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朵青云上显然已有了一长串不同凡俗的打坐者。青云谱中的“青云”二字,便由“吕纯阳驾青云来降”而得。“青云”,也可说是道教中修道成仙驾青云飞升的“术语”。......
2024-07-21
五、汪大渊:东方的马可·波罗
汪大渊所走的路,却是一条与古人全然不同的海洋之路。
马可·波罗画像
提到海洋文明或蓝色文明,历史教科书上谈论最多的是一系列欧洲人的名字:马可·波罗(1299年写出《马可·波罗游记》)、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麦哲伦(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大陆国家,它的远洋行动却比欧洲人更早,从1405开始,由郑和率领的远洋船队七次下西洋,航程远达东非和中东。这一系列远航行动大大宣扬了大明王朝的天朝国威,但由于其目的是政治上的(有说其出发点是寻找生死不明的建文帝),与对外贸易和地理扩张没有沾上边,所以,它除了消耗大量的明王朝的财力物力之外,并没有获得多少实际效益。
不过,无论怎么说,至少在郑和那个年代,中国的经济力量和航海技术,在世界上仍是首屈一指的。
郑和和他的船队之所以出名,当然因为其远洋活动进行得早。张爱玲说,出名要赶早,郑和恰恰赶了个早。但其实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凭借的是皇权的力量,他的船队威风凛凛,等于一支空前威武的皇家仪仗队。就像今天搞阅兵式,一定要将坦克飞机导弹等等最厉害的家伙摆出来,以显示国威和气派!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比郑和更早的航海者,他到过的地方比郑和更远、更多,应该说,他是郑和远洋船队的先导,可这位先生远没有郑和名气大,大约就因为他缺乏郑和出航时的显赫声威。
这个人的名字叫汪大渊,江西南昌青云谱人。
汪大渊的航海年代比郑和早了半个多世纪。
麦哲伦画像
他于公元1311年出生,那还是中国的元朝时期。汪大渊的父亲对他的希望离不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观念,希望他走一条读书仕进的路,故而取《论语》中“焕乎其有文章”的意思,给他起名曰“焕章”。
可是汪大渊的理想不仅仅是“读万卷书”,他更有一种“行万里路”的抱负。中国历史上不乏旅行家。秦始皇率他的铁骑扫平六国,他也亲自从西到东多次横跨中国大陆;郦道元少年时代就喜好游览,写下著名的《水经注》;李白“仗剑远游”,走遍了名山大川……可他们都是陆地上的行者,他们面对大海,只是发发感叹而已。
而汪大渊所走的路,却是一条与古人全然不同的海洋之路。(www.chuimin.cn)
成年后的汪大渊离开家乡外出游历,他沿着赣江上溯,抵达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商业港口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泉州。在那儿,他“看到各种肤色和操各种语言的人们,摩肩接踵;看到琳琅满目的中西货物堆积如山;港湾里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大小船只,特别是那些中外商人、水手带来的外国风情,是那样的生动、有趣,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汪大渊的好奇心,后来促成了他两度远洋航行的壮举”。
汪大渊第一次出海是1330年,这一年,他刚满20岁。
20岁的汪大渊,搭一艘远洋商船,朝着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进发。我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他立于高高翘起的船头,看着天际白云起落,看着滚滚波涛在脚下涌流,心情一定也同波涛一样汹涌起伏。
这第一次航行,一下就走了整整四年。从泉州出发,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再横渡地中海到西北非洲的摩洛哥,又返回埃及;然后出红海到索马里,折向南直到莫桑比克,再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再到澳洲(澳洲这个地方是后来的郑和足迹不及之所),从澳洲到加里曼丹岛,又经菲律宾群岛,一直到1334年才返回泉州。
数年之后的1337年,汪大渊第二次出海,所历和第一次差不多,也是从南洋群岛入印度洋,到达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莫桑比克海峡及澳洲各地。不过这次也许轻车熟路的原因,两年后他便返回泉州。
两次航海的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他着手编写《岛夷志》一书,以记录和保全自己的见闻。
汪大渊《岛夷志》之所以珍贵,在于“皆身所游焉,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这和他之前的古人撰写的类似书籍《山海经》(汉代)以及《岭外代答》《诸蕃志》(宋代)等历史地理著作截然不同,那些书均为传闻之作,所谓“皆未尝身历其地”,“多得于市舶之口传”,唯汪大渊的记录全部来自第一手资料。
《岛夷略志》内文
《岛夷志》成书后,泉州地方长官达鲁花赤指令将其收入《泉州路清源志》,以表达对该书的肯定和赞许。其后,汪大渊回到南昌,将《岛夷志》节略成《岛夷志略》,正式刊行。
后来,《岛夷志》在战乱流失,其缩略本《岛夷志略》却幸存。该书涉及亚、非、澳各洲的国家与地区达二百二十多个,详细记载了这些地方的“山川、风土、物产之诡异,居室、饮食、衣服之好尚,与夫贸易日用之所宜……”书中还记载当时泉州吴宅商人居住于古里地闷(今帝汶岛);元朝出征爪哇的部队有一部分官兵仍留在勾栏山(今格兰岛);在沙里八丹(今印度东岸的讷加帕塔姆),有建于1267年的中国式砖塔,上刻汉字“咸淳三年八月毕工”。《岛夷志略》还记有马鲁涧(今伊朗西北部的马腊格)的酋长,是一位陈姓的中国临漳人,等等。这些,都成为考据那个时代中国大陆对外交流的重要资料。最重要的是,该书记录了当时台湾属澎湖、澎湖属泉州晋江县,台湾的盐课、税收均归晋江县的事实——这是台湾自元代起就属于中国领土的确凿证明!
地理大发现时的航海图
汪大渊的文学功底很不错。他自己说,在大佛山(今斯里兰卡)曾采集到珍贵的奇异珊瑚,心情愉悦,“次日作古体诗百韵,以记其实”。他还曾和一度住在南昌的著名诗人、辞赋家虞集诗歌唱和,不是水准相当,这样的雅趣是无法进行的。可惜,汪大渊并没有诗集传世。
中国的文化传统只重经学与文藻,轻视其他一切知识,尤其明中期实行海禁以后,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渐渐没入历史的尘埃。15—18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倒是让西方人同时也发现了汪大渊这么一个人。1867年开始,西方有人专门研究汪大渊,毕竟,他先于西方人将近两个世纪就到过澳洲,倘若从宽泛一点的角度说,他可以算地理大发现的先驱呢。
有关文化青云谱的文章
而这朵青云上显然已有了一长串不同凡俗的打坐者。青云谱中的“青云”二字,便由“吕纯阳驾青云来降”而得。“青云”,也可说是道教中修道成仙驾青云飞升的“术语”。......
2024-07-21
许逊以布衣之身,率领百姓疏河治水,终于平息水患。青云谱流传有许逊治水的许多故事,其中一个“许逊锁孽龙”的故事如下:孽龙井据说,当年南昌一带洪水肆虐,系因一条孽龙精作怪。许真君追赶孽龙来到桥边,观音菩萨牵着孽龙交给许逊,说:“如今我已用铁链锁住孽龙的五脏六腑,它再也没办法逃走。你将它牵回去好生看守。”......
2024-07-21
波罗兄弟回家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在中国居留15年之久。马可·波罗在大汗皇帝的朝廷里任职期间,显然数次沿不同的路线走过中国的东部地区。马可·波罗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
2023-07-23
而在南昌的历史上,隐士的首选隐逸之处就是青云谱。这是由隐士的情操决定的。南昌未必是隐逸之风的发端之地,但南昌最早的一位隐士伶伦,却是出现在黄帝时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伶伦作为我们的先祖之一,他的隐逸之姿无疑影响了后世南昌乃至各地的隐逸之士。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南昌是中国隐士出现最早的地方。......
2024-07-21
南朝江淹的《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鄱阳湖风光这天,他又去南浦堤岸放松心情,赏玩景色,忽闻江岸一只船上一位女子温婉流啭的歌喉,唱的正是自己的《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2024-07-21
娄妃,是明代一位颇具悲剧性的女子。清代乾隆时期的著名诗人、戏剧家蒋士铨对娄妃极其崇拜。娄妃居住的杏花楼——香销玉殒,人去楼空,这里是否还能寻觅到娄妃的一缕芳踪朱宸濠画像但一向以来,宁王偏居南昌,手无兵将,世代宁王是否有造反之意,外人不知。......
2024-07-21
如今,青云谱和临川都有王羲之洗墨池的遗址,并流传有相关故事。号称王羲之墨池的地方众多,是否和当下许多地方争夺名人故里的行为如出一辙?第三则故事说王羲之用馍馍蘸墨也恐虚构。......
2024-07-21
在国际军事法庭上,梅汝璈经历了法官席位之争、起草判决书、坚持死刑处罚三场风波。接受审判的被告28人,除已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者外,实际受审25人。审讯自1946年5月3日开始,历时两年半,经过818次开庭,于1948年11月12日作出最终宣判。最后,经过当场表决,坐席顺序获得调整。一些法官不赞成处以死刑,印度法官巴尔甚至提出,国家犯罪不应追究个人责任以及以慈悲为怀等理由,无罪释放25名战犯。......
2024-07-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