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血病超微病理诊断学图谱: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病理分析及诊断

血病超微病理诊断学图谱: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病理分析及诊断

【摘要】:第六章其他白血病第一节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罕见类型的白血病,本病以嗜酸粒细胞增多并浸润各脏器,引起相应症状为特点。诊断时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嗜碱粒细胞增多,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霍奇金病等。其临床表现类似急性白血病。

第六章 其他白血病

第一节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eosinophilic leukemia,EL)是一种罕见类型的白血病,本病以嗜酸粒细胞增多并浸润各脏器,引起相应症状为特点。常见为心、肺、中枢神经系统及皮肤浸润,导致心肌损害、心内膜炎、心力衰竭、咳嗽、呼吸困难、精神障碍、偏瘫及皮肤结节等临床表现。而感染和出血较少见。本病诊断时应排除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病、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所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一)血象

1.Hb和RBC常轻度或中度减少。

2.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50×109/L,亦有正常或偏低者。分类嗜酸粒细胞明显而持续增多,达20%~90%,出现各阶段幼稚嗜酸粒细胞。

3.血小板计数常减少。

(二)骨髓象

1.增生明显活跃至极度活跃

2.粒系细胞显著增生,嗜酸粒细胞增多,可见各阶段幼稚嗜酸粒细胞,并有形态异常,胞体大小不一,胞质中嗜酸颗粒粗大且分布不均,常见空泡,可有嗜碱颗粒并存,甚至早幼粒细胞胞质中亦可见粗大的嗜酸颗粒。胞核分叶过多。原粒细胞>5%。

有学者提出本病按嗜酸粒细胞的形态可分为以下三型:①原粒细胞型:除嗜酸粒细胞增多外,血象和骨髓象中原粒细胞也增多。②幼稚细胞型:主要为幼稚嗜酸粒细胞增多,也可伴中性幼稚粒细胞增多。③成熟细胞型:以成熟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但有形态异常,中、晚幼粒细胞稍增多。

电镜检查

1.出现较多原始及幼稚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内颗粒粗大,但数量较少,具结晶芯颗粒少或无。

2.细胞可呈核、质发育不平衡。

3.急性期细胞内常可检见Charcot-Legden结晶,该结晶实为被溶解的噬酸颗粒再度形成的结构。(图6-1)

(三)其他实验室检查

1.细胞化学染色:POX和SBB染色呈阳性反应。氰化物抗过氧化物酶染色及氯化坚牢红染色嗜酸粒细胞呈阳性反应。

图6-1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形态不规则,胞质内颗粒粗大,无明显结晶×12000

2.免疫表型:CD33+,CD13+。

3.染色体核型:+8,+10,4q+,45X,49XY等。

第二节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basophilic leukemia,BL)为一种罕见类型的白血病,其特点为外周血及骨髓中未成熟的嗜碱粒细胞持续增多。起病急,呈进行性发展,临床表现多似急性白血病,并可由于组胺增高导致荨麻疹、支气管哮喘及腹痛、腹泻等症状,化疗后可并发DIC,预后不良。诊断时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嗜碱粒细胞增多,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霍奇金病等。

(一)血象

1.Hb和RBC常减少。

2.白细胞计数一般增高,亦可正常或减少。分类嗜碱粒细胞持续增多>30%,并伴有幼稚型。

3.血小板计数常减低。

(二)骨髓象

1.增生明显活跃至极度活跃。

2.粒系细胞显著增生,可见大量嗜碱粒细胞,达80%~90%,嗜碱中幼、晚幼粒细胞增多,核左移,胞质中嗜碱颗粒粗大而密集,常覆盖胞核,亦可见含少量嗜碱颗粒的原始和早幼粒细胞。且伴原粒细胞增多>5%。

3.红系细胞及巨核系细胞均减少。

电镜检查

原始及幼稚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胞质内颗粒大而数量较少,常有颗粒内容充填不全。

(三)实验室其他检查

1.细胞化学染色:甲苯胺蓝及闪光蓝染色阳性。

2.免疫表型:CD33,CD13,CD68

3染色体核型:t(9;22),7q-等。

第三节 肥大细胞白血病

肥大细胞白血病(mast cell leukemia,MCL)又称组织嗜碱细胞白血病(tissue basophilic leukemia,TBL),属罕见类型的白血病,常为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的白血病期,少数以肥大细胞白血病发病。其临床表现类似急性白血病。此外,由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及其他物质(如肝素等),可出现皮肤潮红和瘙痒、色素性荨麻疹、头痛、心悸、低血压、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晕厥、休克以及出血倾向等。

(一)血象

1.Hb和RBC常中度至重度减少。

2.白细胞计数增高,常>30×109/L,分类易见成熟型及幼稚型肥大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可达10%~30%或更高。

3.血小板计数减少。

(二)骨髓象

1.增生明显活跃

2.肥大细胞明显增生,占有核细胞30%~50%以上,尤以幼稚型增生明显,其胞体较成熟型小,核较大,染色质呈细网状,胞质内有大量嗜苯胺蓝颗粒和中间型颗粒,嗜碱颗粒较少且小。

3.粒系、红系及巨核系细胞常减少。

电镜检查

1.幼稚肥大细胞增多,大小不等,大者胞质内颗粒较小肥大细胞丰富。

2.核圆形或不规则,核仁不明显。

(三)其他实验室检查

1.血清及尿中组胺水平增高。

2.细胞化学染色:肥大细胞对SBB、闪光蓝及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氨基葵酸酯酶染色均呈阳性反应。(www.chuimin.cn)

3.免疫表型:CD33+。

第四节 毛细胞白血病

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HCL)又称多毛细胞白血病,属于B淋巴细胞恶性增殖的慢性白血病。临床上较少见,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毛细胞为本病突出的特征,该类细胞易侵犯脾脏及骨髓,临床主要表现为脾脏明显肿大(多呈巨脾)、贫血,约半数有肝肿大,易反复感染,淋巴结多无肿大。电镜检查对确认毛细胞有重要价值。

(一)血象

1.Hb和RBC减少,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白细胞计数大多减低,少数正常或明显增多。分类淋巴细胞相对增高,而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减少。血涂片可见数量不等的多毛细胞,常超过20%。

3.血小板多减少。

4.多数患者呈全血细胞减少。

(二)骨髓象

1.增生活跃至明显活跃

2.毛细胞明显增生,多数患者超过30%,胞体大小不一,直径约10~15μm,呈圆形或多角形,胞质量中等,瑞氏染色呈淡蓝色或淡灰蓝色云雾状,常有空泡,边缘不规则呈锯齿状或伪足样突起,有时为细长毛发状,有时在胞质中可见嗜双色性球形包涵体(即透射电镜下的核糖体-板层复合体)。胞核椭圆形,可有凹陷,染色质疏密不一,可见核仁。

3.粒系、红系、巨核系细胞减少,尤以粒系减少更明显。

电镜检查

毛白细胞具下列超微形态特征:

1.细胞表面有许多长的毛样突起,这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根据细胞表面毛样突起长短,可将其分为I型及II型两种,前者毛样突起较长,且多分支或卷曲,后者相对较短,但数量较多,有些细胞则介于I、II型之间。

2.胞质内可检见到核糖体板层复合物(ribosome-lamelle complex,RLC),RLC横切面观呈中空圆筒状,由同心排列的膜片和膜间呈单行排列的致密核蛋白体颗粒共同组成。纵切面观,膜片及颗粒平行相间排列,圆筒中央与外周胞质相通,因而其内常可见各种细胞器,RLC不是毛白细胞独有,但存在于1/2病例和20%~100%细胞中,故该结构也是重要诊断指标之一。

(图6-2,图6-3,图6-4,图6-5,图6-6,图6-7,图6-8)

(三)其他实验室检查

1.细胞化学染色:酸性磷酸酶(ACP)染色阳性,且不被酒石酸盐抑制。PAS染色可呈阳性。

2.免疫表型:CD11c+、CD22+、CD25+和CD103+。其他如CD19+、CD20+和CD24+

3.染色体核型:可见14q+、6q-等畸变。

4.骨髓病理:毛细胞呈弥漫性、间质性浸润,间隙大,网状纤维增多。

图6-2 毛细胞白血病(Ⅰ型):细胞表面有许多长的毛样突起,核分叶,胞质内有圆形线粒体及少量电子致密颗粒×13000

图6-3 毛细胞白血病(Ⅰ型):细胞表面有许多长的分支毛样突起,胞质内细胞器简单×25000

图6-4 毛细胞白血病(Ⅱ型):细胞表面有许多毛样突起,突起较Ⅰ型者稍短,但数量较多,胞质内高尔基器明显×18000

图6-5 毛细胞白血病(Ⅱ型):细胞表面有许多毛样突起,突起较Ⅰ型者稍短,胞质内高尔基器明显×16000

图6-6 毛细胞白血病:细胞表面有许多较长毛样突起,胞质内细胞器简单×13000

图6-7 毛细胞白血病:细胞表面有许多较长毛样突起,胞质内有大的线粒体及两个电子致密颗粒×16000

图6-8 毛细胞白血病:示胞内核糖体板层复合物(RLC)×12000(引自G.. Richard Dickersin. Diagnostic Electron Microscopy.Second edition.Springer-Verlag New York,Inc.2000)

第五节 浆细胞白血病

浆细胞白血病(plasma cell leukemia,PCL)是一种少见类型的白血病。其特点外周血及骨髓中异常浆细胞明显而持续增多,并广泛浸润各脏器。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多发生于青壮年,无明显多发性骨髓瘤(MM)病史,临床上呈现急性白血病表现,肝脾肿大,贫血、骨髓中异常浆细胞明显增生,外周血浆细胞>20%,骨骼破坏较轻,病情迅速进展,预后差;继发性者常继发于MM晚期,外周血出现大量异常浆细胞,骨骼病变显著,少数患者继发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或巨球蛋白血症。

(一)血象

1.Hb和RBC减少较显著。

2.白细胞计数增多,常>10×109/L,分类中浆细胞>20%或绝对值≥2.0×109/L,甚至多达90%以上,以原、幼浆细胞为主。

3.血小板计数常明显减少。

4.血涂片见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但不如MM显著。

(二)骨髓象

1.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

2.浆细胞明显增生,原始与幼稚浆细胞占10%~90%,伴形态异常,呈弥散性分布,胞体一般较小,大小较均一,呈圆形、长形或卵圆形,胞质较丰富呈淡灰蓝色,核的一侧常见淡染区,无颗粒,核染色质粗块状,但车轮状不明显,可见核仁。继发性者胞体形态多样,大小悬殊,胞质丰富,可见空泡,易见双核。3.粒系、红系及巨核系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减少。

电镜检查

1.幼稚浆细胞增生,核异染色质呈团块状分布,核仁明显。2.胞质内大量粗面内质网呈同心板层状排列。

3.内质网常扩张呈池,内含絮状物。

(图6-9,图6-10,图6-11,图6-12)

(三)其他实验室检查

1.细胞化学染色:原、幼浆细胞PAS染色及ACP染色阳性反应。

2.免疫表型:CD38、PCA-1、CD56、CD85

3.染色体核型:14q+、1号染色体畸变。

图6-9 浆细胞白血病:粗面内质网呈板层状排列,部分内质网扩张呈池,内含絮状物×10000

图6-10 浆细胞白血病:粗面内质网扩张呈池,内含絮状物×14000

图6-11 浆细胞白血病:细胞形不规则,表面有粗短的胞质突起,粗面内质网丰富×8500

图6-12 浆细胞白血病:粗面内质网呈多个同心板层状排列,未切到胞核×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