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矿井突水预兆及防范方法

矿井突水预兆及防范方法

【摘要】:在各类突水事故发生之前,一般均会显示出多种突水预兆。在修复井巷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发生冒顶、片帮等事故。

第四节 矿井突水预兆

井巷掘进及工作面回采中,接近或沟通含水层、被掩巷道、地表水体、含水断裂带、溶洞、陷落柱等突然产生的突水事故称矿井突水。矿井突水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海洋湖泊、河流、沼泽黏土矿床、多土覆盖层引起的突水,碳酸盐岩层中岩溶引起的突水,孤立水体所引起的突水,导水断层所引起的突水,原生(固有)透水层所引起的涌水,次生(裂隙)透水层所引起的涌水,附近受淹矿山的突水,老窿引起的突水,岩浆水等。

采掘工作突水之前,在工作面及其附近往往出现某些异常现象,这些异常统称为“突水征兆”。

一、突水预兆

矿井突水过程主要决定于矿井水文地质及采掘现场条件。一般突水事故可归纳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突水水量小于矿井最大排水能力,地下水形成稳定的降落漏斗,迫使矿井长期大量排水;另一种是突水水量超过矿井的最大排水能力,造成整个矿井或局部采区淹没。在各类突水事故发生之前,一般均会显示出多种突水预兆。

1.一般预兆

(1)煤层变潮湿、松软;煤帮出现滴水、淋水现象,且淋水由小变大;有时煤帮出现铁锈色水迹。

(2)工作面气温降低,或出现雾气或硫化氢气味。

(3)有时可闻到水的“嘶嘶”声。

(4)矿压增大,发生片帮、冒顶及底鼓。

2.工作面底板灰岩含水层突水预兆

(1)工作面压力增大,底板鼓起,底鼓量有时可达500mm以上。

(2)工作面底板产生裂隙,并逐渐增大。

(3)沿裂隙或煤帮向外渗水,随着裂隙的增大,水量增加。当底板渗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煤帮渗水可能停止,此时水色时清时浊,底板活动时水变浑浊,底板稳定时水色变清。

(4)底板破裂,沿裂缝有高压水喷出,并伴有“嘶嘶”声或刺耳水声。

(5)底板发生“底爆”,伴有巨响,地下水大量涌出,水色呈乳白或黄色。

3.松散孔隙含水层突水预兆

(1)突水部位发潮、滴水且滴水现象逐渐增大,仔细观察发现水中含有少量细砂。

(2)发生局部冒顶,水量突增并出现流砂,流砂常呈间歇性,水色时清时浊,总的趋势是水量、砂量增加,直至流砂大量涌出。

(3)顶板发生溃水、溃砂,这种现象可能影响到地表,致使地表出现塌陷坑。

二、突水时应对措施

(一)发生突水时在场人员的行动原则(www.chuimin.cn)

井下发生突水事故时,在场人员首先应该立即报告矿调度室;并在班、组长或老工人的指挥下,发扬临危不惧的精神,就地取材,加固工作面,设法堵水,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如果水势凶猛,无法抢救时,应有组织地沿着避灾线路迅速撤离到上部水平或地面。若来不及撤退被困于上山独头巷道内,避灾人员应保持镇静,避免体力过度消耗,耐心等待救援。

(二)突水事故的抢救措施

(1)矿领导应准确核查井下人员,如发现有人被困于井下,首先制定营救被困人员的措施。要判断人员可能躲避的地点、涌水量的大小、井下排水能力和排出积水的时间。当有人被困于上山独头巷道内,水位低于人员所在的独头巷道的标高时,可设法通过地面向避难地点输送食物。

(2)立即通知泵房人员,将水仓的水位排至最低水位,以争取较长的缓冲时间。

(3)认真分析判断突水来源和最大突水量,观测井下涌水量及地表水体的水位变化,判断突水量发展趋势,采取必要的防水措施,防止整个矿井被淹没。

(4)检查所有排水设备和输电线路,了解水仓的容积,如突水带有大量的泥砂和浮煤,应在水仓进口处分段构筑临时挡墙,沉淀泥砂或浮煤,减少水仓淤塞。

(5)检查防水闸门的灵活性及严密程度,并派专人看守,待命关闭。关闭闸门时必须查清人员是否已全部撤出。

(6)采取上述措施仍然不能阻挡淹井时,井下人员应撤向地面或上水平。

三、被淹井巷的恢复

当井巷被淹后,设法对水源进行调查,然后选择合适的排水设备,组织力量,排出存水,恢复矿井生产。

(一)排除积水的方法

1.直接排干法

通过增加排水设备,加大排水能力,直接将所突的全部积水(包括静水源储量和动水源储量)排干。此法适用于水量不大、补给水源有限的情况。

2.先堵后排

当涌水的动储量特别大,补给丰富,用强力排水不可能排干时,必须先堵住涌水通道,截住补给水源,然后再排水。

(二)排水恢复期的安全措施

(1)保持良好通风。因为随着水位的下降,积存在被淹井巷中的有害气体可能大量涌出,因此,应事先准备好局部通风机,随着排水工作的进行,逐段排除有害气体。

(2)加强有害气体的检查,对井下气体要定期取样分析,通常每班取样一次;当水位接近井底、有可能泄出气体时,应每两小时取样一次,这时排水泵的看护由救护队担任。

(3)严禁在井筒内或井口附近明火照明或使用其他火源,以防井下瓦斯突然大量涌出而发生爆炸。

(4)在井筒内安装排水管或进行其他工作的人员,都必须佩带安全带和隔离自救器,防止窒息与坠井。

(5)在修复井巷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发生冒顶、片帮等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