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送君南浦,伤如何-文化青云谱

送君南浦,伤如何-文化青云谱

【摘要】:南朝江淹的《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鄱阳湖风光这天,他又去南浦堤岸放松心情,赏玩景色,忽闻江岸一只船上一位女子温婉流啭的歌喉,唱的正是自己的《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一、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深为歌声打动,循着声音来到那条船上,但见一位女子,怀抱琵琶,身着绿衣,双眉紧蹙,眼波流溢,一双玉指,轻拢慢挑,启动樱唇,低吟浅唱。

浦,在古汉语里是“水滨”的意思,南浦则为“南边的水滨”。

古代交通,以水路船运最为便利,故而古人出行,多乘舟楫而行水路。古人出于对太阳照射角度的观察,把山的南边和河流的北边叫做阳,反之则称为阴,所谓“山之阴,水之阳”是也。我国许多城市都以“阳”命名,这些城市一般都位于河流的北边。

既然城市位于河流北边,那么渡口自然也就位于城市南边,所谓“南浦”的名称在许多城市广泛使用,也就不足为奇。

历代叫南浦的地名,随便上网查一下,可以找到有:江西南昌、江苏南京、重庆万州、武汉江夏、上海徐汇……甚至朝鲜有个海滨城市叫做南浦市的。

南浦既是码头所在地,当然也是游人出行的“始发站”,如同今天的火车站和空港。我们今天家人外出或者朋友远行,都会去“送站”。而古人更是这样。故古人外出,无论参加科举、外出做官、经商、旅游等等等等,往往几个月甚至三年五载回不来,因此他们送别的时候,那种依依惜别和惆怅难舍的情绪,可谓婉转悱恻,徘徊缠绵。而当他们用诗歌来表达这样的情绪时,更是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古渡口壁画

鄞江送别图

古人南浦送别,写下的诗歌很多很多,其中有些特别精彩。如屈原在其著名诗篇《九歌》中写道:“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把一对情人执手相送、难分难舍的场景描绘得历历在目。南朝江淹的《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也是写的男女相送的场景。城南江滨,真是断肠之地啊。

王勃、李白白居易、李绅、李贺、王安石文天祥王阳明等许多著名诗人都有南浦送别之诗,其中有些是脍炙人口的篇章。唐代音乐家专门为“南浦送别”制作了乐曲,叫《南浦子》,宋代在此基础上演变出词牌《南浦》。南浦送别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一个经典的画面。

滔滔赣江,自南而北注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赣江流经南昌时,紧贴着南昌城蜿蜒而过,城南,是南来北往的舟行必经之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儿建有一座南浦亭。小小凉亭,为上码头的人遮风挡雨、遮阴纳凉提供了多少便利。到了唐代,凉亭这儿又建了南浦驿站,是为正式的“官方客栈”。

立于南浦亭旁,看赣江潮涌,望千帆远去;览碧天云飞,观群鹜翔集,其景色无疑是非常之美的。

南昌市古时有名胜“豫章八景”,第二景即为“南浦飞云”。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站在描金绘彩的滕王阁上,远道而来的王勃远眺梅福隐居的梅岭山峰,俯瞰千帆竞渡的赣江波涛,心情激动,禁不住诗情大发,将一篇洋洋洒洒的《滕王阁序》一挥而就,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历史地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江西临川人,政治家兼文学家,人称“王荆公(按:王安石曾封为荆国公)”。他写过一首《南浦》诗:

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

南浦一带的春日景致被他描绘得何其婉转迷离。

王安石手迹

江淹画像

清代宋琬《罗篁庵先生生日歌》序:

西山南浦,长吟帝子之高楼;白下长干,重启谢公之别墅

谢灵运和王勃的故事撮合到一块儿,表达了他对那些才华横溢的古代诗人的景仰之情。

这么多著名的古代文人骚客到过南浦,并留下绚丽辞章,无疑,它们均成为今日青云谱区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不过,要从这些辞章中挑选出一篇最为精彩的,我以为非江淹的《别赋》莫属。

江淹这个人,历经南朝宋、齐、梁三朝,少小即以文章知名。他五岁能诗,七岁能文,十几岁时,诗、赋、文章已样样精通,被世人夸为“神童”。历史上有两句成语——梦笔生花、江郎才尽,都出自这位才子江郎的故事。

《别赋》一文,和他的《恨赋》一道被称为“千秋绝调”,其评价之高,罕见其匹。只是该赋写于何时何处,未见记载。

当地却流传有江淹和《别赋》的一个故事,我们把记录在《青云谱区志》上的这个故事转叙如下。

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初年(479),江淹担任豫章王记室(类似现在的秘书)。来到豫章后,豫章王天天要他写繁琐的公文和向朝廷歌功(www.chuimin.cn)

颂德的马屁文章,江淹不情愿写,又不得不写,因此非常烦恼。为了排遣郁闷,他时常邀一帮诗朋酒友去南浦一带赏景买醉。

鄱阳湖风光

这天,他又去南浦堤岸放松心情,赏玩景色,忽闻江岸一只船上一位女子温婉流啭的歌喉,唱的正是自己的《别赋》: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其音飘飘袅袅,如丝如缕,宛若幽幽春水,淡淡秋云。

江淹深为歌声打动,循着声音来到那条船上,但见一位女子,怀抱琵琶,身着绿衣,双眉紧蹙,眼波流溢,一双玉指,轻拢慢挑,启动樱唇,低吟浅唱。江淹上前施礼道:

“这位姐姐请了,难得你如此知音!”

歌女慌忙还礼:“我不过是一个普通歌女,谈不上什么知音啊。”

“那么,你为何弹唱如此愁苦的歌曲呢?”江淹问道。

“这是江郎著名的《别赋》呀,请问相公尊姓大名?”

“在下就是江淹,江文通。”

“哦,原来你就是江大人,失敬,失敬!”说着,歌女起身离座,要给江淹叩头。围拢在四周听歌的人群听说江郎来了,一起围了上来。歌女又说:“江大人,你的《别赋》写得真好啊,说出了我们的苦楚。实不相瞒,我本是南浦渡头的一名船家女,母亲早亡,父亲替人驾船,却被征往边境打仗,至今下落不明。我十三岁的时候被人拐卖京城,沦为歌妓,后来又被人遗弃,回到故乡,一生漂泊天涯,尝遍了离愁别恨的滋味……”说着,竟呜呜咽咽哭了起来。

江郎不住地欷歔慨叹,他万万没有想到,穷苦百姓也和自己心心相通。他对歌女的遭遇十分同情,从袖内摸出一锭银子送给歌女,歌女却坚辞不受,只求江郎为她作一篇赋。围观的群众也一起央求他写,江郎只好答应改日写好送来。

江郎回到王府,又陷入繁忙的公务当中。过了几天,忽然记起为歌女做赋的事,腹中酝酿了一下,想了个题目《南浦歌女赋》,便提笔写了起来。

江才子到底是江才子,下笔便显露不凡:

藏名姬之高阁,显丽质之新妆,

脸似花而含露,腕如玉而生光……

正写到兴头处,不提防豫章王走了进来,催他赶紧把献给朝廷的奏章完成。江淹只得搁下这篇赋,转而去写他很厌烦的阿谀奉承的公文。

待这边的事务忙完,再回头来写那篇赋的时候,却无论如何接不下去了。

他心中郁积,不免喝起酒来,酣醉之后,一个人脚步踉跄来到南浦岸边,竟然醉倒在杨柳树下。

南浦飞云

明月升起,他恍然入梦,竟然见到一个长相奇特的人来到面前,自称姓郭名璞,对他说:“江郎,我的五色笔借给你已经多年,现在你该还给我了!”说罢夺取他藏在怀中的毛笔

江淹一惊,清醒过来,那个叫郭璞的人早已不见,原来自己做了一梦。

此后,江淹文思枯涩,笔下再也写不出好文章,人们惋惜地感叹“江郎才尽”了。

江郎才尽的故事,史书上有类似记载:《南史·江淹传》说他“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钟嵘在《诗品》中也这样说:“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但是,明朝大诗人张溥对他们的说法不以为然,他认为江淹晚年之所以文思枯涩,不是才华用尽,而是为了自保其身:“江文通遭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意思是说,江淹生怕梁武帝妒忌自己文采,便效仿大文豪沈约的做法,写文章故意降低自己的水平。可这样一来,却蒙受了“江郎才尽”的讥讽。张溥说法应该是有道理的。梁代以后的隋炀帝喜欢写诗,对于诗比他写得好的文人,他都采取了“咔嚓”战术,从肉体上消灭他们,终于取得了诗坛上老子第一的成果。

史书记载江郎才尽的故事发生于安徽宣城,而豫章青云谱这儿也流传有同样故事,这既显示出一种名人效应,更展示了这些地方的民众对一代诗才的崇奉与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