容易腐败。

(2)否定后件式

如果p,那么q

非q___

所以,非p

例如:如果小张体内有炎症,则他血液中的白细胞含量就会不正常;小张血液中的白细胞含量正常,所以,小张的体内没有炎症。

至于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

如果p,那么q

非p___

所以,非q

和肯定后件式:

如果p,那么q

q___

所以,p

都是无效的推理形式。例如:如果我想当外语翻译,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当外语翻译,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这个推理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是无效的。再如:如果小张患肺炎,则他会发烧;小张发烧了,所以他一定患了肺炎。这个推理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也是无效的。

二、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是断定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命题。事物情况p是事物情况q的必要条件是指:无p一定无q,但有p未必有q。例如,“年满18岁”是“有选举权”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标准形式是“只有p,才q”,可以写成“p←q”。在日常语言中,它也可以表述为“除非p,否则不q”等,如“除非考试及格,否则不予录取”。

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只有在前件假、后件真的情况下才是假的,在其他情况下都是真的(见表4—8)。

表4—8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真值表

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上述性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包括以下两种:

(1)否定前件式

只有p,才q

非p____

所以,非q

(2)肯定后件式

只有p,才q

q___

所以,p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无效式有肯定前件式:

只有p,才q

p____

所以,q

和否定后件式:

只有p,才q非q

所以,非p

三、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是断定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命题。事物情况p是事物情况q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指:有p就有q,并且无p就无q。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标准形式是“p当且仅当q”,可以写成“p→q”,这种表述形式常在数学中出现。在日常语言中通常用下述形式表示:“如果p则q,并且只有p才q”,“如果p则q,并且如果非p则非q”等。例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就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它表示“人犯我”是“我犯人”的充分必要条件。

显然,当前件和后件同真或同假时,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为真,在其他情况下都是假的(见表4—9)。

表4—9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真值表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四个有效式列举如下:

p当且仅当q

p____

所以,q(www.chuimin.cn)

p当且仅当q

非p____

所以,非q

p当且仅当q

q____

所以,p

p当且仅当q

非q____

所以,非p

知识链接

在判断充分条件及必要条件时,首先要分清哪个命题是条件,哪个命题是结论;其次,结论要分四种情况说明: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分且必要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要理解“充要条件”的概念,对于符号“→”要熟悉它的各种同义词语,如“等价于”、“当且仅当”、“反之也真”等。

从集合角度看,若记满足条件p的所有对象组成集合A,满足条件q的所有对象组成集合B,则当A≤B时,p是q的充分条件;B≤A时,p是q的必要条件;A=B时,p是q的充要条件。

【语文】

议论性文章是要说理的,因此出现逻辑问题的情况要多一些。比如,将“勤奋出天才”作为文章论题,那么,根据逻辑判断,“勤奋”是成为天才的必要条件,但一些学生在审题时,常会误将“勤奋”当作成为天才的充分条件,甚至当作充要条件。这就导致了论述中的不合逻辑。例如,有许多“勤奋”者,却不能成为天才,这又如何解释呢?在这样的虚假的、违反逻辑的说理中,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勤奋”的真正含义,一方面会滋长说假话的习惯,一方面会形成放弃“勤奋”的意念。在立意上有这样的问题,在文章的行文中也有这样的问题。(4)

化学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有“燃烧和灭火”这一课,其中蕴含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借助下面的教学过程,我们来分析一下。

师生猜想燃烧的条件,设计实验。

实验一: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蘸有酒精的棉花球燃烧,蘸有水的棉花球不燃烧。

实验二: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罩上玻璃杯——罩上玻璃杯的蜡烛熄灭了,没罩玻璃杯的蜡烛继续燃烧。

实验三: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煤块——木条燃烧了,煤块不燃烧。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燃烧与物质的性质有关,物质要具有可燃性;燃烧与氧气有关,要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与温度有关,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师生设计实验:往烧杯中注入一定量的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薄铜片一端放上一小块红磷,另一端放上一小块白磷,猜测并观察现象。

由实验现象及思考得出结论: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教师介绍“火三角”,同时指出:火,让愚昧化作文明,使黑暗趋向光明。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的生存条件,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推动了人类历史向前发展。但是火灾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据联合国“世界火灾统计中心”近年来的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约发生600万至700万起火灾,全球每年死于火灾的约有65 000至75 000人。

由此引出灭火,设计实验或思考得到:三个条件破坏了一个,燃烧就不能发生,即达到灭火的目的。也就是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以下。

这节课中,三个燃烧的条件都分别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只有有氧气,才能燃烧”,“只有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利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只有p,才q

非p

所以,非q

要想灭火,就要否定可燃物、氧气或者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之一。

这个推理是学生能够做到的,所以这部分知识应让学生充分思考,发展逻辑推理能力,设计实验可让学生体会、检验推理的正确性。

勤思多练

【数学】

1.(2013年高考文科数学安徽卷)“(2x-1)x=0”是“x=0”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参考提示:选B。)

2.(2013年高考文科数学山东卷)给定两个命题p、q,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p是↑q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参考提示:选A。)

3.(2013年高考理科数学北京卷)“φ=π”是“曲线y=sin(2x+φ)过坐标原点”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参考提示:选A。)

4.(2013年高考文科数学天津卷)设a,b∈R,则“(a-b)·a2<0”是“a<b”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参考提示:选A。)

5.(2013年高考理科数学福建卷)已知集合A={1,a},B={1,2,3},则“a=3”是“A≤B”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参考提示:选A。)

6.(2013年高考文科数学湖南卷)“1<x<2”是“x<2”成立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参考提示:选A。)

【综合】

列举学科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或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实例,并分析其中的有效推理形式。

(参考提示:以物理学科为例——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外力作用,那么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某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所以,某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有: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只有声音在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人才能听见声音;某人能听见声音;所以,声音在某人听觉频率范围内。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有: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

充要条件假言推理:当且仅当晶体达到熔点和继续吸热,晶体会熔化;某晶体达到了熔点并继续吸热;所以,某晶体会熔化。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有:肯定前件式、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否定后件式。)

【注释】

(1)转引自夏蔚:《如何选择有效反例——〈什么样的反例可以成为典范〉一文分析》,载《数学教学》,2009(5)。

(2)参见陈和锋.“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见人教网,2009-01-19。

(3)百度文库.高中物理2.10“简单的逻辑电路”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1).见百度网,2012-02-11。

(4)参见黄春燕,刘士喜:《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载《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