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学会孝顺,让生活和谐

学会孝顺,让生活和谐

【摘要】:学会孝顺,生活因你而和谐仁慈善良是为人最基础的道德标准,一个善良并且内心充满爱的人总是快乐的,他往往能得到上天的眷顾。但在父母付出的时候却忽视了让孩子学会孝顺。春秋时候,有个叫闵子骞的人。这样的情况下闵子骞真诚的孝心依然不减,还考虑到家庭的和乐。一个人总是毫不矛盾地拥有这两种品质,且相辅相成,他的周围就会充满幸运和快乐的磁场,他的生活自然顺利和谐。

学会孝顺,生活因你而和谐

仁慈善良是为人最基础的道德标准,一个善良并且内心充满爱的人总是快乐的,他往往能得到上天的眷顾。

父母永远都在为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他们抚养并教导孩子。我也曾为治女儿的病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带着她到处求医,每天坚持做康复训练,这是一种最伟大最无私的爱。但在父母付出的时候却忽视了让孩子学会孝顺。

爱是相互的,长辈疼爱孩子,孩子也应该敬爱长辈,这样的家庭才和谐美满。我看过一档讨论压岁钱的谈话节目。一些老人谈起儿时得到压岁钱的情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个老奶奶回忆道:“小时候最盼过年三十,爸妈用红纸包着几枚铜板,压在我枕头底下,年初一早上睁眼就能看到,钱虽不多,却盛满了长辈的期望。”但是当老人说起孙子孙女要压岁钱的情境时,很多老人感到痛心,一位老奶奶说:“我的孙子四岁,年初一拜年,匆匆鞠了一个躬就说‘奶奶拜年给钱’。”

仁慈善良是为人最基础的道德标准,一个善良并且内心充满爱的人总是快乐的,他往往能得到上天的眷顾,就像人们说的傻人有傻福,其实正是无意间的善行和爱的气息感染着他人,施善者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孝顺既是培养爱的土壤又是它的孪生兄弟,孝敬不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心,实质是能否关心他人。

春秋时候,有个叫闵子骞的人。他母亲去世比较早,父亲娶了继母,生了两个弟弟。继母很讨厌他,常常虐待他。一年冬天,后母用芦花给他做衣服,而给他两个弟弟做暖和的棉衣。芦花做的衣服看起来很厚实,但并不保暖。正好他父亲带他出门,由他驾马车。因为天气太冷,寒风嗖嗖,衣服很不保暖,所以他就冻得发抖。父亲看了后非常生气,衣服穿得这么厚居然还发抖,肯定是故意做作来诋毁继母。父亲一气之下,就拿起鞭子抽打闵子骞。结果一鞭子打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父亲终于明白了,原来是后母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很生气。回到家里,立刻就要把他的后母休掉。

闵子骞对继母还是同样的真诚。于是跪下来求他的父亲说:“父亲,不能休掉后母,因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有母亲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倘若母亲走了,我和两个弟弟都要挨饿受冻。”这样的情况下闵子骞真诚的孝心依然不减,还考虑到家庭的和乐。这份孝心和真诚让父亲息怒,并让后母心生惭愧,这个家庭也从此幸福快乐。

古训有言:“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意思是父母爱我,我孝敬父母有何难呢?父母憎恶我,我还能尽孝道,这种孝才算是真正的孝道。如果对父母的孝顺也基于他们的付出,这更像是对感情的讨价还价,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那么孝顺也应该没有筹码。

台湾第37届杰出青年赖东进,全家七口人,除自己和姐姐眼睛完好,父母和弟弟妹妹全是盲人。当乞丐的父母带着孩子们,晚上睡在墓穴里,白天去乞讨。赖东进九岁那年,父亲为送东进去读书卖掉13岁的大女儿,从此赖东进既要照顾父母弟妹,还要上学,但他从来没有缺过一次课和迟到过一次,放学回家去讨饭,讨饭回来就跪着喂父母吃饭……他在多次报告中讲述自己的身世时,提到了他对生活充满感激之情,感谢父母,虽然父母都是盲人,但给了他生命。至今他还跪着给父母喂饭,他感谢苦难的命运给了他的磨炼,给了他与众不同的人生。(www.chuimin.cn)

这位赖东进就是曾经的乞丐囝仔,父母都是残疾人,一家靠乞讨过日子。他一边刻苦读书一边悉心照顾家人,不忘一同经历苦难的父母姐妹。

让孩子学会孝顺,家长要建立长幼有别的秩序,比如就餐时让长辈先入座,吃东西要谦让,不要只顾着自己。家长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严,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既让孩子感觉亲近友好,又受孩子尊敬。另外,父母也要尊重孩子,家庭是一个整体,晚辈孝敬长辈,长辈尊重晚辈,听取孩子的心声和意见,不要各自为政,让家庭成为和谐的整体。

让孩子了解孝顺不光是金钱的问题,钱不能代替亲情,孝敬需要多多陪伴,多多谈心,是心灵的沟通。从小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品质,比如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当父母劳累时,孩子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下,承担力所能及的一些家务。父母外出时,孩子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如果父母生病了,孩子应主动照顾,宽慰父母。

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说,尊敬自己的长辈,并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别人的孩子。家长不仅要让孩子尊敬爱护自己的长辈,同样要尊敬爱护其他老人。

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五口人,三代同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一个儿子。爷爷、奶奶七八十岁了,老了,走不动了,爸爸妈妈很讨厌他们,觉得他们是一个包袱。两人一商量,决定把爷爷奶奶丢进大山里去。一天晚上,他们把爷爷奶奶装进一个大竹篮里,两人把他们抬进大山。当他们正准备把爷爷奶奶扔下不管时,他们的儿子在旁边说话了:“爸爸妈妈,你们把爷爷奶奶丢在大山里,这个大篮子就不要丢了。”爸爸妈妈感到很奇怪,问儿子,为什么要把篮子带回家。儿子回答:“等你们老的时候,我也要用这个大篮子抬你们进山,把你们丢进大山里。” 爸爸妈妈听了,心里慌了,赶紧把爷爷奶奶抬回家,好心侍候,再也不敢不孝敬父母了。

要想孩子懂得孝顺,最重要的是父母首先做出榜样。父母不孝顺,孩子当然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即使对孩子讲将来要孝顺父母,也是苍白无力的,孩子看到父母的行为,怎么能信服呢,所以要想孩子孝敬,父母就要以身作则。

百善孝当先,懂得孝敬的孩子,到社会上才会关心朋友、爱护他人。一个人总是毫不矛盾地拥有这两种品质,且相辅相成,他的周围就会充满幸运和快乐的磁场,他的生活自然顺利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