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文化青云谱:翁仲和仲翁故事

文化青云谱:翁仲和仲翁故事

【摘要】:六、翁仲和仲翁青云谱流传一则故事,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这儿,见这里的石人石马威严生猛,顺口问了一句:“这是何人?”翁仲关于翁仲,历史记载上有多种描述。当时,北方边境受到匈奴骚扰,秦始皇便指派翁仲把守重要关卡临洮,威慑匈奴。明孝陵的石翁仲,通高3.18米以上,据说是现存最高的翁仲了。随行的一位翰林学士、上书房行走回答说:“是仲翁。”乾隆当即口吟一诗道:翁仲缘何做仲翁?

六、翁仲和仲翁

青云谱流传一则故事,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这儿,见这里的石人石马威严生猛,顺口问了一句:“这是何人?”随行的一位翰林学士、上书房行走回答说:“是仲翁。”结果引来一场哄笑。

翁仲

关于翁仲,历史记载上有多种描述。

有说翁仲原本是匈奴人的祭天神像,秦汉时代被汉人引入中国,当作宫殿的装饰物。初为铜制,号曰“金人”“铜人”“金狄”“长狄”“遐狄”等等。后来,专用于封建帝王和高官显贵们的陵墓前面及神道两侧,作为墓葬及祭祀的重要陪衬,那一尊尊或威武或庄重的文武官员石像,成为各个朝代雕刻艺术的某种展示。

也有传说,讲历史上确有翁仲其人。翁仲本是秦始皇手下一名大力士,身长一丈三尺(历史上的楚霸王项羽,身长不过八尺余,按照秦制一尺为23.1cm计算,应该在185~187cm左右,而翁仲竟然高过他如许之多,折算起来足有3米,想来夸张了不少),可称得上巨人了。在冷兵器时代,敌对双方作战,拼的一是勇气,二是力气。翁仲身高远过常人,他的力气一定也比常人大许多,作为武士,能够所向无敌,所以受到秦始皇格外青睐。当时,北方边境受到匈奴骚扰,秦始皇便指派翁仲把守重要关卡临洮,威慑匈奴。翁仲这位大力士大概令匈奴人吃了不小的亏,故而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造铜像,立于咸阳宫的司马门外,好让匈奴人惧怕不敢前来侵扰。

到后来,秦始皇的做法获得发扬光大,人们不仅在宫殿门前而且在帝王们的庙堂前和陵墓前都放置翁仲,使翁仲成为不吃不喝每天24小时站岗一年四季用不着轮换的值班卫士。再后来,连文臣武将的坟前也依样画葫芦地摆放翁仲,翁仲成了一种特殊的待遇和规格,他的职责也越来越广。

使用范围广了,可铜资源却有限,于是只好由铜而改为汉白玉甚至石块,这样,看起来材质标准降低,但石块取之不尽,翁仲的身材反倒可以做得更加高大,甚至做无限度的浮夸。秦汉之时,已有“各重千石,坐高二丈”的翁仲。明孝陵的石翁仲,通高3.18米以上,据说是现存最高的翁仲了。

石马村的麻石小道

青云谱石马村

青云谱道院的附近有一条古朴幽静的麻石小街,街名叫做“石马”。别看这条街不怎么宽敞,可它是进入省城南昌的必经之路。沿着石马小街,一路有居民居住,他们沿街开设店铺,有茶馆酒肆旅馆和日用品商铺,前往省城或由南昌城出来预备远行的人,到这里可以打尖歇息,酌一壶小酒或泡一杯热茶,再加上店铺主人热情的招呼,内心会感到挺温暖的。客人要是有心打听,会知道,居住在这条石马小街的人都姓李,他们本是同一个家族的后代。如果再详细问,客人恐怕会吃一惊,原来,这些李姓族人竟是唐代名将之后。他们的先祖李晟、李愬父子,都为大唐帝国建立过重要功勋。

石马村石马像

先说李晟。

李晟年轻时喜好武功,钦慕古代豪杰之士。他18岁时投奔到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手下当兵。一次与吐蕃的战斗中,唐军屡战不利,王忠嗣决定改变战术,“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他下令招募弓箭高手,先灭掉吐蕃头领。此时,李晟率先报名,纵马出阵,只一箭,便将吐蕃将领射死。王忠嗣高兴不已,他拍着李晟的背,送了他一个“万人敌”的绰号。

唐德宗即位后,各地藩镇割据,德宗无法控制局面。一次,一个反叛的节度使朱泚竟然大胆到把长安都给占领,唐德宗不得不仓皇逃离京城。危亡时刻,多亏李晟率军反攻。他亲领100多名骑兵在京城里与叛军厮杀,很多叛军士兵知道是李晟来了,纷纷放下武器逃跑(足见李晟的威名),朱泚则在逃跑的路上被部下杀死。经此一战,长安得以收复。

尽管屡建奇功,但这样的将军却让皇帝睡不安稳。等天下太平了,唐德宗便解除李晟兵权,让他靠边休息——当然,待遇还是要给的,李晟封了王,官阶也高至太尉中书令

李晟有15个儿子,其中最出名的一个叫李愬。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科书里,有一篇古文,叫做《李愬雪夜入蔡州》,说的就是李愬的故事。

蔡州这个地方,自从军阀李希烈在那儿自封节度使割据一方后,早已成为大唐王朝鞭长莫及的独立王国,唐王朝数次起兵,耗费无数,也无法收回这块地盘。最后一次起兵,唐朝大军竟然全军覆没,唯主将一人单骑逃脱。当时并无名气的李愬主动请缨,担任先锋,趁大雪纷飞的夜晚长驱奔袭,一鼓拿下蔡州,生擒所谓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使得这块被割据长达50年的土地回到唐王朝的怀抱。《李愬雪夜入蔡州》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把李愬这个人物也刻画得活灵活现。

李愬画像(www.chuimin.cn)

淮西一平,各藩镇恐惧不安,纷纷请求归顺,朝廷挟平定淮西之声威,讨平淄青李师道,收复淄(治今山东淄博南)、青(今山东青州)等十二州。藩镇割据的局面因之暂告结束,唐朝又恢复了统一。

后人有评价说,李愬雪夜奇袭蔡州,是一次极好的作战范例,足可选为军事教材。

唐末,天下大乱,李愬后人中的一支为避战乱,举家从山东迁往南昌青云谱。由于是王公之后,这支族人的始祖死时,按照王侯之礼安葬,陵墓前建有神道,两旁罗列石人石马,李家繁衍居住的村庄便被人称为石马村。

民间百姓所谓的石人石马,官员和士大夫喜欢掉书袋,还是称之为“翁仲”。青云谱流传一则故事,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这儿,见这里的石人石马威严生猛,顺口问了一句:“这是何人?”随行的一位翰林学士、上书房行走回答说:“是仲翁。”结果引来一场哄笑。乾隆当即口吟一诗道:

翁仲缘何做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功。

从今不许房书过,去到江西做判通。

乾隆到底是一代明君,天资过人。他学着那位“上书房行走”的口吻,将“功夫”、“书房”、“通判”三个名词一律颠倒来说,既戏谑又辛辣,读来让人莞尔。

除翁仲外,石马街还流传一则与乾隆有关的故事,说乾隆巡游江南来到南昌,身着便装,从石马街的驿道迈步上了朱姑桥,忽然闻到一阵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他举目望去,但见桥头那边有一家不起眼的蒸糕店,尽管没有招牌,但顾客却是不少,门前十分热闹。乾隆向随从使个眼色,随从会意,立即进店给乾隆占了个坐。小店父子对客人十分殷勤,见乾隆一行是北方口音,更是端茶上水无比热情。没让乾隆皇帝等多久,一盘热气腾腾的蒸糕就端上桌来。乾隆举起筷子夹了一块,细细品尝,禁不住赞叹:“好吃,好吃,此糕天下第一!”乾隆皇帝一大早出门,此时已经感到肚饥,一盘蒸糕很快吃完,那边,店老板又端上一盘蒸糕,“请客官品尝。”

乾隆画像——这位高龄皇帝,一生写诗无数,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却不多,倒是咏翁仲的这首打油诗,使人印象深刻,且流传较广

状元糕

乾隆一边吃,一边问:“你这蒸糕,为何做成元宝形状?”

店家回答:“不过讨个吉利的意思。”

乾隆道:“你这蒸糕很讲究,可称得上‘香糕状元’呢,呵呵。”

“不敢不敢,承蒙老爷夸奖。”店家谦虚地说。

乾隆吃罢蒸糕,付过账,逍遥而去。

过了几天,石马街的朱姑桥上来了一对人马,敲锣打鼓,燃鞭放炮,两个身着官府衣衫的差人抬着一块厚重的匾额,径直往蒸糕小店而来。看热闹的人立即涌到小店门前,把个小店挤得水泄不通。只见那匾额上写有八个大字:香糕无双,状元及第!落款竟是乾隆御笔。店家父子此时方知,那日来店里品尝蒸糕的,是微服私访的乾隆皇帝。

自从小店挂上乾隆皇帝的亲笔题额之后,生意越发兴隆,远近富商和大小官员纷纷前来店里品尝香糕,青云谱当地的百姓也把这种元宝形状的蒸糕改称“状元糕”。

附:所谓“仲翁”的口误和乾隆乘兴作诗的故事,别处也有传说,内容略有差异。说是乾隆皇帝有一次带着一群翰林学士郊游,路过一古墓时,指着墓前高大的石人问是什么,一翰林回答说:“这石人名叫仲翁。”乾隆即写下打油诗一首:“翁仲尔今称仲翁,必是窗前少夫功;你今不得作林翰,罚到江南作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