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琼·罗宾逊:经济学界的杰出女性

琼·罗宾逊:经济学界的杰出女性

【摘要】:琼·罗宾逊是现代世界闻名的惟一女经济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经济学会副会长。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都被认为是在不完全竞争理论方面具开创性和经典性的著作,但他们的分析范围与目的却很不相同。罗宾逊把满足这些条件的经济增长称为“黄金时代”。罗宾逊坚持利润是“经济的剩余”,只是产品成本和根据产品的需求而形成的产品价格之间的差额。

琼·罗宾逊(1903—1983年)是现代世界闻名的惟一女经济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经济学会副会长。罗宾逊于1903年出生于英国的坎伯利,中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经济学,并于1925年以优异成绩获剑桥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2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次年同经济学讲师罗宾逊(Edward Austin Gossage Robinson)结婚,后来夫妻俩曾去印度一段时期,1929年返剑桥任教,1965年任剑桥大学经济学系教授,1971年退休后任剑桥大学经济学系任名誉教授,1972年受美国经济学协会主席加尔布雷斯的邀请,主持了理查德·伊利讲座;同时还先后在北美的许多大学如缅因大学、巴纳德学院、多伦多大学等主持讲座和演讲。1980年被哈佛大学授予法学名誉博士,这是该校最高荣誉奖。1983年在剑桥大学因病去世。她在许多经济理论领域均有其独立观点,是有名正统经济学家中能同情并部分吸收马克思经济学说之一人。1933年出版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发表了和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在《垄断竞争理论》中基本相同的观点,因此她被称为垄断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她的专著主要有: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933)、《资本积累论》(1956)、《现代经济学导论》(与伊特韦尔合著,1973)等。

罗宾逊在学生时代就是马歇尔的信徒,在开始工作时受斯拉伐一篇论文的影响,意识到自由竞争下不可能达到均衡,从而开始了不完全竞争的研究。其时她已是凯恩斯的积极追随者,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问世后,即感到此书不能解决失业问题,在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后,她出版了两部著作,为凯恩斯理沦通俗化做出贡献。但在宣传凯恩斯的同时,她在分析体制上已开始同凯恩斯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分离。由于受斯拉伐和盖莱茨基的影响,她试图将凯恩斯和马克思的理论进行比较、综合,并写就了《论马克思的经济学》等一系列论文。二战后,她的研究兴趣集中在长期增长理论方面,力图把凯恩斯的理论长期化和动态化。50年代后,她同美国凯恩斯主义者的新古典综合派进行长期论战,最终形成新剑桥学派。70年代初,她提出了“经济学的第二次危机”的新论点,将凯恩斯理论以前经济学无法解释的失业问题称为第一次危机,现代经济学不能解释的就业问题称为第二次危机。她的理论发展过程极其丰富,从自由竞争均衡发展到不完全竞争,再到凯恩斯的宏观分析,又到对凯恩斯体系缺陷的弥补,并部分接受马克思经济理论。

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都被认为是在不完全竞争理论方面具开创性和经典性的著作,但他们的分析范围与目的却很不相同。罗宾逊在著作中开宗明义地说,本书的目的:“‘在对经济分析有兴趣的人们中间,有工具制造者和工具使用者’。本书是作为一箱工具而献给分析经济学家的。这是一篇讨论经济分析方法的论文,对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知识只能有间接的贡献。”同时,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出发点及强调的重点不同,她直接从垄断均衡进行分析。在她的分析中,成为特色的是她用边际分析方法分析利润最大化行为。这成为后来对各种市场结构中的厂商均衡分析的标准分析工具。她的分析比张伯伦的分析适用范围更广,也更概括。她从卖(商品的销售)和买(要素的购买)两方面来分析不完全竞争厂商的行为,她不仅分析了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需求、成本及其价格的决定,指出在存在垄断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高低决定于企业的经营决策;而且,她还分析了价格歧视的条件及价格歧视下的价格决定;同时,罗宾逊分析了买方垄断的条件及买方垄断下的价格决定问题、剥削问题。认为垄断是产生价格歧视和剥削的根本原因。

罗宾逊是剑桥学派经济增长理论的奠基者。她的经济增长理论的特点在于:将有效需求理论运用于长期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着重论述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之间的依存关系。她把整个社会收入分为两类:资本家阶级的利润(包括利息)和工人阶级的工资。根据这一经济增长理论,资本主义经济要稳定、均衡地发展,实际工资水平随人均增长率以相同的比率稳定增长,资本家对未来是乐观的,投资按同一比率逐年增加。罗宾逊把满足这些条件的经济增长称为“黄金时代”。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经常出现资本家的积累冲动而引起的投资波动、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等,不可能总是具备“黄金时代”所需的条件。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总是稳定地增长,而且经济的持续增长还会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合理。(www.chuimin.cn)

现代分配理论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资本及其报酬方面,更主要表现在“资本”这一概念上。罗宾逊的分配理论和其他西方经济学家不同之处在于,她认为具有物质形态的机器、厂房、工具等资本不能集合为一个生产要素,也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边际生产力范畴,更不能根据它来决定分配份额。罗宾逊坚持利润是“经济的剩余”,只是产品成本和根据产品的需求而形成的产品价格之间的差额。国民收入分配,区分为工资和利润两大部分,成为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分配问题。根据利润率决定公式,假定工人工资全部用于消费,储蓄均来自利润,则整个社会经济的利润率将取决于资本积累率和利润中用于储蓄部分的比率。这样,利润等于投资,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相当于投资在国民生产中的比率。因此,工人工资等于消费品生产部门的产值,资本家利润等于投资品生产部门的产值,那么,国民收入在工资和利润间的分配可从国民生产在消费品和投资品之间的配置中反映出来。如果投资品在国民生产中的比率愈高,则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相对愈高。由此,利润在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投资率高,经济增长率也高,则必然导致国民收入的分配有利于资本家而不利于工人。故而资本主义经济的自由增长,必然会扩大工资和利润分配比例的差距,使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愈来愈下降。

罗宾逊在西方经济学领域的成就相当广阔,她采用历史分析、长期动态分析与短期静态分析、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理论;并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问题联系起来,对凯恩斯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实际贡献;她还主张用学院式方法来解决马克思提出的问题,这在西方经济学家中是很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