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东方的马可·波罗:文化青云谱

东方的马可·波罗:文化青云谱

【摘要】:汪大渊的航海年代比郑和早了半个多世纪。成年后的汪大渊离开家乡外出游历,他沿着赣江上溯,抵达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商业港口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泉州。20岁的汪大渊,搭一艘远洋商船,朝着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进发。其后,汪大渊回到南昌,将《岛夷志》节略成《岛夷志略》,正式刊行。可惜,汪大渊并没有诗集传世。

五、汪大渊:东方的马可·波罗

汪大渊所走的路,却是一条与古人全然不同的海洋之路。

马可·波罗画像

提到海洋文明或蓝色文明,历史教科书上谈论最多的是一系列欧洲人的名字:马可·波罗(1299年写出《马可·波罗游记》)、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麦哲伦(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大陆国家,它的远洋行动却比欧洲人更早,从1405开始,由郑和率领的远洋船队七次下西洋,航程远达东非和中东。这一系列远航行动大大宣扬了大明王朝的天朝国威,但由于其目的是政治上的(有说其出发点是寻找生死不明的建文帝),与对外贸易和地理扩张没有沾上边,所以,它除了消耗大量的明王朝的财力物力之外,并没有获得多少实际效益。

不过,无论怎么说,至少在郑和那个年代,中国的经济力量和航海技术,在世界上仍是首屈一指的。

郑和和他的船队之所以出名,当然因为其远洋活动进行得早。张爱玲说,出名要赶早,郑和恰恰赶了个早。但其实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凭借的是皇权的力量,他的船队威风凛凛,等于一支空前威武的皇家仪仗队。就像今天搞阅兵式,一定要将坦克飞机导弹等等最厉害的家伙摆出来,以显示国威和气派!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比郑和更早的航海者,他到过的地方比郑和更远、更多,应该说,他是郑和远洋船队的先导,可这位先生远没有郑和名气大,大约就因为他缺乏郑和出航时的显赫声威。

这个人的名字叫汪大渊,江西南昌青云谱人。

汪大渊的航海年代比郑和早了半个多世纪。

麦哲伦画像

他于公元1311年出生,那还是中国的元朝时期。汪大渊的父亲对他的希望离不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观念,希望他走一条读书仕进的路,故而取《论语》中“焕乎其有文章”的意思,给他起名曰“焕章”。

可是汪大渊的理想不仅仅是“读万卷书”,他更有一种“行万里路”的抱负。中国历史上不乏旅行家。秦始皇率他的铁骑扫平六国,他也亲自从西到东多次横跨中国大陆;郦道元少年时代就喜好游览,写下著名的《水经注》;李白“仗剑远游”,走遍了名山大川……可他们都是陆地上的行者,他们面对大海,只是发发感叹而已。

而汪大渊所走的路,却是一条与古人全然不同的海洋之路。(www.chuimin.cn)

成年后的汪大渊离开家乡外出游历,他沿着赣江上溯,抵达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商业港口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泉州。在那儿,他“看到各种肤色和操各种语言的人们,摩肩接踵;看到琳琅满目的中西货物堆积如山;港湾里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大小船只,特别是那些中外商人、水手带来的外国风情,是那样的生动、有趣,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汪大渊的好奇心,后来促成了他两度远洋航行的壮举”。

汪大渊第一次出海是1330年,这一年,他刚满20岁。

20岁的汪大渊,搭一艘远洋商船,朝着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进发。我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他立于高高翘起的船头,看着天际白云起落,看着滚滚波涛在脚下涌流,心情一定也同波涛一样汹涌起伏。

这第一次航行,一下就走了整整四年。从泉州出发,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再横渡地中海到西北非洲的摩洛哥,又返回埃及;然后出红海到索马里,折向南直到莫桑比克,再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再到澳洲(澳洲这个地方是后来的郑和足迹不及之所),从澳洲到加里曼丹岛,又经菲律宾群岛,一直到1334年才返回泉州。

数年之后的1337年,汪大渊第二次出海,所历和第一次差不多,也是从南洋群岛入印度洋,到达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莫桑比克海峡及澳洲各地。不过这次也许轻车熟路的原因,两年后他便返回泉州。

两次航海的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他着手编写《岛夷志》一书,以记录和保全自己的见闻。

汪大渊《岛夷志》之所以珍贵,在于“皆身所游焉,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这和他之前的古人撰写的类似书籍《山海经》(汉代)以及《岭外代答》《诸蕃志》(宋代)等历史地理著作截然不同,那些书均为传闻之作,所谓“皆未尝身历其地”,“多得于市舶之口传”,唯汪大渊的记录全部来自第一手资料。

《岛夷略志》内文

《岛夷志》成书后,泉州地方长官达鲁花赤指令将其收入《泉州路清源志》,以表达对该书的肯定和赞许。其后,汪大渊回到南昌,将《岛夷志》节略成《岛夷志略》,正式刊行。

后来,《岛夷志》在战乱流失,其缩略本《岛夷志略》却幸存。该书涉及亚、非、澳各洲的国家与地区达二百二十多个,详细记载了这些地方的“山川、风土、物产之诡异,居室、饮食、衣服之好尚,与夫贸易日用之所宜……”书中还记载当时泉州吴宅商人居住于古里地闷(今帝汶岛);元朝出征爪哇的部队有一部分官兵仍留在勾栏山(今格兰岛);在沙里八丹(今印度东岸的讷加帕塔姆),有建于1267年的中国式砖塔,上刻汉字“咸淳三年八月毕工”。《岛夷志略》还记有马鲁涧(今伊朗西北部的马腊格)的酋长,是一位陈姓的中国临漳人,等等。这些,都成为考据那个时代中国大陆对外交流的重要资料。最重要的是,该书记录了当时台湾属澎湖、澎湖属泉州晋江县,台湾的盐课、税收均归晋江县的事实——这是台湾自元代起就属于中国领土的确凿证明!

地理大发现时的航海图

汪大渊的文学功底很不错。他自己说,在大佛山(今斯里兰卡)曾采集到珍贵的奇异珊瑚,心情愉悦,“次日作古体诗百韵,以记其实”。他还曾和一度住在南昌的著名诗人、辞赋家虞集诗歌唱和,不是水准相当,这样的雅趣是无法进行的。可惜,汪大渊并没有诗集传世。

中国的文化传统只重经学与文藻,轻视其他一切知识,尤其明中期实行海禁以后,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渐渐没入历史的尘埃。15—18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倒是让西方人同时也发现了汪大渊这么一个人。1867年开始,西方有人专门研究汪大渊,毕竟,他先于西方人将近两个世纪就到过澳洲,倘若从宽泛一点的角度说,他可以算地理大发现的先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