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文化青云谱》:定山双梅最终将为国家战死

《文化青云谱》:定山双梅最终将为国家战死

【摘要】:梅启照《验方新编》书影后来,梅福后裔繁衍出众多人口,分成三个村落,是为朱姑桥梅村、定山梅村和霞山梅村。列入此名单的,有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包括青云谱定山梅村的梅启照。当时山东盐政废弛,管理紊乱,梅启熙提出改革办法,收到公私两利效果,人称善政。为了表示以身作则,他终身不带翎枝。

五、定山双梅:苟利国家生死以

定山梅村出了两个人物,他们是两兄弟,分别叫做梅启熙和梅启照。

西汉时期高风亮节、闻名遐迩的梅福,官儿不大,品级不高,不过一个小小的南昌县尉,人家说七品县令是芝麻官,他这个官儿,在皇帝那高高的龙椅上,就得拿放大镜才看得见了。但他官儿虽小,胆儿却不小,面对朝政日非、民怨四起的局势,他直接上书朝廷,指陈政事,责问大臣,诘难皇帝,甚至发出“天下以言为戒,是国家之大患也”的警句,名动天下,为后世景仰。他是陶渊明的精神前辈,早就不屑为五斗米折腰。他傲然一啸,挂冠而去,隐居青云谱,人称“梅仙”。其后裔一直在那儿繁衍不息。

梅启照《验方新编》书影

后来,梅福后裔繁衍出众多人口,分成三个村落,是为朱姑桥梅村、定山梅村和霞山梅村。到了清代末期,定山梅村出了两个人物,他们是两兄弟,分别叫做梅启熙和梅启照。

梅启熙和梅启照是梅荣秀四个儿子中的老三和老四。启照排行老小,但天资似乎更好,他先于哥哥启熙考中进士,那是咸丰二年的事情。

从咸丰帝的上一辈道光开始,大清帝国加速走向没落。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十年后又发生太平天国起义,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清王朝此时是内外交困,焦头烂额。道光皇帝着急上火也没用,他干脆把腿一蹬,翘辫子死了,把一副烂摊子交给了儿子咸丰。

咸丰继位,日子更加不好过,对内到处忙着平乱,可惜洪秀全的长毛是越平越乱;对外呢,自然要四面烧香磕头,和列强谈判,既要“结与国之欢心”,又要尽量不让列强攫取太多——这时清政府最稀缺的就是军事和外交人才。梅启照一介文人,在满朝腐朽的官员当中,倒显出了他的价值。

咸丰画像

先是,总管内务府大臣、吏部尚书花沙纳要去天津与英法两国代表谈判,选来选去,选中精明内敛的梅启照作为助手。去了之后,两国代表挟刚刚取得的军事胜利之势,将一件内容有所变更的条约摆在中方代表面前,逼他们签字。梅启照发现这份文本比双方谈妥的条件更为苛刻,拒绝签字,但为免得罪对方,令花沙纳难堪,他选用了较为委婉的外交辞令,对方明白中方谈判代表“不可欺”,只好放弃多余要求。

这件外交办得让朝廷满意,花沙纳自然高兴。花氏后来前往苏州和上海办洋务,也将梅启照带了去。

后来江西“长毛”吃紧,梅启照又被派往江西办团练,之后,他又被调往他处,率团勇“邀击”太平军,有点儿救火队员的味道了。

再后来,他调到广东惠州任知府,广州巡抚知道他“懂军事”,派他统兵治海岛,又因军功,向朝廷保奏授予他“强勇巴图鲁勇”称号——这么一个拗口的称号,究竟什么意思?我想大概和今天的战斗英雄差不多吧?!

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照片

梅启照的岗位换了多种,他担任过盐运使、按察使、巡抚、河道总督等等,都干得很出色。比如他在浙江巡抚任内,组织修筑海堤防御海潮,采用铁筍贯石加固,使该项工程比历朝修筑的海堤都更为坚固。(www.chuimin.cn)

从梅启照的经历我们可以知晓,他确实是一个能文能武、多才多艺的干练之才,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清政府到了末世的时候,它的人才和能臣是多么匮乏。

史书记载说,梅启照博学强记,精算术、通洋务,尤留心学习西方铁路、船舰、枪炮、机械科技,是清末少数不故步自封,思想开化,能够接受外来文明的人。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也是朝廷重臣,担任两江总督。他和岳父一样,有着富国强兵、振兴国运的抱负和理想。在是否成立招商局以引进西方科技的问题上,他曾经反复考虑,决疑不下。因为,在当时极端保守风气的影响下,不少颟顸迂腐的大员对西方文明极度恐惧和憎恨,拼命反对向西方学习,并打压和排挤有新思想的官员。就此事,沈葆桢征询梅启照的意见,启照两句话替沈葆桢答疑,说:“此两言可决耳。”沈葆桢惊讶言道:“我思之两日不得决,汝云两言可决,何故?”启照郑重言道:“为身家性命计,推托不办;为国家强盛计,马上就办。”沈听后深受感动,即命追回批文,撤销不办原议,并为招商局的设立专门拨银二百万两。

清早期的铁路、火车

曾国藩画像

后人曾依据晚清大臣的重要性和贡献,开列了一张名单,系为“清同光间名臣录”,共计18人。列入此名单的,有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包括青云谱定山梅村的梅启照。

梅启照的三哥梅启熙,同治二年进士,比起弟弟来,已经晚了整整11年。不过,他一考中,就授予翰林院编修,可见成绩优异。

翰林院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为政府储材之地。有些朝代甚至有这样的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照此,梅启熙于仕途应该是前程无量的。不过,他看来是个认死理的人:但凡自己看准的,便一条路走到黑,不知变通、不打折扣,缺少在官场上的圆融油滑,最终竟没有登上高位。

史料记载,他在担任济南知府期间,“整顿吏治,裁汰陋规,节省国库银数千金”,施政有功,也有方。时值黄河泛滥,他治河得力,升任道员,署盐运使。当时山东盐政废弛,管理紊乱,梅启熙提出改革办法,收到公私两利效果,人称善政。可惜,这些所谓“善政”却未必为上司高兴。

清朝官员的装束,与历朝历代不一样,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在帽子上插个花翎,以体现与平民百姓的区别,同时体现官员们的尊卑贵贱。后来,各地政府腐败成风,财政日蹙,想尽各种办法征收苛捐杂税,竟至在花翎上做文章,收起了翎枝苛捐。梅启熙实在看不下去,上书建议废止这种捐赋。为了表示以身作则,他终身不带翎枝。满朝官员相互见面,人家都跟孔雀似的帽子后面拖着一条五彩的尾巴,唯独他与之不同,这就完全把自己给闹孤立了。

清朝官员的顶戴花翎

这么一个另类,在官场呆不下去,也就成为必然。后来,上司不断给他穿小鞋,他想干事干不了,而那些不干事却整天琢磨人的,却如鱼得水。梅启熙无奈,终于知道官场的深浅,自己一身洁癖,无法与之同流合污,便称病辞职回乡去也。

不过,有道是高官不如高寿。梅启熙的官运画了句号,回到家乡后,清心寡欲,安享晚年,竟活到了81岁。

比起那些在官场上呼风唤雨青云直上的人来说,梅启熙的命运显得落寞冷清,但君不见无数官员“因嫌乌纱小,至使枷锁扛”,最后想回乡当一个农民而不可得,他们与梅启熙对照来,真是一个在天上(天然纯朴的生活状态),一个在地下(地狱之下)呢。

古代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