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血病超微病理诊断学图谱-其他罕见疾病全解析

血病超微病理诊断学图谱-其他罕见疾病全解析

【摘要】:第十一章其他较罕见相关疾病第一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病因尚不清楚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特点为骨髓造血功能亢进,血容量显著增加,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显著增多,白细胞和血小板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该症病因很多,临床上应尽力明确病因诊断。1.不同的病因有其不同的临床表现,较常见的病因有肠道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可对寄生虫幼体发生细胞、药物、食物等多种因素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第十一章 其他较罕见相关疾病

第一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是病因尚不清楚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特点为骨髓造血功能亢进,血容量显著增加,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显著增多,白细胞和血小板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发病率约为1/10万,多发生在60岁左右的老年人,儿童时期极为罕见。

(一)临床表现

1.皮肤、黏膜紫红,脾脏肿大,可由静脉炎及静脉血栓形成。

2.血容量增加,达121~246mL/kg(正常值为80mL/kg),血液黏稠度比正常增加4~5倍。

(二)血象

血红蛋白超过160~250g/L,红细胞计数大多在6~10×1012/L,红细胞比积54%~80%,红细胞形态在早期可以正常,可见嗜多彩细胞轻度增多和少量有核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大于12×109/L,血小板计数(400~1000)×109/L。

(三)骨髓象

骨髓细胞增生活跃,红系、粒系、巨核系均显著增生。粒∶红比例降低,染色体检查可见多种非特异性畸变,如8、9号染色体三体,或5、7、22号染色体部分缺失等。

电镜检查

1.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不等性及少数幼红细胞形态异常。

2.血小板增多,常见无颗粒巨核细胞碎片。

3.少数髓系细胞核质发育不平衡。

(图11-1,图11-2,图11-3,图11-4,图11-5,图11-6,图11-7)

图11-1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大小及形态不等性×8200

图11-2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形不规则,表面有胞质突起×19000

图11-3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形不规则的巨红细胞×7200

图11-4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幼红细胞核周间隙增宽,胞质电子密度低×9200

图11-5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16000

图11-6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异常幼巨核细胞及其脱落的细胞碎片×9200

图11-7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性粒细胞,核质发育不平衡×14000

第二节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是指周围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超过0.5×109/L。该症病因很多,临床上应尽力明确病因诊断。

1.不同的病因有其不同的临床表现,较常见的病因有肠道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可对寄生虫幼体发生细胞、药物、食物等多种因素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2.血象:白细胞总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均增高,其绝对值大于0.5×109/L。

3.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生,以中、晚幼细胞为主。红细胞及淋巴细胞系正常或降低,巨核细胞系无改变。

电镜检查

嗜酸粒细胞增生明显,细胞形态异常主要表现为粗面内质网扩张,胞质颗粒或粗大或较正常细胞者小,但无明显核质发育不平衡以及其他白血病细胞形态学改变。(图11-8,图11-9,图11-10,图11-11,图11-12,图11-13)

图11-8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幼嗜酸粒细胞,核质发育不平衡,核圆,可见核仁,胞质内出现糖原×16000

图11-9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幼嗜酸粒细胞,示粗面内质网扩张×13500

图11-10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幼嗜酸粒细胞,示粗面内质网扩张×10000

图11-1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幼嗜酸粒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胞质内出现两种颗粒×13600

图11-12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幼嗜酸粒细胞,核分叶,胞质内有少量颗粒,高尔基器明显×13000

图11-13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幼嗜酸粒细胞,核分叶,胞质内有大量细小结晶颗粒×7200

第三节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包括三种不同临床过程和病理形态的疾病,即Letterer-Siwe病、Hand-Schueller-Christian病和嗜酸性肉芽肿,它们均由郎格罕组织细胞所组成,只在分化或异形性程度上有所区别。

电镜检查

1.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

2.高度扭曲的核为其特异形态,亦可有圆形或具小的缺刻核者,异染质均少,多沿核周分布。

3.细胞边缘有许多丝状突起。

4.胞质内内质网及线粒体丰富,并有许多小的溶酶体

5.在吞噬活跃的组织细胞内,可见大的吞噬体(phagosomes),内含不同衰变程度的红细胞或细胞碎片。

6.细胞内可见呈网球拍状Langerhans颗粒,或称Birbeck颗粒,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其出现率国外报道仅在2%~69%的郎格罕细胞中能检测到,特别是典型的Birbeek颗粒在大多数瘤细胞中都较少见。

(图11-14,图11-15,图11-16,图1-17,图11-18,图11-19,图11-20,图11-21,图11-22,图11-23)

图11-14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瘤细胞体积大,表面有许多丝状突起,核异形,异染色质少,胞质内有许多小电子致密颗粒×6500

图11-15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瘤细胞核高度异形,胞质内有许多类脂质颗粒及空泡×6500

图11-16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瘤细胞核稍不规则,以常染色质为主,胞质内有许多小电子致密颗粒×5500

图11-17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瘤细胞体积大,多个核,胞质内有一些小电子致密颗粒×5500

图11-18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瘤细胞的一部分,示胞内丰富粗面内质网×4500

图11-19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瘤细胞的一部分,示胞内由数层内质网包绕的自噬体及一些含有絮状物的泡状结构×6200

图11-20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较小瘤细胞,核异形,胞内含有少量小的电子致密颗粒×8000

图11-21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瘤细胞的一部分,示胞内被吞噬的三个可辨幼红细胞×8200

图11-22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细胞体积较大,核不规则,细胞表面有少量突起,胞质内可见网球拍状的Langerhans颗粒(Birbeck颗粒)×10000

图11-23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网球拍状Langerhans颗粒的放大图×6800(图11-22,图11-23引自G..Richard Dickersin. Diagnostic Electron Microscopy. Second edition. Springer-Verlag New York,Inc. 2000)

第四节 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

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sea-blue histiocytosis)为一种少见脂质代谢异常性疾病,其特征为骨髓、肝、脾中吞噬细胞内缺乏脂质代谢酶,因而被吞噬细胞吞噬的红细胞不能完全消化,许多未被消化的脂质沉积在吞噬细胞内,形成许多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脂质成分。

电镜检查(www.chuimin.cn)

1.多见大的吞噬细胞,核形不规则,边位。

2.吞噬细胞内有许多被吞噬的红细胞及其碎片以及一些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脂质沉积,沉积的脂质散在于胞质或存在于大的吞噬泡中。(图11-24,图11-25,图11-26,图11-27)

图11-24 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海蓝组织细胞,胞体大,内含许多被吞噬的红细胞并已部分消化×6800

图11-25 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海蓝组织细胞,胞质内有一大的电子致密吞噬小体×6300

图11-26 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海蓝组织细胞,胞质内有许多吞噬小体,其内容物呈不等消化程度×10000

图11-27 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海蓝组织细胞,胞质内有一大的吞噬小体,其内有一尚未完全消化的中性粒细胞×7800

第五节 高雪氏病

高雪氏病(Gauchers Disease)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表现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慢性型远多于急性型,患儿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皮肤有棕褐色素沉着。由于脑苷脂代谢障碍,患儿吞噬细胞内缺乏一种溶酶体β葡萄糖苷酶(脑苷水解酶),吞噬细胞只能将被吞噬的细胞膜(主要是红细胞膜)进行不完全降解,因而吞噬细胞内积聚着大量葡萄糖脑苷脂,形成形态特异的高雪细胞。

电镜检查

1.多见大的吞噬细胞,细胞胞质丰富,核边位及细胞吞噬红细胞现象。

2.吞噬细胞内存在地图样胞质小体,小体内含有许多小管结构是其特征性结构。

(图11-28,图11-29,图11-30,图11-31,图11-32,图11-33,图11-34,图11-35)

图11-28 高雪氏病:吞噬细胞内有数个被吞噬的红细胞×8400

图11-29 高雪氏病:吞噬细胞内有一吞噬小体,由小管组成×8000

图11-30 高雪氏病:吞噬细胞内有多个形状不规则及大小不等的吞噬小体×6800

图11-31 高雪氏病:吞噬细胞内有多个形状不规则的吞噬小体×13000

图11-32 高雪氏病:示吞噬细胞,胞内含多个形状不规则的吞噬小体,未切到胞核×5700

图11-33 高雪氏病:示吞噬细胞,胞内含多个形状不规则的吞噬小体,未切到胞核×13000

图11-34 高雪氏病:示吞噬小体内小管结构×18000

图11-35 高雪氏病:示吞噬小体内小管结构×20000

第六节 Chediak-Higashi综合征

Chediak-Higashi综合征(Chediak-Higashi syndrome)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基因缺陷,吞噬溶酶体的形成因微管的阻断而阙如,中性粒细胞(有时也累及淋巴和单核细胞)内有巨大初级溶酶体,仅偶见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因而患儿抗感染力很差,常早期死于化脓菌感染。

电镜检查

1.中性粒细胞胞质内有巨大初级溶酶体,这是诊断该病特异形态标志,偶见吞噬体。

2.胞质内细胞器变性,偶见大的泡状结构,内含变性细胞器及絮状物。(图11-36,图11-37,图11-38,图11-39,图11-40,图11-41)

图11-36 Chediak-Higashi综合征: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些大的溶酶体,其中有一巨大溶酶体×13000

图11-37 Chediak-Higashi综合征: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含有粗大溶酶体和一自噬溶酶体×16000

图11-38 Chediak-Higashi综合征:中性粒细胞胞质内有许多大的溶酶体及一些变性泡状结构×12000

图11-39 Chediak-Higashi综合征: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含有大小不等溶酶体×16000

图11-40 Chediak-Higashi综合征: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些较大溶酶体和少量自噬体×11000

图11-41 Chediak-Higashi综合征:示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大的泡状结构,内含变性细胞器及絮状物×13000

第七节 伴绒毛淋巴细胞脾淋巴瘤

伴绒毛淋巴细胞脾淋巴瘤(splenic lymphomawith villous lymphocyte,SLVL)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脾脏的B细胞淋巴瘤,由Neiman等于1979年首次报道,1987年Catovsky等正式将本病命名为SLVL。其临床特征为脾脏肿大,外周血中有绒毛淋巴细胞浸润,血清蛋白电泳出现单克隆条带,临床上呈缓慢良性的经过,脾切除治疗有效。

(一)血象

1.淋巴细胞计数增加,其水平一般在10×109~40×109/L之间波动(平均25×109/L)。

2.25%~50%的淋巴细胞具有SLVL特征:胞质有绒毛状突起,或胞质边缘不规则;胞核/胞质比例比毛细胞高,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较为接近;胞核呈圆形,核染色质浓缩;半数细胞可见到核仁。

3.可有轻、中度贫血

(二)骨髓检查

1.骨髓穿刺图片显示不同程度的细胞浸润,细胞形态与外周血相似,骨髓造血一般正常。

2.骨髓活检最常见为结节样浸润,有不同程度的小梁旁沉积,病变进展的患者可能看到弥漫性浸润,有的则表现为窦内浸润。

电镜检查

瘤细胞具典型B淋巴细胞超微结构特征:

1.细胞表面有细而短的胞质突起。

2.核多为圆形,偶见形态稍不规则者,核内异染色质呈团块沿核膜分布。

3.胞质内粗面内质网丰富,呈长条索状,偶见电子致密颗粒。

(图11-42,图11-43,图11-44,图11-45,图11-46,图11-47)

(三)其他实验室检查

1.50%以上的患者血清蛋白电泳显示M蛋白血症,为IgG或IgM。

2.免疫标志显示SLVL细胞呈B细胞表型,常表现为CD22+、Sm Ig+、CD5-、CD79b+、FMC7+,而毛细胞白血病(HCL)阳性的单抗SLVL细胞多为阴性,这些抗体是:CD25、HC2、CD103和CD11c。

3.细胞遗传学显示最常见的异常是2、7、11和17号染色体异常,但无特征性改变。

4.脾脏组织切片可见白髓呈结节性浸润,红髓也有不同程度的小结节状浸润,而在HCL病变中仅看到红髓侵犯,白髓没有改变。

图11-42 伴绒毛淋巴细胞脾淋巴瘤:细胞表面有细而短的胞质突起,粗面内质网丰富,呈细长条索状×4200

图11-43 伴绒毛淋巴细胞脾淋巴瘤:细胞表面有细而短的胞质突起,粗面内质网呈长条索状,核圆形×4300

图11-44 伴绒毛淋巴细胞脾淋巴瘤:细胞表面有胞质突起,粗面内质网呈长条索状,单核或双核×6800

图11-45 伴绒毛淋巴细胞脾淋巴瘤:细胞呈典型B淋巴细胞形态特征×6700

图11-46 伴绒毛淋巴细胞脾淋巴瘤:细胞呈典型B淋巴细胞形态特征×12600

图11-47 伴绒毛淋巴细胞脾淋巴瘤:细胞表面有胞质突起,粗面内质网呈长条索状,单核或双核×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