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100分的疼爱变成101分的溺爱禾苗干涸,需要浇水,但不能太多,水多了就会淹死;车胎瘪了,需要充气,但是不能太足,充多了就会胀破;生命很短暂,需要关爱,但不能太多,爱得多了就成了伤害。事实上,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施的时候由于一时的心态或情境让父母总是多付出一些爱,在不知不觉中把疼爱变成溺爱,将100分的疼爱多加了1分,疼爱变成了溺爱,善意的初衷换来的却是难过的结局。疼爱与溺爱没有明显界线。......
2024-07-02
品质的培养与性别无关
优良品格是个人思想和行动遵守社会道德品质的体现,是人性中利他特性的表现。教孩子从小养成优良的品质,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良好的品质是安身立命之本,而且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尚的品格。大多数成功人士都具有诸多优良品质。女性和男性一样需要坚强和勇敢;男性也和女性一样应当具有细心、理解、体贴他人的品质。
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那些拥有积极心态的人更容易成功。积极的心态包括诚恳、忠诚、正直、乐观、勇敢、创造、机智、友善、自信、积极向上等品质。
在培养品质方面父母要摒弃对孩子的固有观念,无论男女,作为父母都希望他们能成才。中国的父母对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总保持着封建的固有观念,女孩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嫁个好男人,所以家长常常忽略培养她们勇敢、坚强、果断等带有阳刚色彩的品质,这是中国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固有定位。而社会的大趋势是男女平等,女性比以往更独立。男女的社会分工已经模糊,在职场上有很多出色的女性,社会也不停地涌现英明果断的杰出女性。
珍妮·古道尔这位在世界上拥有极高声誉的动物学家,她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来到了非洲的原始森林,为了观察黑猩猩,她度过了三十八年的野外生涯,之后她又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地球的环境。
珍妮·古道尔痴心于动物学,爱读杜立特写的动物故事书。她知道非洲的哺乳类动物最丰富,很想到那里去。她没有钱,就去当女招待和女秘书,攒足了旅费钱就启程到了非洲的肯尼亚。
一到肯尼亚,她就去找著名的猿人类考古学家路易斯·里基,要求给她一个和动物打交道的工作。里基在一次保护野生动物的考察旅行中,不经意地考验了她对野生动物的知识后,同意让她当他的助理秘书。后来又看到她干这行的意志很坚定,就派她到坦桑尼亚去观察野生黑猩猩群。于是这个没有受过训练的姑娘,单枪匹马地闯入了观察黑猩猩这个从来没有人尝试过、也没有人敢尝试的科学领域中。当时古道尔才26岁。
当地的土著人曾告诫她,有人在爬油棕树时被一只雄猩猩从树顶赶下来,然后那个人被撕破了脸还挖去了一只眼睛。但是古道尔并没被吓到,她每天小心地一点一点地接近黑猩猩群,仿佛自己也是一只母猩猩。她惊人的耐心终于获得了黑猩猩群的信赖,最终融入了它们的群体之中。(www.chuimin.cn)
古道尔从事的工作非常辛苦——茂密和疾病多发的热带雨林让无数人止住脚步,又夺走无数人的生命,正是古道尔具有超常的勇气、耐心、专注、机智和丰富的知识,才能完成这份事业,正是这些品质让她成为一名杰出的人。
古道尔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马丁·路德·金反暴力奖。这个奖曾经只有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及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获得过。1975年,古道尔建立了致力于野生动物研究、教育和保护的珍妮·古道尔研究会,向全世界推进动物的研究工作。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她英帝国司令的头衔。她还获得过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极富盛誉的KYOTO奖和国家地理学会的胡博奖等很多褒奖。
在现实中,能够坐上高级位置的女性凤毛麟角,这一切往往需要超常的付出才能获得。吉恩·兰德勒姆在他的《改变世界的十三位女性》中列举了诸如玛丽·阿什、琳达·沃切纳等在各个领域获得超凡成就的女性,她们都是忽略了自己的女性身份,放弃了做母亲的权利,或牺牲了家庭幸福,成为一个狂热的工作爱好者。他说:“如果女人要想像男人那样有所成就,她就必须具有男人般的性格。”当然,我并不是说要走极端,我想说女性拥有男性的品质,男性拥有女性的品质能让性格得到互补,让性格更完美。
世界著名教育家贝戈尔博士指出:“优良品格是个人思想和行动遵守社会道德品质的体现,是人性中利他特性的表现。教孩子从小养成优良的品质,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良好的品质是为孩子的将来打下成功的基础。父母要培养孩子善良的心地,为人处事要诚实守信,还要培养孩子高度的责任心。这些品质都要从孩子小时候一点一滴培养。
另外,同情心也是应当具有的品质,但常常被人所忽略。拥有一颗同情心是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当我带着小女儿练习走路的时候,常常碰到一些陌生的美国人。他们从不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好像女儿就像正常人一样。他们会兴高采烈地给她喝彩:“哇,你走得真好!快点来,往前走!”他们的举动不但使女儿很兴奋,更卖力地往前走,也给我带来了温暖和慰藉。
在西雅图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有9位身体和智力残障的运动员,他们一起站在100米的起跑线上。枪响后,比赛开始。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在跑,但他们都在努力,都想赢得比赛。突然,一个男孩摔倒了,然后坐在地上哭起来。其他8个人听到哭声都转过头来看。他们随即都停下来,其中一个女孩走到他身旁,坐下来,拥抱了他一下,然后问他:“感觉好些了吗?”后来,9个人一起走到终点线。在场的人全体起立,热烈鼓掌,掌声持续了很长时间。
我们要让孩子了解,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赢,而是通过爱与同情帮助其他人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实现了内心的成长,也同样是赢了。美国教育专家认为,理解别人的感情、关注别人的需要和感受,富有同情心是良好品质的核心。在美国不论是幼儿园老师还是家长,他们都把培养孩子体察他人情感的敏感性放在了首要地位。所以一个具有同情、慷慨、奉献一类品质的孩子,拥有与他人感情产生共鸣的能力,这种能力使自己快乐,使周围的人快乐,还能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环境;而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是冷酷残忍的,更是冷漠可怕的。当然,同情心不会自发产生,需要精心培植和维护,在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才能长成同情之花。
现代社会,无论男女都面对承担多重角色的压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长大后会更受别人爱戴,更有魅力。一个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孩子总会得到贵人相助,在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更快走向成功。所以说,孩子品质的培养,无关乎性别。
有关穷养富养不如用爱养的文章
不要把100分的疼爱变成101分的溺爱禾苗干涸,需要浇水,但不能太多,水多了就会淹死;车胎瘪了,需要充气,但是不能太足,充多了就会胀破;生命很短暂,需要关爱,但不能太多,爱得多了就成了伤害。事实上,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施的时候由于一时的心态或情境让父母总是多付出一些爱,在不知不觉中把疼爱变成溺爱,将100分的疼爱多加了1分,疼爱变成了溺爱,善意的初衷换来的却是难过的结局。疼爱与溺爱没有明显界线。......
2024-07-02
穷养,不是让孩子天天吃忆苦饭吃苦精神都是不可缺少的,只不过我们需要在新时代对它有新的认识,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这样孩子才会在“磨炼”中真正有所得。然而,对很多家长而言,让孩子吃苦锻炼比让孩子坐享其成难上加难。然而,让孩子吃苦,并不是让他吃不饱、穿不暖,让他忆苦思甜,或者刻意让他承受不符合他身心发展水平的压力和负担,这对孩子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伤害。......
2024-07-01
从“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到“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独立生存能力都没有,连对父母的感恩之情都没有,即便才华横溢、成就斐然,都不算是一个健全的人。在此背景下,到底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还是“再富也不能富孩子”,我们陷入了困惑。我之所以引用这个故事,实是缘于“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理念已经异化,正误导着众多家长。......
2024-07-01
没有钱,就别强求富着养家庭条件的制约能让孩子懂得怎么生存,产生适当的危机感,放手让孩子独立处理自己的事,不要想孩子失败了该怎么办,孩子的成长需要这样的过程。穷养也有穷养的方法,穷养也有穷养的优势,没有钱,就不必勉强自己富养孩子。林肯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但由于父母都是垦荒者,小时候家里十分贫困,他不仅没有钱买书,连吃饭也是勉强充饥。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林肯姐弟在农场劳动。......
2024-07-01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和最好的榜样善良铸就善良,博爱铸就博爱,幸福铸就幸福。同样,仇恨酿造仇恨,冷漠酿造冷漠,自私酿造自私,为了孩子的幸福,明智的父母,就应该以身垂范,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2024-07-01
父母的“包办”行为让这个中学生说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话,若长此以往,孩子将来势必难以独立。家长一定不要对孩子的事情包办代替,要让孩子经受磨炼与挫折,体味人生。面对父母长期的包办代替,孩子就像这群鹿,越来越羸弱,精神和身体都无法抵抗挫折,失去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所以,凡事都包办代替的家长并没有让孩子走捷径,而是害了孩子,让他们对自己负责反而会成就他们。......
2024-07-02
关键时刻的一句“禁令”胜过百句“表扬”对孩子的禁令要掌握方法,巧妙地实施处罚。这时,卡尔家中养的一条小狗跑了进来。卡尔维特认为,对于孩子这种不合教育要求的做法一定要严厉指正。在一些情况下,如果父母下达禁令没有用,最好能想出好办法。索桃丽是一位知性的母亲,同时也是一位智慧的祖母。有的孩子并不适合对他们直接说“不”,尝试用类似索桃丽女士的“自然惩罚法”会更有效。......
2024-07-02
对于孩子平时的活动和兴趣,家长不应强制他们,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独立支配业余时间,是学习钢琴还是吹笛子,家长要让孩子做感兴趣的事,大多数美国家长不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施加压力。蔡志忠先生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很成功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应当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父母并不是孩子本身,不能决定孩子的选择和前途。......
2024-07-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