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文化青云谱:王羲之的墨池千古风流

文化青云谱:王羲之的墨池千古风流

【摘要】:如今,青云谱和临川都有王羲之洗墨池的遗址,并流传有相关故事。号称王羲之墨池的地方众多,是否和当下许多地方争夺名人故里的行为如出一辙?第三则故事说王羲之用馍馍蘸墨也恐虚构。

三、王羲之:墨池里荡漾着千古风流

他对于南昌青云谱的梅村以及汉代梅村著名的隐士和仙人梅福仰慕已极,曾特意到青云谱太极观小住了一段时间,很是喜欢这里幽静的田园风光。

书圣王羲之的名字,比起笛圣桓伊来,更是响亮许多。

中国是个崇尚儒教、重视文治的国家,儒家思想历史记载、文学创作、科技发明等等,都离不开文字的记录与承载。数千年的文字书写,形成书法;书法家的地位之高,与中国政治文化社会传统是分不开的。过去科举考试,第一文章要好,但光是文章好还不行,考生的字也一定要好,不然,不仅不能相得益彰,反而会拖累文章的评价。历史上就曾多次出现过因为字写得太烂,导致明明考分上了线,却被排斥在孙山之后的故事。

王羲之——当今书法界所有的大师,在他面前都不敢不诚惶诚恐

王羲之的字,在中国书法史上,堪称登峰造极,能与之比肩者,不过数人而已。他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后人评价他的书法,谓之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同时又从容潇洒,平和自然。世人常用曹植洛神赋》中描绘的洛神形象来比喻王羲之书法:“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此外,还有论其书法为“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据说后代无论何种书风流派,没有不学“二王”(王羲之及其儿子王献之)法书者。当然,书法发展到后来,有人实在无法出新,又不甘寂寞,便作耸人听闻之语,说什么二王书法过于流利精美,后人反复摹习,以至烂熟,不如复古,回到从前的拙朴笔意。但这些人并没有古人的本真境界,不肯下苦功夫,只顾返朴,却流于粗陋浅俗,竟至出现以丑为美、以陋为荣的反美学风习,将中国书法导向歧路,是为可恶之极!

王羲之出身名门之后,他的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伯父王导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官至丞相太尉。王羲之和桓伊一样,都曾担任过右军将军、江州刺史。但史书上没有他领兵打仗的记载,大概他当将军的年月,正处南北朝局势相对和平的时期。或许正因为此,他才有暇精研书法,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代宗师。

王羲之与江西、南昌和青云谱的关系,史籍记载不尽同一。有说他任江州刺史时(345—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临川市文昌学校内);也有说他于晋成帝咸康元年至六年担任过临川内史;还有说他于成帝咸和九年(334)前后,曾为临川郡典试(主管考试的官员),在此期间,他对于南昌青云谱的梅村以及汉代梅村著名的隐士和仙人梅福仰慕已极,曾特意到青云谱太极观小住了一段时间,很是喜欢这里幽静的田园风光。

临川郡与豫章郡分属不同行政区划,但两郡毗邻,相距不是很远,高速公路从南昌到临川,仅有80公里路程。如今,青云谱和临川都有王羲之洗墨池的遗址,并流传有相关故事。

青云谱流传的故事说,梅福回家隐居时,喜欢荷花,辟有一莲池,专种荷花。梅福虽然仙去,莲池仍在。王羲之在青云谱居住时,每每临池作书,书毕则在池中清洗笔砚。几经时日,池中之水染成黑色,人称“墨池”。

王羲之在临川的洗墨池,北宋临川郡南丰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之《墨池记》有过描绘。《墨池记》如是说:“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荀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他如此记述,自被曾巩拿来作为依据。

墨池(www.chuimin.cn)

其实,王羲之的“墨池”还不止这两处,他生活时间最长的浙江绍兴的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以及庐山的归宗寺,都有被称为王羲之“墨池”的地方。

号称王羲之墨池的地方众多,是否和当下许多地方争夺名人故里的行为如出一辙?笔者倒以为这里面有根本区别。名人故里,一般只能有一处,能否争夺到手,要看考据的结论。而作为清洗笔砚的墨池则不然,只要确认王羲之居住过的地方,以此来纪念书圣行踪,都不为过。

这里有几则网络上流传的小故事,可以印证书圣苦练书法的事迹。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

文房四宝

王羲之书法作品

王羲之书法作品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假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以上故事,从描述上有存疑之处。比如第一则故事,把书法练习说得和武功秘籍一般,就显然是夸张。习书主要靠研习前辈作品,靠悟性和苦练。王羲之对于自己学书的过程,有过这样的讲述:“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这里根本没有神秘性可言,全凭他自己博采众长和勤学苦练,所谓“保密家传”的说法,不能成立。第三则故事说王羲之用馍馍蘸墨也恐虚构。东晋王朝偏安江南,江南主食自古为稻米,加之王羲之出身世家大族,家里可谓“食不厌精”,如何可能出现馍馍蘸墨的情景?

尽管故事存在虚构,但王羲之对书法的爱好如醉如痴、苦习不辍却是事实。他的一生当中,不论走到何地,都不会荒疏自己的爱好,都一定要把书法事业进行到底。而他的居所近处,池水被笔砚染黑,便是一种必然现象。众多的墨池成为后人追念书圣的遗迹,其间当然有追星因素,但也可认做事出有因,这与争夺名人故里的行径完全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