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用爱养:尊重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主性

用爱养:尊重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主性

【摘要】:对于孩子平时的活动和兴趣,家长不应强制他们,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独立支配业余时间,是学习钢琴还是吹笛子,家长要让孩子做感兴趣的事,大多数美国家长不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施加压力。蔡志忠先生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很成功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应当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父母并不是孩子本身,不能决定孩子的选择和前途。

尊重孩子,让他做自己愿意做的事

童年只有一次,不能重新来过,要是强迫孩子学习不喜欢的东西,那会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失去自我,只会听从大人的安排。

在中国,很多父母都替孩子拿主意,比如孩子穿哪条裙子要征得家长同意,当接受别人的礼物时要看家长的眼色,想玩泥巴却被妈妈认为不卫生而抱走,想到某所学校读书却因为父母觉得不合适而被阻拦。父母的决定完全违背了孩子的意愿,父母认为替孩子做决定是让孩子少走弯路,变得比同龄孩子更优秀,但他们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约束孩子,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替孩子做决定。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决定与负责的能力,无法面临各种选择和决定。

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他们也有被尊重和选择的权利。孩子的意愿是他成长的表现,应该予以尊重和理解。比如,孩子想穿什么衣服,想怎样搭配,这说明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只要不过分,父母不必用自己的标准来干涉。孩子穿衣服有时候搭配得很成功,这时候妈妈可以对孩子说:“你今天这身看起来不错。”有时候孩子搭配得不怎么协调,妈妈可以说:“我觉得那样会好些,你觉得呢?”

当孩子做决定的时候,父母的态度和方式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父母越俎代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或阻止孩子做想做的事,长此以往,孩子不会有独立的见解,对家长产生依赖,意志懦弱、懒惰。如果家长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孩子会成为有主见、有想法的人。

对于孩子平时的活动和兴趣,家长不应强制他们,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独立支配业余时间,是学习钢琴还是吹笛子,家长要让孩子做感兴趣的事,大多数美国家长不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施加压力。他们认为孩子喜欢自然会努力学,为什么要强迫他们做不喜欢的事情呢?一味的强制,只会伤害孩子,让孩子失去快乐。

蔡志忠是台湾著名的漫画家,他的作品曾风靡全世界。蔡志忠先生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很成功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应当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父母并不是孩子本身,不能决定孩子的选择和前途。

有一次,蔡志忠的夫人到国外出差,于是蔡志忠要接送孩子上钢琴课。当车开到学校时,他发现女儿坐在车上闷闷不乐,不愿下去。蔡志忠问女儿:“怎么不高兴?”女儿说,自己不想学弹钢琴,而是想学吹笛子,但妈妈却觉得女儿应该学钢琴,因为妈妈觉得学钢琴比学吹笛子更有用。蔡志忠听了,二话没说,便掉头开车回家。女儿很担心说:“妈妈刚交了4000元学费,要是不学钢琴,学校不退钱怎么办?”蔡志忠说:“那只好算了。”女儿又问:“那妈妈回来埋怨怎么办?”蔡志忠说:“没有什么比你的快乐更重要。”

4000元,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不是小数目,但蔡志忠觉得,只要少买几件衣服,节约一点,钱还可以赚回来,而女儿的快乐是不能用钱买到的。童年只有一次,不能重新来过,要是强迫孩子学习不喜欢的东西,那会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失去自我,只会听从大人的安排。(www.chuimin.cn)

一个人的快乐和他是否能做他有兴趣的事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根据美国对1500名商学院的学生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追逐兴趣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不但更快乐,而且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他们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本身就具备自我发展的潜能,自身存在构成未来个性的发展计划,成人要做的就是“援助幼小心灵的教育”,而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和标准去要求孩子。蒙台梭利将儿童比喻为具有自我生长力的植物,认为教育者应该让所有儿童的生命都能够得到开花的“自由”。

但是很多时候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结果往往并不很成功,但成功总需要这个过程。父母不必斥责孩子或直接告诉他答案,问一问孩子那样做的理由,用商量的口气提出一些建议,即使孩子不采纳家长的意见也没关系。这是孩子成长的过程,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探索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拥有独特个性的人更具有人格魅力

一些父母认为,如果孩子的任何要求都答应,他们就会得寸进尺,不再听从父母的教诲,父母的话自然成为耳旁风。其实,一个懂得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比不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更容易教导。比方说孩子想要学唱歌,家长知道孩子没有任何天赋且五音不全,父母可以跟孩子说我觉得你不太适合,学起来会很累,但当作兴趣爱好是可以的,当孩子学了几个月后,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干这个,也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会为自己感到内疚,然后反思自己的行为。

与中国的父母相比,美国家庭更注重自我教育,启发孩子去思考,畅所欲言地讨论问题,探索未知世界,所以,美国孩子在个性方面有着鲜明和锋芒毕露的个性和智慧。孩子生活在尊重自主选择的环境中,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意愿。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大人就鼓励他去表达、去创造、去思考。

但是,中国的孩子习惯了遵从家长的意见,成为大人幸福的工具。孩子在失去自我的基础上,变成一个接受命令的机器人。当孩子长期无法遵循自己的意愿,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变得十分幼稚和缺少人格魅力。如果孩子缺少自主意志和自主选择能力,即使考了好成绩,长大后也很难成就自己独立的事业,比如中国中学生常常能拿奥赛奖,但是却没能获诺贝尔奖。还有很常见的,家里来了客人,给小孩子一点吃的东西,孩子争着去拿,爷爷奶奶看见了会当着客人的面阻止孩子说:“贪嘴不礼貌,不是好孩子。”这样做并不是培养孩子有礼貌,只会让孩子变得胆怯,应该趁这个机会告诉孩子接受别人的恩惠要说“谢谢”,我想这比阻止孩子更好。

人的天分和能力本来就不同,自己适合哪条路就去走哪条路。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也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生的路让孩子自己去走。对每个人来说只有自己才能真切地决定未来的一生如何度过。所以,不要尝试去干涉孩子对自我生命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