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团体心理咨询:Johari窗口开放的我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团体心理咨询:Johari窗口开放的我

【摘要】:图1-1Johari窗口开放的我“开放的我”是不仅被自己了解,同时也是被他人所了解的部分,越是心理健康的人,“开放的我”领域越大。而在开放自己、听取他人反馈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灵光一现的经验,这些经验可称之为洞察力。

第二节 自我开放

人际关系可分为表面性人际关系和会心人际关系,在表面性人际关系中人们不需要表露属于个人的想法或情感,即不开放自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停留在打招呼、交换信息等活动上。因此人们所需的关爱、归属需求在表面性人际关系中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只有在互相开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的会心人际关系中人们才能感受到心与心的交流,而这种交流的首要条件就是自我开放。

心理学家Joseph Luft和Harry Ingham将人的内心分成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的组成如同一个窗口,因此被称为Johari窗口(Marilyn Bates,1982)。Johari窗口的四个部分分别为“开放的我”、“隐藏的我”、“看不到的我”、“未知的我”,如图1-1所示。

图1-1 Johari窗口

开放的我

“开放的我”是不仅被自己了解,同时也是被他人所了解的部分,越是心理健康的人,“开放的我”领域越大。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首先了解自己,即有明确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同一性。其次,他是一个自信的人。因为自信,他不需要遮遮掩掩,不需要戴面具或伪装自己。因此心理健康的人开放的部分很大,而看不到的和隐藏的部分相对减少。

隐藏的我

隐藏的我是自己知道但不为人知的部分,即属于个人隐私的部分,越是不自信的人,“隐藏的我”领域越大。因为不自信,人们担心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之后不再喜欢自己而不敢开放自己;因为害怕被人拒绝,人们不敢将自己展示给别人,甚至不敢走出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心理防线,而是将自己关在自己里面。

看不到的我

“看不到的我”是被他人所了解,自己却觉察不到的部分,这个领域对当事人来说就是一个盲点、死角,例如别人能看到而自己却感觉不到的习惯性动作、口头禅、性格特征等。(www.chuimin.cn)

未知的我

“未知的我”是不仅自己不了解,其他人也看不到的部分,可以说是一个人的无意识领域。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被我们压抑或否认的欲望、冲动、不安、恐惧等就在我们的无意识世界里,即在“未知的我”部分,它们通过心理治疗或创伤性经验浮出意识层面上。因为被压抑在无意识世界里的冲动、不安等因素难以控制,而且往往成为各种心理问题的起因,对未知的我了解得越多,自己能够控制的部分就越多,心理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人际关系与Johari窗口

人与人刚开始交流的时候,交流的双方都是“开放的我”领域最少,而其他领域则相对的多(见图1-2)。随着交流的加深,人们开始一点点地向对方开放自己。如果觉得对方能够信赖,觉得对方能够接纳自己,人们开放的部分就会越来越多(见图1-3)。同时随着关系的亲密,人们开始给对方反馈,如告知对方他的一些小习惯、倾向、习惯特征等。通过对方的反馈,人们开始了解“看不到的我”部分(见图1-4)。而在开放自己、听取他人反馈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灵光一现的经验,这些经验可称之为洞察力。通过这些洞察力,“未知的我”部分逐渐显示出来(见图1-5)。如果人际关系的双方能够坦诚相待,互相信赖、互相接纳,开放的领域变得越大,而其他领域则相对减少,与最初的状况(见图1-2)形成鲜明的对比(见图1-6)。

图1-2[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