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大学生人际关系:对话的四个阶段

大学生人际关系:对话的四个阶段

【摘要】:第二阶段是交流信息的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对话属于对话的初级阶段,它们的内容是表面性质的。对话的双方在对话的过程中没有必要表现出属于个人的思想或情感,因此只靠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对话,人际关系几乎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开始摆脱形式主义,进入较深层次的阶段。

第二节 对话的四个阶段

正如帕沃尔和延文熙的研究所提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是有阶段性的。人们不可能与初次见面的人或不熟悉的人一开始就进行会心的交流,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下述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打招呼的阶段。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是从打招呼开始的。简单的“你好”“早”“出去啊”可以开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之门。虽然这些招呼只是形式上的,但它表明对话的双方是互相认识的,若有机会这种关系会继续发展下去的。

第二阶段是交流信息的阶段。例如“现在几点了”“明天要开会”等。对第一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来说,交流信息是进一步发展交流的比较安全的方法,因为交流信息的时候不需要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于已经认识或熟悉的人来说,交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双方的信赖关系,而这与彼此之间交流的信息内容的重要性、有用性以及交流的态度成正比。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对话属于对话的初级阶段,它们的内容是表面性质的。对话的双方在对话的过程中没有必要表现出属于个人的思想或情感,因此只靠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对话,人际关系几乎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即便如此,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对话也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这些对话是人际关系形成并得以发展的基础。可以说一切人际关系都是从打招呼开始的。如果每次都等待他人先跟自己打招呼或者对打招呼感到负担的话,此人的人际关系网将越来越狭小,甚至有碍于正常的社会生活。因此增进人际交往的第一步便是走出个人世界,敢于向他人打招呼。同样,交流信息也是人际交流的基础,而且是与他人进行进一步对话的基础。打招呼虽然向他人发出语音信息,但这种信息是不需要对方给予答复的,它只是向他人表示我认识你,对于这种招呼对方也只需表现出我也认识你的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简单的一两句话,也可能是点头、微笑等肢体语言。而进入交流信息阶段之后,对话的双方需要互相给予明确的答复,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从这一阶段开始的。

对话的第三个阶段是交流自己看法的阶段。如“我认为……”“我觉得……”等。从这个阶段开始人们逐渐向他人表露属于自己的一面。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开始摆脱形式主义,进入较深层次的阶段。人们初次进入这一阶段对话时一般不会迅速地开放自己,也不会将自己完完全全地开放给别人看,而是小心翼翼地、逐渐地开放自己。如同一个人进入浴池时首先要试试水温一样,若水温太高或太低,都不会进去。同样,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见解时首先要观看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感到不耐烦或不接受自己的观点而固守己见的话,就会选择退缩,保留自己的观点。

若想让这一阶段的对话持续下去,需要做出一些努力。首先,要学会倾听。对话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倾听的态度。特鲁尼尔(Paul Tournier,1983)认为,一个健康的人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实现自我的,而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最重要的是倾听的态度。倾听的态度不仅是理解他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促进一个人的人格向成长和成熟迈进的第一步。

第二,要学会接纳对方的见解,即使对方的见解与自己的不一致。人们在与他人的交谈中若发现对方与自己的观点相同就很容易接受对方,甚至对对方产生一种亲切感,两个人的关系也会因此变得密切。相反,对方的观点与自己的不同时,人们常常认为对方是错的而拒绝接受对方以及对方的观点。大多数人在人际关系中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与我不同的都是不对的或是有问题的,并将对方拒之门外。而自己的看法屡次遭到反驳或拒绝的一方也不愿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两个人的关系也随之疏远。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经验世界里,每个人的经验世界都有所不同,它们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通过不同的经验世界看到的东西也是有所不同的。我们不能认为从别人的经验世界里看到的是错的,只有从自己的经验世界里看到的才是正确的。接纳对方就是承认对方有权利拥有与自己不同的看法或见解,但这种接受的态度与盲从或奉承是不同的。对方观点与自己不一致时真正的接受是首先充分肯定对方的想法,之后用“我认为……”“我觉得……”等语句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www.chuimin.cn)

第三,在倾听、接纳对方的同时,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即使对方不同意自己的观点。在人际关系中不敢开放自己的人是不够自信的人,也就是拥有消极自我概念的人。拥有消极自我概念的人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由于没有自信而不敢开放自己,由于没有价值感而担忧自己的观点受到他人的反对或排斥,因为对他们来说,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至关重要。而拥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能够尊重自己。这种自我尊重促使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能够接纳自己、开放自己,从而形成平等的、亲密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看来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对其人际关系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对话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交流真实情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更多地开放自己。一般来说人们的观点相一致的情况并不少见,但在这个观点的背后所隐藏的感觉就不一定相同,而且这些感觉或情感是极其隐秘的,是不轻易给人看的。例如,某某是人人认同的才子,但人们在夸某某为才子时内心的感受却是不同的。有些人因此喜欢某某,有些人因此羡慕某某,有些人因此想接近某某,有些人因此讨厌某某,有些人因此嫉妒某某,有些人因此戒备某某。相比之下,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掩盖自己真实的情感,对消极的、负面的情感尤其避而不谈,因为这样才会感到安全。但如果对话双方不把自己的感觉或情感诚实地表达出来,他们的关系就无法达到亲密无间的境界,因为人的情感才是最真实的,也是最隐秘的。只有通过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对话的双方才能真正了解对方,从而使双方的关系更加密切起来。

表达自己的情感不仅有助于人际关系,更有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因为有些情感,特别是负面情感若被压抑的话会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负面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而且其杀伤力非常大,足以伤害自己或他人。害死自己或他人的大部分案例就是当事人长期压抑自己的情感所导致的。被压抑的情感也会通过疲劳、头痛、胃痛、肌肉痛、四肢无力等躯体化现象表现出来。如果一个人的情感没有机会爆发而长期被压抑的话,则会处于情感死亡状态,如同凝固成岩石的熔岩。富兰克林(Victor Frankl,1963)在他的著作里描述了一群处于情感死亡状态的人们:

有一个12岁的男孩被抓进来了,这个男孩赤脚在雪地上站了好几个小时,接着就是一整天的劳役。男孩的脚很快冻伤,诊所的医生不得不用钳子将坏死的黑色脚趾从脚的根部一一拔掉,而其他囚犯们面无表情地望着这一情景。他们的表情里没有厌恶、没有恐惧,也没有同情或愤怒,在他们的表情里找不到任何感觉……他们的心已经麻痹了。[1]

由此看来,个体的情感,尤其是负面情感需要即时表达出来,但不能让这个情感支配个体的行为。认清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被自己的情感所左右是不同的,例如我们可以感到愤怒并将自己愤怒的感受表达出来,但不能因为愤怒而伤害对方。个体的情感应与个体的理智和意志相结合:感到某种情感时首先要承认这个情感是属于自己的,即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情感,之后用理智判断和决定应采取的行动,最后用自己的意志去实现这一决定。最先提出对话阶段论的帕沃尔(John Powel,1995)也对如何对待自己的情感,提出了五个有效的方法和五个无效的方法。五个有效的方法依次为:第一,认清自己的情感;第二,接纳自己的情感;第三,具体调查自己的情感,如原因、状态、后果等等;第四,表达自己的情感;第五,使自己的情感、理智、意志合而为一。而五个无效的方法为:第一,对自己的情感视而不见;第二,继续否定自己的情感;第三,开始为自己辩解;第四,将矛头指向对方;第五,无法将自己的情感、理智、意志合而为一。

表达自己的负面情感时可以用我信息传达法(I-message)。我信息传达法是一种积极的交流方式,它的目的在于告诉对方自己所处的状况以及这个状况所带来的影响或感受。如“你不停地说话使我无法集中精神看书,看不进书让我感到很懊恼的”,“每次都是我等你,对等待我已经感到不耐烦了,我不想再等下去了”等。我信息传达法与你信息传达法(You-message)不同,后者通过命令、指责、禁止、指导、忠告等交流方式控制对方,如“你不要再说话了,我到现在还没看完一页书”,“你怎么每次都迟到?我不想再等你了”等,这种控制对方的语言和语气给人一种不快的感觉,从而导致对话双方的不和。相反,我信息传达法的意图不是控制对方,而是通过告诉对方自己的感受,试图得到对方的理解和帮助,即引导对方进行自我控制。因此,这种交流方式可以使当事人在不伤双方和气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对话的第四个阶段里,对话的双方不仅要及时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同时也要学会接纳并共感对方接纳对方的情感。即不管对方表达出来的情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无条件地接受,不做任何评价。共感也是在第四阶段的对话里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意味着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与对方一起经历起伏,不去批评或判断对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缺少的就是共感,罗杰斯(Rogers,1961)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表现做出的第一个反应不是理解而是即时评价或判断。比如“那是对的”“那是愚蠢的”“那个是不正常的”“那个是不合理的”等。这些评价或判断妨碍我们正确地理解对方。而共感的态度与这些相反,它“不是看对方长得如何,而是与对方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