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血病超微病理诊断学图谱: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及细胞形态特征

血病超微病理诊断学图谱: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及细胞形态特征

【摘要】:诊断本病需排除反应性浆细胞增多、良性浆细胞病及其他恶性浆细胞病。偶见骨髓瘤细胞。由于骨髓瘤细胞可呈灶性分布,当其未被检出时,应多部位穿刺或做活检,或借助电镜检查协助检出瘤细胞。骨髓瘤细胞形态呈多样性,以原、幼浆细胞型增多为主。

第十章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是浆细胞前体细胞呈克隆性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异常浆细胞(即骨髓瘤细胞)无限增殖、广泛浸润,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即M蛋白)或其多肽链亚单位且沉积于组织器官,使正常多克隆细胞增生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受抑制,导致骨质破坏、贫血、反复感染、高钙血症、高黏滞综合征、肾功能损害等临床表现。发病大多见于中老年。诊断本病需排除反应性浆细胞增多、良性浆细胞病及其他恶性浆细胞病。

(一)血象

1.Hb和RBC减少,多为中度贫血,一般呈正细胞正色素性。

2.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分类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达40%~55%。

3.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减少。

4.血涂片:成熟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排列成缗钱状。偶见骨髓瘤细胞。

(二)骨髓象

1.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2.浆细胞系异常增生,占有核细胞数15%以上,并有骨髓瘤细胞,后者数量多少不等,一般占有核细胞数5%以上,甚至可多达70%~90%。由于骨髓瘤细胞可呈灶性分布,当其未被检出时,应多部位穿刺或做活检,或借助电镜检查协助检出瘤细胞。

骨髓瘤细胞形态呈多样性,以原、幼浆细胞型增多为主。典型的瘤细胞胞体较大,直径约30~50μm,形状不规则,可有伪足;胞质呈灰蓝色或紫色,核周淡染区不明显或消失,胞质可见少量嗜苯胺蓝颗粒、空泡、类棒状小体、Rusell小体;核较大,偶有双核或多核,染色质细致,有时凝聚成块,但非车轮状排列,核仁1~2个。

3.粒系、红系及巨核系细胞比例依骨髓瘤细胞数量而异,若瘤细胞所占百分率较小时,粒系及红系细胞比例可大致正常,巨核细胞亦在正常范围;若瘤细胞数量较多,则粒系、红系及巨核系细胞均明显减少。

电镜检查

1.瘤细胞核内异染色质沿核膜呈团块状分布。

2.胞质内丰富粗面内质网呈同心板层状排列。

3.常见内质网扩张及见有Rusell小体。

(图10-1,图10-2,图10-3,图10-4,图10-5,图10-6,图10-7)(www.chuimin.cn)

(三)其他实验室检查

1.血清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检测:

(1)定量检测:IgG>35g/L, IgA>20g/L,IgD>2.0g/L, IgE>2.0g/L, IgM>15g/L或尿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本-周蛋白)>1.0g/24h。少数患者可出现双克隆或三克隆性。

(2)血清蛋白电泳白蛋白减低,出现M蛋白带,为一染色浓而密集、单峰突起的带型,位于γ区或β与γ之间,甚至β或α2区。

(3)免疫电泳:呈现异常沉淀弧。据此可确定M蛋白类型,从而将本病分为八型,即IgG型、IgA型、IgM型、IgD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或多克隆型、不分泌型。

2.血沉明显增快。

3.生化检测:血钙增高。血清总蛋白显著增高,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A/G比值倒置。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

4.尿液检查:多有蛋白尿。约半数患者尿中出现本-周蛋白。尿免疫电泳检测出现大量单一轻链,κ链或λ链含量明显增高。

5.骨骼X线片检查:骨骼病变有三种表现:①弥漫性骨质疏松;②溶骨性损害;③病理性骨折。

图10-1 多发性骨髓瘤:瘤细胞内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呈同心板层状排列,核边位×13000

图10-2 多发性骨髓瘤:示瘤细胞内粗面内质网扩张,内含絮状物×12000

图10-3 多发性骨髓瘤:示瘤细胞内丰富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及Rusell小体×12000

图10-4 多发性骨髓瘤:示瘤细胞内丰富粗面内质网及Rusell小体×12600

图10-5 多发性骨髓瘤:瘤细胞内粗面内质网扩大呈大的囊泡,内含絮状物×9500

图10-6 多发性骨髓瘤:瘤细胞内粗面内质网丰富,部分排列呈小同心圆×15000

图10-7 多发性骨髓瘤:瘤细胞内粗面内质网排列呈多个小同心圆,核内空泡×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