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文化青云谱:舨王庙的传说

文化青云谱:舨王庙的传说

【摘要】:唯独古希腊文明得益于爱琴海的滋养,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海洋文明。这就是所谓“舨王庙的故事”。传说,这是河妖在作怪。抚河舨王庙祭祀每年四月初八这个日子,便是船夫的停航日、童男童女两个家庭的断肠日。三名押送官连同整艘石料船均不见了。

二、舨王庙的传说

老百姓将樟木从河里打捞起来,雕成三座神像,每座庙里摆放一尊,大家把这三尊神像称为“舨王爷”。

几乎所有伟大的文明,必定与一条河流紧紧相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Sindhu(印度河的梵文名)是印度国名的来源;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的下游,则有古埃及文明的诞生……唯独古希腊文明得益于爱琴海的滋养,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海洋文明。

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几乎都选择依水而居。河流(包括湖泊)提供了饮食之利、舟楫之便、生存之源,它对于人的意义,不亚于阳光和空气。

但是,诚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河流,既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要素,它的无法驾驭的性格与脾气,在一些特殊的时候,也能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惨痛教训。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关于“大洪水”的传说,这是河流泛滥肆虐留给人类的沉重记忆。

中国这个以农业立国的内陆国家,人们对河流的感情可谓爱恨交集。人们有许多对河流的赞美,也同样有大量的对河流的诅咒。人们既时刻依赖着河流,同时也希望能将河流控制在手中。人与河流的辩证关系,通过无数的日常生活场景、通过大量流传的故事和习俗,生动而丰富地呈示着、展现着。

中国人都知道西门豹治邺的故事,也熟悉周处斩蛟的传说,类似的故事正是人与河流之相互关系的一种原型呈现。

我们这里讲述的故事,与上面两则故事相比,尽管鲜为人知,却同样体现了这样一种关联。

这就是所谓“舨王庙的故事”。

蜿蜒的抚河流近南昌,水势跌宕,涡流众多,舟船竹筏行经此处,往往遭际不测。这里有一个老套的叙述:

很早很早以前,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河中会出现巨大的漩涡,当地船民称为“坛口”(或“潭口”)。很快,阴风习习,乌云漫漫,河面上霎时间变得波浪滔天。往来船只此时出行,必定被风浪掀翻。传说,这是河妖在作怪。巫师说,必得用童男童女各一人,抛入河中祭河,河妖得到了童男童女,心满意足之后,风浪便会止息,船只方可航行。

抚河(www.chuimin.cn)

舨王庙祭祀

每年四月初八这个日子,便是船夫的停航日、童男童女两个家庭的断肠日。这天,主持祭河的巫师身着法衣,走向预先摆设在河岸的祭桌,那儿已经点起一对巨大的蜡烛。当用来祭河的童男童女被双双抬到河岸时,岸边顿时鞭炮齐发,锣鼓齐鸣。

巫师手持三根点燃的香,虔诚地对着河水拜上三拜,口里念念有词,然后,在他发出一声高亢的“祭河”口令后,两个可怜的孩子被大人们猛地抛进河里,很快,孩子便被汹涌的河水吞没。

这样一个习俗沿袭下来,抚河里的“坛口”不知吞噬了多少无辜的小生命。河水滔滔,流淌着日月风雨,也流淌着无数人家的泪水。

人们自来有敬畏河神的传统,但是吞噬生命的河妖,竟然让人们如此膜拜,这无疑是人类因自身的弱势臣服于河流而产生的恐惧。

有一年祭河的日子,一艘官方运送石料的船只由抚州方向开来。船抵达抚河、赣江交汇的施家尧这个地方时,正遇上河妖兴风作浪。岸边上的人们在巫师的带领下诚惶诚恐地举行祭河仪式,仪式完毕,两个孩子眼睁睁看着被抛进河中,很快被风浪卷走。船上三名负责押送石料的押送官心头涌起波涛一般的愤怒。他们回到船舱,穿上盔甲战袍,腰悬利剑,手持长矛,立于船头。船工在他们的指挥下,驾着船朝着风高浪险、漩涡诡异的“坛口”冲去。

当船只驶近“坛口”的时候,天上雷电交加,河面狂风大作,河里浊浪翻滚,就像一场惨烈的搏斗正在激烈进行。

若干时分过后,狰狞的“坛口”消失了,河面上风停云散,波平浪静。三名押送官连同整艘石料船均不见了。有人说,他们看见三名押送官与河妖奋勇搏斗,用长矛和利剑将河妖斩杀,三人也身负重伤,壮烈牺牲。至于石料船,则完整地沉入河底,将河妖躲藏的洞穴堵死。

从这一天起,这里的河面风平浪静,每年四月初八再也没有“坛口”出现,人们也不用再诚惶诚恐地将自己的骨肉送往河中作为“祭品”。

三位押运官成为人们眼中的英雄。为了纪念他们,当地的百姓决定集资在施家尧这儿修建三座庙,来供奉这三位英雄。当三座庙即将完工的时候,抚河一夜之间涨起大水,水中不知从何处漂来三根巨大的樟木,樟木停留在原先出现“坛口”的地方,不再漂走。老百姓将樟木从河里打捞起来,雕成三座神像,每座庙里摆放一尊,大家把这三尊神像称为“舨王爷”。

而农历四月初八的祭河活动沿袭了下来,只是,其内容不再是祭拜河妖,而是纪念三位死去的英雄。每年这个时候,大家汇集岸边,敲锣打鼓,烧香演戏,好不热闹——当地百姓与河流的关系,自此揭开了和谐的一章。

舨王爷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