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电视的真实首先归功于图像符号能指与所指及所指事物的相似;其次,通过替身演员、特型演员、特技摄影、计算机制图、多次曝光等手段大量伪造引得符号,又使电视更加“真实”。......
2024-07-26
一、质疑罗曼·雅克布逊
很久以来,隐喻和换喻一直是修辞学、语言学、文论乃至哲学等领域里争论不休的难题,而许多研究者将俄裔美籍语言学大师、布拉格学派创立人罗曼·雅克布逊的论断奉为圭臬。雅克布逊通过对失语症的研究,指出了人类语言发展的两个轴向,即“隐喻和换喻的两极”。雅氏的学说的确为我们理解隐喻和换喻本身、理解含蓄意指和元语言及后面将要论述的自然化机制和普遍化机制提供了启示,但是,他的某些含混之处也为我们区分隐喻和换喻设置了障碍。为了指出雅氏的问题,更为了进一步理解隐喻和换喻,我们将雅克布逊的大段原文摘引如下:
失语症的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都不外乎我们刚才描述的两种极端的类型。任何失语症状,其实质都是程度不同的某种损伤。要么是负责选择和替换的官能出了毛病,要么便是组合和结构上下文(contexture)的能力受到了破坏。在前一类型的失语症当中,受到影响的是元语言行为;后一类型则表现为维持语言单位等级体系的能力出现退化。在前者,相似性关系被取消了;在后者,被取消的则是毗连性关系。相似性出现障碍的结果是隐喻无法实现,毗连性出现障碍则使换喻无从进行。
话语段(discourse)的发展可以沿两条不同的语义路线进行;这就是说,一个主题(topic)是通过相似性关系或者毗连性关系引导出下一个主题的。由于这两种关系分别在隐喻和换喻当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看来最好用“隐喻过程”这一术语来称谓前一种情形,而用“换喻过程”来说明后一种情形。在失语症当中,这两个过程非此即彼地受到抑制,甚至会完全停滞——这一事实使失语症研究对于语言学家来说特别富于教益。然而在正常的言语行为当中,这两个过程是始终在发挥效用的;当然,如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在不同的文化模式、个性和语言风格的影响下,往往是其中一方——不是隐喻过程便是换喻过程——取得对另一方的优势。
在一次著名的心理学测试当中,人们把一个名词展示给几名儿童,并要求他们说出在头脑里出现的最初的言语反映。两种截然相反的语言偏好在这次实验过程中始终存在:所有回答,不是对刺激物的替换,便是对它的补足。在后一种情况下,刺激物和补足语一起构成地地道道的某种句法结构,往往为一个语句(sentence)。这两种类型的反应被分别称之为“替换型反应”和“谓语型反应”。
对刺激物“棚屋”(“hut”),反应之一是“烧毁了”(“burnt out”);反应之二则是为“是一种蹩脚的小房子”(“is a poor little house”)。这两个反应均为谓语型。然而,第一个反应制造出了一个纯为叙述式的顺序性语境(context),而在第二个反应里则存在与主语“棚屋”相关的双重联系:位置上的毗连性(或句法毗连性)和语义上的相似性。
同一刺激物还引起了下列替换型反应:同言重复“棚屋”;同义词“窝棚”(“cabin”)和“茅屋”(“hovel”);反义词“宫殿”(“palace”)以及隐喻“山洞”(“den”)和“地穴”(“burrow”)。两个词所具有的相互替代的能力便是位置相似性的例证。并且,所有这些回答均在语义相似性(或相悖性)上与主语相联系。然而,该刺激物所引起的换喻式反应,即如“草屋顶”(“thatch”),“稻草”(“litter”)和“贫穷”(“poverty”)等,则把位置相似性和语义毗连性结合起来,并使之形成对照。[2]
从罗曼·雅克布逊对失语症的研究,可见失语症的人存在两种问题:或是找不到选择替换的同义词(或反义词),无法建立相似性、替换型反应、隐喻;或是一句话讲不完整,组织语言的能力丧失,无法建立毗连性、相关性、补足性、谓语型反应、换喻。(www.chuimin.cn)
推而广之,对人类的言语活动、包括使用符号的活动来说,选择和替换的官能依凭相似性关系,即替换型反应,寻找相似性就是隐喻等值的建构;组合和结构上下文(contexture)的能力依凭毗连性、相关性、补足性关系,即谓语型反应,寻找毗连性就是换喻等值的建构。
我同意罗曼·雅克布逊提出的“语言的两个轴向”的论断,为我们追寻语言的意义演变提供了很好的原则与方法,但是他的某些具体论述却存在问题,混淆相关命题:
问题一是,在他的例子中,他认为棚屋与贫穷是换喻的关系,而我认为贫穷是棚屋的含蓄意指的所指,如图4—1,在某种语境中贫穷与棚屋是隐喻关系。
图4—1
问题二是,雅氏认为选择和替换的官能,即替换型关系的隐喻,影响的是元语言行为,而我认为替换型关系的隐喻影响的是含蓄意指行为,因为隐喻对应着含蓄意指。影响元语言的应该是换喻。
问题三是,相似性和毗连性是针对词项(符号)之间的语义关系而言,还是针对位置关系而言,雅氏忽而言白,忽而说黑,引发歧义。我认为,所谓相似性或者毗连性是针对词项(符号)之间位置关系而言,也即针对词项的语法功能、结构功能、叙事功能而言,语义上的相似或相悖并不能区分隐喻或换喻。或者说,相似性主要指两个词(符号)所具有的相互替代的能力,在位置上具有相似性,语义上可以相似但也完全可能相悖,与类似体[3]对应。毗连性主要指两个词所具有的相互联结的能力,在位置上具有毗连性(或句法上毗连性),与邻接段对应。在正常的言语行为当中,相似性使隐喻得以实现,毗连性使换喻得以进行。隐喻体现的是替换的关系,即替换型反应,与类似体相对应;换喻体现的是补足的关系,一个词项与补足语一起构成某个语句,即谓语型反应,与邻接段相对应。
在我与雅氏不同的这三个观点中,主要的分歧是,在罗曼·雅克布逊那里,隐喻对应着元语言,而我认为与元语言对应的是换喻,当然前提是我们同意罗兰·巴尔特对元语言的界定(有关元语言的概念本书第三章第一节已有阐述),这种观点在其后将要论述的约翰·费斯克那里也会得到印证。
有关符号中国的文章
总之,电视的真实首先归功于图像符号能指与所指及所指事物的相似;其次,通过替身演员、特型演员、特技摄影、计算机制图、多次曝光等手段大量伪造引得符号,又使电视更加“真实”。......
2024-07-26
我在前面已经谈到过恩登布仪式当中一些主要象征符号的特性和语义结构,并且区分了这些象征符号所具有的意义的三个“层面”或“领域”。每种狩猎仪式本身就是恩登布文化中一个部分的概要,一个典型的构件就是那些临时立起的祭坛,它们为猎人祖灵而立。这些祖灵可能正使他活着的亲属遭受困扰,也可能已得到安抚,成为顺利猎杀动物的好运之源。祭坛一般有三个组成部分,但会随具体仪式不同而与更多象征单位相连。......
2024-01-21
我在田野调查中观察到的象征符号,从经验的意义上说,指的是仪式语境中的物体、行动、关系、事件、体态和空间单位。遵循莫妮卡·威尔逊教授的建议和范例,我既询问了恩登布的仪式专家,也询问了并不精通于此的一般人,让他们解释出现在仪式中的象征符号,由此我得到了许多阐释材料。从这个观点来看,仪式象征符号成了社会行动的一个因素,行动领域的一股积极力量。......
2024-01-21
考古得到的材料很有限。不过,幸好考古学有19世纪科学主义信念的协助。科学主义信念相信人类发展依循同样一条道路,对于人类普遍生活的历史发展做了许多假设。有了火,能够控制火,然后才会出现考古学上另一项重要的人类文化标志物,那就是陶器。考古学借由不同文化出土的东西,积累出这套规律来。挖出东西来,先用这套科学规律进行对比,排出一个基本发展阶段顺序来。......
2023-08-28
很显然,时间是够用的。调查表明,那些声称自己每周工作70个小时的人实际上多报了25%的时间——原来人们普遍爱夸大自己工作的辛苦程度。可别小看这些零碎的小事,它们扼杀时间的能力可是一流。如果再细追这些时间的影踪,你就会发现原来是我们把休闲时间给无限放大了。打个比方,我们本来打算花1小时追剧的,结果看了之后欲罢不能,于是时间被延长了30分钟。......
2023-11-23
第二章·骗人的统计数字—经济学中的会计知识本章导读:假定地球遭受外星人进攻,那么你猜世界各国的GDP会怎么变化呢?——萧伯纳如果想致富,就要懂得政府政策和统计数字,多看看财经杂志,了解利率、汇率、股指这些信息的变化。请记住萧伯纳的这句话:“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的标志,就是他能够深深地被统计数字打动。”......
2023-12-01
美国卡尔森公司首席执行官M.纳尔逊提出永远别嫌小的观点,被人称之为纳尔逊原则。日本东京贸易公司有一位专门负责为客商订票的小姐,她给德国一家公司的商务经理购买往来于东京、大阪之间的火车票。为表彰戴明博士为日本经济腾飞做出的杰出贡献,日本天皇授予他“神圣财富”勋章。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美国企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经济形势极为低迷。......
2023-12-01
也正是在这本已扭曲的逻辑中,人类越陷越深。只有当理性沦为人控制世界的中介手段时,人才能借助理性摆脱恐惧,获得控制权。于是,“启蒙理性”经过一轮华丽的“包装”,使得“启蒙”通向“权力”的道路充满无与伦比的理性色彩。人们“看”到的都是表面上经过包装后的“启蒙理性”,并深深认同这样的启蒙理性精神。因为唯有如此这般的“启蒙理性”,才能引导人类走向光明。这也正是这套被扭曲的逻辑为大众所接受的原因所在。......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