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朵青云上显然已有了一长串不同凡俗的打坐者。青云谱中的“青云”二字,便由“吕纯阳驾青云来降”而得。“青云”,也可说是道教中修道成仙驾青云飞升的“术语”。......
2024-07-21
三、董源:画出一派不一样的山水
他画了一生的画,画了一辈子的山水,但只画了一幅,那就是故乡。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从南昌的山水开始进入董源呢?
从西山,岱山,梅岭,梅湖,象湖,青岚湖,进入董源山水画的意境——南昌的每一处山水都具有董源画的特征,都可以成为董源画的某种解读参照与索引。
对我们来说,董源又是一个让后人对他的身世与生活所知甚少的人物,我们只是知道并喜爱他的画,也许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已足够,但对想进一步甚至更进一步走近他和了解他的人来说,他留下的画还是太少,他留下的生命轨迹更是几近难寻。
对于这位出自南昌的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大师,后人们尤其是大师故乡的后人们一直想探寻他更多信息,虽时隔千年,人们仍在探寻。2009年南昌电视台“打捞岁月”节目组专门到进贤试图钩沉一些大师的远年故事,但所获甚微,数月前董源故里的几位乡贤告诉我他们成立了董源研究院,希望我能写写董源,我问他们对董源资料的搜集情况,他们只有摇头。在一片摇头后面,我隐约觉得一个大师的影子越来越模糊,而一派山水,董源的山水,江南的山水,南昌的山水,由远而近,却越来越清晰。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从南昌的山水开始进入董源呢?
从西山,岱山,梅岭,梅湖,象湖,青岚湖,进入董源山水画的意境——南昌的每一处山水都具有董源画的特征,都可以成为董源画的某种解读参照与索引。
从董源留存至今的画上来看,他为我们提供的多是江南山水景色——山林连绵,映带无尽,林麓洲渚,一片葱茏,村舍渔舟,烟云蓊郁,远处是宽阔浩渺的水面,旁边为芦汀沙坡,中景丛林村舍俨然,远山浑厚起伏,林木苍郁,江流上有舟棹,舟子忙碌,沿岸有渔人撒网,各具情态。
这样景色仿佛就是南昌的赣江边,如果时间稍微上溯几十年,我童年时代就在赣江边看到了这样的景色。那时江对岸没有如今曼哈顿式的高楼,只有烟村草木,远处是西山,林麓、洲渚、渔人、舟子、船棹,都是再熟悉不过的眼中物。因此就有人将董源所画的山水意境读解为他画的是故乡景色,南昌电视台拍的专题片就将董源的代表作《潇湘图》中所描绘的草木繁茂的江南丘陵、溪桥渔浦、洲渚草岸与南昌尤其是进贤西北一带的山水形状作了对比,得出的结果是何其相似。有人说董源的《潇湘图》画的是“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的诗意,但他没有去过潇湘,所以按诗构图,他所画出来的还是他熟悉的故乡风景,虽名为“潇湘”,实乃赣浦也!
《潇湘图》(局部)——观照董源的山水图卷,可看到千年前南昌本土山水的影子
当然此说只是一种美妙的推断。但董源的山水绝对与南昌的自然山水多有暗合之处。
遗憾的是我们手头尚没有董源何时离开故乡的确凿资料,可以肯定的是身为南唐中主李璟时的北苑副使,他的主要职责管理的“北苑”——实质上就是皇家茶场,他的很多时光都是在他乡——南唐都城金陵(南京)消磨的。
潇湘图长卷
南唐设有翰林图画院,而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两父子也都是浑身充满艺术细胞的艺术爱好者。在他们身边聚集了一批画家与王族同好。
董源身为官员,虽然实际相当于一家大型企业——皇家茶业公司副总经理,行政权力是没有的,也就乐得一身轻松,有更多空闲时间“不务正业”——用在绘画上。这么看,董源先生便不是体制内——皇家画院的一位专业画家,严格地说,他还只能是个享受副局级(副厅级)待遇的“业余画家”。(www.chuimin.cn)
李煜父子自然了解“董北苑”在绘画上有一手,知道这位皇家茶业公司的副总工画牛虎,兼擅人物山水。宫廷里如搞“笔会”雅集活动,必派人通知董参加。那时李氏父子沉迷诗画胜于处理国务,除了召集美女举行文艺晚会,就是通知书画家搞“笔会”,一个南唐的中央政府几乎成了“文联”。所以董源在北苑副使的位置上到“中央”去参加活动的机会,比他的上司北苑正使还多。这一点无疑是会令同僚眼红的,可你没“董北苑”的本事,眼红也没用。
公元九四七年元旦,雪。眼看着鹅毛似的雪片潇潇洒洒、纷纷扬扬把景物进行了一番纯白的崭新包装,简直像一件老天送来的新年大礼,身为南唐中主的李璟格外激动:如此好雪,岂可朕独赏。他随即招来兄弟景遂、景达及臣僚李建勋、徐铉等一班有共同艺术情趣的臣僚们,乐呵呵登楼赏雪,饮酒作诗——这又是一个“笔会”。为了把这个笔会搞得更彻底更隆重,李璟产生了一个新的灵感:“笔会”里套“笔会”。他手一挥,着内侍传唤宫廷内外画家名手前来。画院的几把“刷子”及院外茶业总公司的董老师随即赶到。李璟兴致极高,说出自己的想法:诸位爱卿、各位丹青方家,你们看这么一场好雪是不是一幅好画,朕与太弟爱卿赏雪吟诗是不是一幅更好的画!朕要诸位丹青名手共同创作把这幅《赏雪图》画下来,流传后世,以志此雅事!
画家们纷纷呵手拈笔弄墨,董老师在这幅李璟提意的《赏雪图》中负责画雪竹寒林,那几刷子下去,老辣得很,手艺远在画院“专业画家”之上。
这次“笔会”一幅“绝笔”《赏雪图》——董源画雪竹寒林之外,南唐名家高太冲画李璟像,朱澄画楼阁宫殿,周文矩画诗人丝竹,徐崇嗣画池沼禽鱼。
李璟是行家,他很喜欢董源的画,但为什么又没调董到画院搞专业创作,或许董没提这种要求,李也没想到这事。关键是做不做专业画家,都没影响董的创作。挂闲职搞“业余”创作可能胜于做“专业”画家——其中好处董源心里清楚。他的级别待遇有了,何苦去画院与那些同行为竞副高正职称争个头破血出呢!何况李璟父子丝毫也不“待见”咱。
在南唐皇帝的碧落宫里董源画的美女图,被中主李璟做了屏风,这是对当时一个画家的顶级礼遇。
据说一次宰相冯延巳受召进宫商议国事,行至宫门口突然止步再也不敢往里走。李璟问到宫门口了怎不进来?冯延巳小心翼翼地答道:臣见一身穿青红锦袍的宫娥当门而立,恐贸然进去影响陛下“工作”——什么“工作”?恐怕撞见陛下正在跟一个宫娥工作怎么办?岂不要砍臣的脑壳当皮球踢!嘿嘿。
李璟探头一看,笑了,爱卿呀爱卿你也忒小心了,那岂是真的宫娥,是董北苑画在八尺琉璃屏上的古代美人图嘛!哈哈哈。不过,这个董老师画得确是佳妙!
董源的人生和绘画际遇在历代南昌的画家里都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
这种幸运也从他的画里面可以读出一些信息,比如他的不少画多能给人宁静幽远、山水安适的印象,而没有峭奇险怪的怒张之气,他多画平远山势、清润淡雅,既使画出的山石轮廓也多圆曲柔和、苍莽含蓄,这样的艺术特征来自于画者对江南山水特征的把握,是江南山水地貌的真实呈现。
董源的《龙宿郊民图》
董源的山水画也是由此而区别于荆浩的北方山水画。他立足于自己熟悉的南方生活,表现拥翠浮岚、烟润清秀的水乡景色,他承继了王维的笔墨意境,形成了烛具有特色的江南山水艺术风格,画出了一派不一样的山水——“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或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米芾)
米芾书法
今人在董源的故乡对照和寻找画家人生与作品的印迹是对的。我们面对时隔千年留存下来的董源画作,从艺术的层面上来认知南昌的山水,又从南昌山水的自然层面上来读解董源的山水画,一定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解悟。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来看董源,他画了一生的画,画了一辈子的山水,但只画了一幅,那就是故乡。
有关文化青云谱的文章
而这朵青云上显然已有了一长串不同凡俗的打坐者。青云谱中的“青云”二字,便由“吕纯阳驾青云来降”而得。“青云”,也可说是道教中修道成仙驾青云飞升的“术语”。......
2024-07-21
许逊以布衣之身,率领百姓疏河治水,终于平息水患。青云谱流传有许逊治水的许多故事,其中一个“许逊锁孽龙”的故事如下:孽龙井据说,当年南昌一带洪水肆虐,系因一条孽龙精作怪。许真君追赶孽龙来到桥边,观音菩萨牵着孽龙交给许逊,说:“如今我已用铁链锁住孽龙的五脏六腑,它再也没办法逃走。你将它牵回去好生看守。”......
2024-07-21
而在南昌的历史上,隐士的首选隐逸之处就是青云谱。这是由隐士的情操决定的。南昌未必是隐逸之风的发端之地,但南昌最早的一位隐士伶伦,却是出现在黄帝时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伶伦作为我们的先祖之一,他的隐逸之姿无疑影响了后世南昌乃至各地的隐逸之士。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南昌是中国隐士出现最早的地方。......
2024-07-21
南朝江淹的《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鄱阳湖风光这天,他又去南浦堤岸放松心情,赏玩景色,忽闻江岸一只船上一位女子温婉流啭的歌喉,唱的正是自己的《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2024-07-21
在国际军事法庭上,梅汝璈经历了法官席位之争、起草判决书、坚持死刑处罚三场风波。接受审判的被告28人,除已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者外,实际受审25人。审讯自1946年5月3日开始,历时两年半,经过818次开庭,于1948年11月12日作出最终宣判。最后,经过当场表决,坐席顺序获得调整。一些法官不赞成处以死刑,印度法官巴尔甚至提出,国家犯罪不应追究个人责任以及以慈悲为怀等理由,无罪释放25名战犯。......
2024-07-21
青云谱区京家山人京镗,便是其中之一。京镗其人,是正牌的科举仕进的典型。古代金兵画像京镗在朝廷为官,其实不大懂韬晦之道,而是有一说一,不隐瞒观点。高宗去世是国丧,京镗要求免去宴会,未获同意;他便坚决要求宴会上撤去音乐。滚滚蜀江水,不尽是声名。......
2024-07-21
这个梅村的梅姓人家相传乃是东汉隐士梅福的后裔,据有关资料记载:梅氏后人在南昌的分布原是以梅福隐居处青云谱定山梅村为基点,至其二十八世后裔迁到霞山繁衍,形成霞山梅村,四十五世后裔因入赘朱姑桥,遂繁衍成为现在的朱姑桥梅村。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梅,是隐逸的象征。......
2024-07-21
汪大渊的航海年代比郑和早了半个多世纪。成年后的汪大渊离开家乡外出游历,他沿着赣江上溯,抵达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商业港口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泉州。20岁的汪大渊,搭一艘远洋商船,朝着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进发。其后,汪大渊回到南昌,将《岛夷志》节略成《岛夷志略》,正式刊行。可惜,汪大渊并没有诗集传世。......
2024-07-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