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公务员健康科普知识:传染病个人预防

公务员健康科普知识:传染病个人预防

【摘要】:第十三节传染病的个人预防一、概述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相应的特异的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致病的。广大公务员在预防传染病中应做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模范,依法积极参与各种预防活动,如一旦患有传染病,应主动配合医务部门及早隔离治疗。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应注射含抗甲型肝炎病毒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第十三节 传染病的个人预防

一、概述

【传染病的基本特点】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显著特征有四点:

●有特异的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相应的特异的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致病的。

●有传染性。传染病可以直接地或通过各种媒介间接地由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去。

●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流行性是传染病可以造成流行,甚至是大流行;季节性是有些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季节有关;地方性是有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只局限在一定地区发生。

●有免疫性。指感染了某一种传染病后就可以不得这种病。

【预防和治疗原则】

传染病的预防原则是采取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的综合措施(不同的疾病其重点不同),在实际中是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采取专业部门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预防活动。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力争彻底治愈(消除其传染源)。

广大公务员在预防传染病中应做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模范,依法积极参与各种预防活动,如一旦患有传染病,应主动配合医务部门及早隔离治疗。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传播快,短时间内可造成大范围的传播、流行。

【病因】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引起流行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表面有两种抗原:神经氨酸酶和植物血凝素,当这两种抗原其中一种发生变异时就会引起小范围的流行;如两种抗原都发生变异了,形成了新的病毒亚型,就会引起大范围的流行,甚至国际大流行。如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就是两种抗原都发生了变异,形成了新的亚型引起来的。

【症状】

●潜伏期短。潜伏期为数小时至4天,常见1~3天。

●症状典型

1.流感起病急、畏寒高热、头痛、眼痛、全身肌肉酸痛,疲乏无力;

2.伴有咽干、流涕、鼻塞、干咳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偶有恶心、腹泻;

4.病容面红、结膜充血、时有扁桃体红肿而无渗出物;

5.高热一般3~4天消退,逐渐恢复,而疲乏无力可持续2周以上。严重者引起流感肺炎,需1~2周消退。中老年人常因合并细菌感染而丧命。

流感和一般普通感冒相比较在临床上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更重,病程时间长,而鼻塞、流涕、干咳等症状较轻。

【诊断】

根据当地的流行资料结合临床上比较典型的表现可以初步诊断,确诊应经过病毒学检测或特异血清学检测,我国现已有甲型H1N1流感诊断试剂盒用于确诊。

【治疗】

●呼吸道隔离至退热后2天。

●对症治疗。

●抗病毒治疗。

中药治疗。连花清瘟胶囊等中药治疗效果较佳。

【预防】

●疫苗预防:接种流感疫苗

●金刚烷胺预防:成人100mg,日服2次,连续3天,有预防发病和减轻症状作用。也可服用贯众、大青叶等中草药来预防,但这些都需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

三、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传染病,主要累及肝脏,此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流传面广的特点,在人群中有较高的传播率。

目前主要包括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根据病程及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病毒性肝炎和慢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病例通常在6个月内顺利恢复;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容易演变成慢性,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与肝癌有一定的关系。本文只介绍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两种。

甲型肝炎

【病因】

饮食传染。甲型病毒性肝炎由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不洁饮食、饮水,尤其是毛蚶等贝壳类小水产品引起感染,有时可以引起暴发流行。(www.chuimin.cn)

●肝内增殖。肝炎病毒进入人体后即在肝细胞内增殖,可直接损害肝细胞,引起炎症和坏死。

●愈后良好。在患者恢复期,病毒通常被机体清除,可获得终身免疫,不发展为慢性肝炎,也不会发展成为慢性带病毒者,更不会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症状】

●甲型肝炎的潜伏期30天左右(15~45天)。

●初期,开始为厌食、恶心等胃肠道症状及乏力,少数病例以发热、头痛、呼吸道症状为主。

●中期,发病1周左右,多数人有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肝大,有触痛。此时化验肝功能不正常,甲型肝炎病毒指标阳性。

●恢复期,治疗2~6周后黄疸逐渐消退,进入恢复期。2~ 4周后康复。

该病少数人无黄疸发生,其症状也比较轻;有极少数的会发生急性重症肝炎,有生命危险,必须立即住院抢救治疗。

【诊断】

●临床症状。

●血液化验肝功能异常,尤其是转氨酶(ALT和AST)升高和甲型肝炎病毒学检测阳性。

【治疗】

一旦确诊应及时到专门医院隔离治疗,要卧床休息、静养、按时服药、降酶治疗、中医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等。

【预防】

●患者家庭消毒:患者的排泄物、污染的衣服要按卫生人员的要求用化学药物浸泡消毒,或高温煮沸(如碗筷餐具),或紫外线照射等。

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应注射含抗甲型肝炎病毒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平时预防:搞好家庭环境卫生和饮食、饮水卫生,提高个人卫生水平;接种甲型肝炎疫苗进行主动免疫。

乙型肝炎

【病因】

●体液传染。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致,主要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使用消毒不严的注射器、公共牙刷、剃刀、口腔器械未消毒轮换使用、母婴垂直传播及密切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

●乙型肝炎的组织损伤是通过免疫反应所引起的,可表现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约10%的急性乙型肝炎转变为慢性肝炎,其中很少一部分会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症状】

潜伏期为70天左右(30~180天)。依病程长短,主要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总病程2~4个月。开始1周主要为厌食、恶心等胃肠道症状及乏力,接着可出现黄疸(巩膜和皮肤黄),肝大,有触痛,也可不出现黄疸,化验出现肝炎特有的各项指标异常。2~6周后进入恢复期,症状和体征减轻以至于消失,肝功能及血清肝炎病毒学标志恢复正常,肝脾逐渐回缩至正常,持续1个月左右。

●慢性肝炎:有急性肝炎的过程,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体征、肝功能不正常,或持续达不到正常状态,另外可出现蜘蛛痣、肝掌、肝性面容、脾大等体征。

【诊断】

●临床症状。

●血液化验肝功异常,尤其是ALT和AST升高。

●血液化验和乙型肝炎病毒学指标阳性。

以上3项均具备方可诊断。

如肝功能正常,乙型肝炎的病毒学指标不管是表面抗原(HBsAg)阳性还是“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亦或是“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都是病毒携带者,不诊断为乙肝患者,这部分人不影响公务员的录用。

【治疗】

●急性肝炎治疗同“甲型肝炎”。

●慢性肝炎治疗主要是保肝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乙型肝炎的治疗是否可以出院不以乙肝病毒学指标转阴为依据,有些慢性肝炎的治疗是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应严格遵照专业医生来制订治疗方案,坚持执行。

【预防】

●乙肝患者应住院隔离治疗至符合出院标准才能出院。

●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报考公务员,但不得献血,本人应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女),修面用具、牙刷、洗漱用具应专用。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孕妇要专床分娩,乳头有损伤的产妇应暂停哺乳,对其新生儿视感染危险度不同或只接种乙肝疫苗,或接种乙肝疫苗联合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体检时一旦发现抗-HBs阴性,就应接种乙肝疫苗,并且全程接种3次才有效,时间间隔是0(接种当天)、1(接种第一针后1个月)、6(接种第一针后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