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岳飞:恂恂如书生的一代名将

岳飞:恂恂如书生的一代名将

【摘要】:岳飞当时归属大将张俊调遣。其后,岳飞乘胜追击,连败马进,终于将其“追斩”。秦桧和高宗死后,岳飞获平反昭雪,朝廷给他加谥号曰“武穆”。宋高宗画像抗金战争画苏东坡手迹脱脱说岳飞“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所谓儒将风流,岳飞是也。

五、岳飞:一代名将“恂恂如书生

青云谱区西南方位的岱山,建有北伐阵亡将士墓和纪念塔,塔前有石牌坊一座,牌坊上的匾额是岳飞手书狂草“还我河山”。

岳飞画像——一代名将,万世楷模

元代史家脱脱著《宋史》,对岳飞的评价相当之高。岳飞传最后一段“论曰”如是说:“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清代乾隆皇帝撰写《岳武穆论》,对岳飞的评价有模仿脱脱之嫌:“夫武穆之用兵驭将,勇敢无敌,若韩信彭越辈,类皆能之。乃如以文武兼备,仁智并施,精忠无二,则虽古名将亦有所未逮焉。”

脱脱和乾隆皇帝均为少数民族人,对汉族人崇奉的民族英雄岳飞如此欣赏与敬佩,不能不让人惋叹。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无以计数,出色的将领多如天上星斗,如岳飞这样受到后世景仰的,确实不多。

岳飞精通兵法,武艺非凡,战则必胜,无坚不摧,“古良将不能过”;而他“仁智并施,精忠无二”,身先士卒,爱民如子,确如乾隆所言:“天下后世而仰望风烈,实可与日月争光矣”。而历代良将无人能与之相比的是,岳飞诗词写得极好,其《满江红》一词,可谓精忠报国的千古绝唱,至今读来,仍让人怒发冲冠,热血贲张。

岳飞在早期的抗金战斗中,与江西关系十分密切。他曾奉命屯兵江州(九江),驻守洪州(南昌),转战虔州(赣州),御敌袁州(宜春),荡寇吉州(吉安),巡防抚州(抚州)……据说,“岳家军”这个响亮的旗号,就是在江西境内树起来的。在宜春的宜丰县,至今有他大破敌军的古战场,那次战斗胜利后,岳飞专门写有一首七律作为记录。岳飞母亲去世后,他“扶榇还庐山”,将母亲安葬在九江县。岳母坟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当地政府的妥善管理。

九江岳母墓

岳飞手迹“还我河山”,大气雄浑,似闻雷霆之声

青云谱区西南方位的岱山,建有北伐阵亡将士墓和纪念塔,塔前有石牌坊一座,牌坊上的匾额是岳飞手书狂草“还我河山”。

南宋绍兴元年(1131),叛军李成的部将马进进犯洪州,其兵势浩大,在西山一带连营扎寨,企图一举攻下洪州。岳飞当时归属大将张俊调遣。他亲往前线勘探地形后,胸有成竹地说:“贼(指马进)贪而不虑后,若以骑兵自上流绝生米渡,出其不意,破之必矣。”每当大战,岳飞往往亲冒锋镝冲在第一线,这次也不例外,他“请自为先锋”。这次战斗,岳飞从青云谱的南浦溯江而下,自生米渡赣江,与马进交战,史书这样记载了这次战斗:

岳飞手迹

飞重铠跃马,潜出贼右,突其阵,所部从之。进大败,走筠州……

其后,岳飞乘胜追击,连败马进,终于将其“追斩”。

据说,在讨伐叛军的途中,岳飞率军路过龙居寺,略微小憩。寺里年长高僧久仰岳飞大名,一定要岳飞给寺庙题诗。岳飞提起笔,稍加思索,命笔而书:(www.chuimin.cn)

巍石山前寺,林泉胜更幽。

紫金诸佛相,白雪老僧头。

潭水寒生月,松风夜带秋。

我来嘱龙语,为雨济民忧。

诗中第四句之“白雪”,岳飞写作“白发”。题罢,岳飞大军继续前行。行至南昌城郊石马道中,岳飞忽然想到,僧人剃度之后并不留发,这是自己匆忙之中落笔失误,于是派人立即赶回寺中,将“白发”改为“白雪”。后人因此赞叹岳飞为诗为人一丝不苟的作风。

邓广铭著《岳飞传》书影

诗人爱惜自己的名声,反复修改自己的诗作并不稀奇,我读此诗,最为感慨的是,岳飞作为一名武将,对百姓民生始终念念在心须臾不忘,真正做到了如古代士大夫那样“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这在中国历朝历代名将当中实属少见。君不见多少军人英勇杀敌,斩将搴旗,不是“为报君恩”就是为的“拜将封侯”,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这一写照——不管是战国时代的名将乐毅、廉颇、白起、王翦,还是脱脱提到的韩信、彭越、周勃、灌婴……均无一例外而岳飞则真正抱有匡时济世、为民请命的胸怀。这也是他的岳家军无论打到哪里,都得到百姓全力支持的重要原因。《宋史》记载,岳飞初领军作战,“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驻军钟村军无见(现)粮,将士忍饥,不敢扰民”。当初,金兵大举南下,隆祐太后被金兵追赶,沿赣江上溯,一直逃到赣州,在赣州受到当地盗寇惊吓。后来,岳飞奉命到赣州荡寇,扫平盗寇之后,高宗皇帝下密旨要他“屠城”,以报隆祐太后受惊之辱。岳飞认为,盗寇只是当地少数人众,与城中多数居民无关,于是请求皇帝“诛首恶而赦胁从”高宗起初不肯,岳飞报告再三,高宗自知屠城命令过于荒唐,不得已,只好找个台阶,允诺了岳飞的请求。

岳飞取得朱仙镇大捷,金兀术狼狈逃窜,岳飞正待与众将挥师前进,“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却一天接到高宗十二道金牌令其撤军。为防止岳飞不听号令,继续北伐,秦桧还下令宋军将领张俊、杨沂中先行撤回,使岳飞孤军难留。岳飞不得已,愤恨撤军。当地群众“遮马痛哭”,“哭声震野”,岳飞专门为这些百姓停留五日,保护他们安全转移他乡。数以十万计的百姓追随岳飞的部队南下,岳飞奏请朝廷,将他们妥善安置到南宋各郡。这样的爱民行为,历史上唯《三国演义》中以仁义行天下的刘备刘使君有过先例。

如此忠臣,竟被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害死,惜哉!痛哉!

秦桧和高宗死后,岳飞获平反昭雪,朝廷给他加谥号曰“武穆”。孝宗皇帝的圣旨说:折冲御侮曰武,布德执义曰穆。合兹二美以武穆谥公。

岳飞书法学的是苏东坡,词作也是继东坡豪放风格。中国词学研究将词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婉约词以二李(李煜李清照)为代表,豪放词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豪放词主要作家均是宋代力主抗金的一帮文人,如陈与义、张孝祥、陈亮等,却没有人提到过岳飞,或许岳飞为武将,宋代重文轻武,文臣(尤其是科举出身的文臣)面对武官都有一种自高一头的感觉,所以不把岳飞纳入他们的“圈子”。殊不知岳飞虽武将出身,身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却远比普通文人要丰厚得多。有评价说,岳飞接到高宗十二道金牌令其撤军时,他激愤上书,文章中表露的慷慨忠义之情,披肝沥胆之论,可比诸葛孔明。

宋高宗画像

抗金战争画

苏东坡手迹

脱脱说岳飞“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所谓儒将风流,岳飞是也。

附:《青云谱区志》记载,岳飞在南昌有后裔,人数最多的要数扬子洲的为民村、三联村,其岳飞后人达2232人,占两村人口的63.9%,为全国之最。通过海内外岳飞后裔的资助,扬子洲已成立“南昌岳飞研究会”。该会保存有岳飞三世孙岳珂主笔、八世孙岳柱制刻的《金陀编》一书,该书用117块枣木雕刻而成,每块长28.5公分,宽20公分。文字清晰,保存完好,是研究岳飞当年业绩和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