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符号中国:明星梦的神话与选秀节目解析

符号中国:明星梦的神话与选秀节目解析

【摘要】:只有借助于符号学我们才能识破这些媒介神话。《红楼梦中人》的节目也一样,如图5—10。所有选秀节目都是通过含蓄意指和元语言来共同建构其强大的传播效果的。该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

四、明星梦的神话——用符号学解析选秀节目

我们正处在一个转型的时代,转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新旧交替频繁迅速,崭露得快被淘汰得也快,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没有人肯十年磨一剑,每一个人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这个时代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梦想着一夜之间填平自己与明星、与成功人士之间的鸿沟,无论是急于功成名就的少男少女,还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都疯狂地涌向电视这个最具有传播威力的媒介,妄想梦想通过这个神奇的媒介一夜之间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电视一夜之间可以造成鸿沟,也可以一夜之间填平鸿沟。这些只不过是《红楼梦中人》、《超级女声》、《非常6+1》、《梦想中国》、《星光大道》等电视栏目火爆的社会语境,而这些栏目是怎样传达出一夜成名飞黄腾达等等诱惑人的信息的?只有借助于符号学我们才能识破这些媒介神话。

如图5—9所示,李宇春作为一个能指(E1),在直接意指层面上意指的不过是一个来自四川的20岁女孩(C1),即图示中的E1R1C1组合,也即符号1。然而,自李宇春在《超级女声》栏目海选中胜出的那一刻起,E1R1C1组合(符号1)就被置于了新的文化语境中,演变成了能指2,并且获得了新的所指(C2)——一夜成名,含蓄意指得以建构。自此,“李宇春”就成了一夜成名的代名词,新的隐喻诞生了。这种隐喻/含蓄意指在媒体的包装炒作下,逐渐演变为被大众想当然认同的“事实”——电视媒体能够让凡俗小人大红大紫,在荧屏上露脸等于一夜走红,自然化机制发挥作用。

图5—9

然而,神话并没有到此结束,电视媒体并不甘心让大众相信这是老天对李宇春一个人的偏爱,而是通过换喻暗示受众,李宇春就是她们中的一个,在元语言E1R1(E3R3C3)的组合中,李宇春的今天就是她们的明天,至此,普遍化机制启动——参加海选的每一个女孩都强烈地感受到,她们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李宇春。

《红楼梦中人》的节目也一样,如图5—10。为重拍电视剧《红楼梦》而海选演员的火爆,并非说明了红楼巨著的魅力经久不衰,许多参加海选的人未必读得懂读得透甚至未必读过红楼巨著,而恰恰是证明了电视媒介自然化机制和普遍化机制的力量——被选中的红楼梦中人的经历与一夜成名有着相似性,是隐喻的关系,这种隐喻与含蓄意指互为因果,呼应着走上荧屏成就功名的自然化机制;被选中的红楼梦中人又与所有参加选秀的女孩有着相关性,用约翰·费斯克的观点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即换喻的关系,这种换喻与元语言互为基础,共同营造着参加就可能被选中的普遍化机制。于是神话被构建:当年《红》剧的热播使得饰演宝黛钗的演员们一夜成名,今天的《红楼梦中人》更让成千上万参加海选的人相信,只要现身荧屏就能名扬天下。

图5—10

《红楼梦中人》、《超级女声》、《非常6+1》、《梦想中国》、《星光大道》等电视栏目都是在自然化机制的基础上利用了大众传媒具有使个别成功得以普遍化的功能,把传媒盈利的欲望与大众渴望成功的欲望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大众满足了传媒的需要,而传媒的普遍化机制也迎合了大众妄图通过荧屏改变命运的梦想——超女李宇春就是已经穿上水晶鞋的当代灰姑娘,“红楼选秀”就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现实演绎,正是电视传媒的普遍化机制告诫大众,荧屏可以使李宇春一夜成名,也可以使你、使她、使千万个李宇春一夜成名。(www.chuimin.cn)

总之,选秀栏目的把戏可以归纳为:先运用隐喻功能暗示在大众传媒上的表演对应着事业成功和人生得意,构建含蓄意指组合;再以换喻功能“推理”所有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只要参与就可以成为荧屏上那个成功的个别选手,构建元语言组合;先突出隐喻功能,以成功诱惑观众,最后再强调换喻功能,促使电视机前的观众拿起手机拨打报名电话。自然化机制和普遍化机制得以实现。所有选秀节目都是通过含蓄意指和元语言来共同建构其强大的传播效果的。

【注释】

[1]曾庆香:《新闻叙事学》,153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参见隋岩、张丽萍:《对“同构”的溯源》、《论“同构”对文化的唯一性规制》、《“同构”创造的符号价值提升了交换价值》,载《现代传播》2011年第7期、第12期和2012年第4期。

[3][美]约翰·费斯克:《传播符号学理论》,127页,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

[4]该例证受李岩的《媒介批评》第33页中的例证启发。该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