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对毛泽东建党学说的理论贡献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过程中,在实施和完成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周恩来对毛泽东建党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在毛泽东建党学说形成中,他有着杰出的作用。周恩来对当时党内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意识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了其产生的根源及危害性。......
2024-06-25
毛泽东建党思想是遵义会议后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成熟的,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正式确立了完整的毛泽东建党思想体系。这个科学体系当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创立的。但是,它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包含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张闻天、陈云等同志的智慧。
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谈谈刘少奇对确立毛泽东建党思想体系的贡献。
刘少奇是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4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重新决定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人组成中央书记处,自此,刘少奇便成为毛泽东的重要副手,并参与了党中央一系列重要决策的制定,在此前后,刘少奇致力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研究,成为我党著名的党建理论家。
邓小平在评价刘少奇对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杰出贡献时说:“刘少奇同志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为捍卫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纯洁,为巩固和发展党的队伍,为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为确立党的生活的基本准则,为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首先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应是王稼祥——笔者注),并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行了有力的宣传。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和其他关于党的建设的著作,教育了全党的广大党员,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1]这个评价是公允客观的,也是全面的,由此可以看出刘少奇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理论多方面的巨大贡献。这种贡献就抗日战争而言,突出地表现在:
一、关于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和毛泽东建党学说的首次规定和系统论述
(一)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系统的论述
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刘少奇在大会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1950年1月,经作者改名为《论党》,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个报告,在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和毛泽东建党思想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大会一致通过了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七大党章最显著的特点是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新党章总纲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2]
那么,毛泽东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它有何重大意义?对此,刘少奇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给予了全面系统和正确的回答。
他指出,百余年来,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了自己的解放而流血斗争,积有无数丰富的经验,这些实际斗争及其经验,不可避免地要形成自己的伟大的理论。这个理论就是毛泽东思想。刘少奇说:“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目前时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继续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3]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中,在同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的东西,又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毛泽东思想表现在毛泽东同志的各种著作以及党的许多文献上。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关于现代世界情况及中国国情的分析,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解放农民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党的理论与政策,关于文化的理论与政策。刘少奇指出:“这些理论与政策,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这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4]“它是我们党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5]我们党的历史证明,当着革命在毛泽东同志及其思想的指导之下,革命就胜利,就发展;而当着革命脱离了毛泽东同志及其思想的指导时,革命就失败,就后退。刘少奇强调:“学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泽东思想,遵循毛泽东思想的指示去进行工作,乃是每一个党员的职责。”[6]上述这些文字,是刘少奇关于党的指导思想问题的精辟论述,是同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最有权威的论述。
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引,党的建设才能健康发展,革命斗争才能取得彻底胜利。这是历史所证明了的。同时,也是刘少奇对确立毛泽东建党思想科学体系的第一大贡献。
(二)概括了毛泽东的建党路线
根据我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刘少奇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毛泽东的建党路线作了精辟的概括。他明确指出,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的建党路线是:“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他经常指示我们:“要把思想教育和思想领导放在党的领导的第一位。”[7]由于“我们党采取了毛泽东同志的建党路线,即使工人成分还不占多数,也能够建成并已经建成一个工人阶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8]
为什么要着重思想建设呢?刘少奇指出,在我们党内,最本质的矛盾,就是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其中最重要的是无产阶级思想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只有这个矛盾的逐渐解决,只有在党内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的教育与锻炼,不断克服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各阶级反映在党内的思想,我们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才能进步,才能发展。相反,如果党内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自由泛滥起来,甚至侵夺党的领导,压抑无产阶级思想的发展,我们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就要后退,就要缩小。因此,“我们党的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首先就是思想建设的问题,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去教育与改造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问题,就是和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进行斗争并加以克服的问题”。[9]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本质内容就是始终强调突出党的思想建设。
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论新阶段》的下半部、《〈共产党人〉发刊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1943年4月3日《中央关于继续整风运动的决定》、1943年6月1日《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等著作以及其他著作,就是毛泽东建党路线的集中表现,就是毛泽东针对我们党的特点而提出来的正确的建党路线。
(三)重新肯定和论述了党的性质
七大通过的新党章的总纲中明确规定: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它代表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它在现阶段为实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制度而奋斗。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刘少奇认为,对我们党的这种性质不容怀疑。我们党从来就是而现在尤其是一个无产阶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完全新式的政党。
刘少奇在分析了决定我们党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条件之后,针对我们党的组织基础绝大部分是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特点,明确指出:“仅仅是党员的社会出身,还不能决定一切,决定的东西,是我们党的政治斗争和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思想教育、思想领导与政治领导,而我们党的总纲及党的组织原则,则保障了无产阶级的思想和路线在党内占居统治地位。……我们党员的社会出身不能决定我们党的性质,亦如欧洲某些国家工党中党员的社会成分不能决定工党的性质一样,在那些工党内的党员,虽然大多数是工人出身,然而它们并不是代表工人阶级的政党,它们不能执行工人阶级在这些国家中的任务。”[10]而在中国有大批的小资产阶级的革命分子加入到我们党内来,他们入党后,极大多数能认真学习,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接受党的纪律,参加群众的实际革命斗争,因而改变了他们原来的性格,使他们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的战士,其中并有许多人为了我们党的事业,中国的共产主义的事业,牺牲了他们的生命。
按照刘少奇的观点,保持党的无产阶级性质,这是我们党的建设上特别重大的问题和重大的特点。他要求一切加入我们党的人,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在入党以前和以后更须学习,并进行思想上的改造。他们必须抛弃原来的阶级立场,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克服自己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倾向。没有这种改造,就不能成为很好的党员。而这种改造,又常是一种长期的艰苦工作,对于许多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来说,当其还不完全自觉时,是一种痛苦的过程。
显然,刘少奇的这些论述,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建党思想关于党的性质的理论。
(四)精辟地论述了党的组织路线和组织原则
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不仅论述了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的建党路线,党的性质,而且还精辟地论述了党的组织路线和组织原则与有关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原理。
关于党的组织路线。在七大党章的总纲上和条文上,都特别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这也是这次修改党章的一个特点。刘少奇第一次提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11]所谓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被领导的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刘少奇认为,我们的这种群众路线,是只有无产阶级的政党才能具有的。我们的群众路线,也就是阶级路线,就是无产阶级的群众路线。我们对人民群众的这种观点,我们与人民群众的这种关系,是和一切剥削阶级对待人民群众的观点及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根本不相同的。
按照刘少奇的观点,我们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是与正确的组织路线分不开的。要把二者互相孤立起来是不可能的。“所谓正确的组织路线,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就是我们党的领导骨干和党内党外广大群众密切结合的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就是指导方法上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路线。”[12]
为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刘少奇着重提出在每个党员的思想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下几个群众观点,这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我们同志有了这些观点,有了坚固的明确的这些群众观点,才能有明确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才能实行正确的领导。
关于党的组织原则。刘少奇指出:我们的党,不是许多党员简单的数目的总和,而是由全体党员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有机体,而是党的领导者被领导者的结合体,是党的首脑(中央)、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依照一定规律结合起来的统一体。这种规律,就是党内的民主的集中制。所谓民主集中制,按照党章规定:“即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13]它正确地反映了党内生活中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少数与多数,个人与整体,党的中央、党的各级组织与党员群众的关系。它把党的严格的集中制与广泛的党内民主制结合起来,把坚持党的高度组织性、纪律性与发扬党员的高度主动性、积极性结合起来。它促进着党的政治任务的执行和在斗争中的行动一致。因而,它是增强党的战斗力、巩固党的统一与团结的一项重要制度。
刘少奇还分别就什么是党的集中制,什么是党的民主制进行了具体的详尽的分析。他认为,党的集中制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不是离开民主,不是个人专制主义。党的民主制,不是没有领导的民主,不是极端民主化,不是党内的无政府状态。
为了贯彻民主集中制,刘少奇提出,既要反对个人专制主义,又要反对极端民主化。“要在实行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同时实行高度的集中。要使高度的民主与高度的集中统一起来,不要使二者对立起来。只有实行高度的民主,才能达到领导上的高度集中;只有在以民主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领导下,才能实行高度的民主。”[14]
以上这些,是刘少奇关于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路线最有权威的结论。它从党的组织建设原理上,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建党思想科学体系。
二、关于加强共产党员修养和正确处理党内斗争问题的真知灼见
刘少奇1939年7月在延安马列学院所作的报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和1941年7月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的演讲《论党内斗争》,是两本极其重要的党建理论的名著,闪烁着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光辉,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在逐步确立毛泽东建党思想科学体系的过程中,作出了十分可贵的贡献。
(一)全面地论述了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丰富了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原理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曾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许。他专门给《解放》杂志编辑部写信,说刘少奇同志这篇演讲,提倡正气,反对邪气,写得很好,很重要,应当赶快发表。这部著作,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理论著作。它解决了共产党员如何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通过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习惯,使自己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它不但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哺育了整整一代共产党人,而且在随后党的几十年发展中,成为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必修课。
共产党员进行思想意识修养的问题,是党的思想建设的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为了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做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了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刘少奇提出,每个共产党员都需要进行各方面的修养。“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修养;要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修养;要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战略、战术的修养;要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要有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遵守纪律的修养;要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修养;要有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以及各种科学知识的修养等。”[15]这里最重要的当然是思想意识上的修养。所谓思想意识上的修养,按照刘少奇的说法,就是“每个党员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去同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进行斗争,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同自己的各种非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进行斗争,用无产阶级的、人民的、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去同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去进行斗争”。[16]除了思想意识修养外,每个共产党员还要有比较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如果不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就不能端正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纯洁自己的思想意识。组织修养也是重要的,组织修养实质上是共产党员所必须具备的坚强的党性和组织观点。刘少奇指出:“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地方党组织的利益服从全党的利益,局部的利益服从整体的利益,暂时的利益服从长远的利益,这是共产党员必须遵循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17]
共产党员的修养,必须要求牢固树立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刘少奇指出,我们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责任,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他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更快地实现。这就是我们的理想。”[18]必须懂得,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艰难的事业。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过程。没有这种斗争,就没有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刘少奇说:“我们共产党员,要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共产党员的特点。如果只有伟大而高尚的理想,而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切实的实际工作,那就不是一个好共产党员,那只能是空想家、空谈家或学究。相反,如果只有实际工作,没有伟大而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那也不是好共产党员,而是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只有把伟大而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切实的实际工作、实事求是的精神统一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共产党员。”[19]
共产党员不仅必须进行修养,而且在进行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坚定不移,贯彻到底。就是说,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刘少奇指出:“有些党员受不起成功和胜利的鼓励,在胜利中冲昏头脑,因而放肆、骄傲、官僚化,以及动摇,腐化和堕落,完全失去他原有的革命性。……应该引起我们党员严重的警惕。”[20](www.chuimin.cn)
刘少奇还阐明了共产党员进行思想修养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这就是:“参加革命的实践;同时,也离不开自己在实践中的主观努力,离不开在实践的自我修养和学习。”[21]也就是说,要把革命实践和自觉改造世界观结合起来。
所有这些,丰富了毛泽东建党思想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的内容。
(二)总结了党内斗争的历史经验,丰富了党内斗争的理论
刘少奇的《论党内斗争》等著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总结了我党的历史经验、理论而又实践地解决了党内斗争这个重大问题。首先,提出党内斗争必然在两条战线上进行,并阐明了党内斗争的实质。
刘少奇指出,党内斗争是保持党的纯洁与独立,保持党的行动在代表无产阶级最高利益的路线上进行。必须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同时又反对“左”倾机会主义。党是在党内两条战线的斗争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党内斗争,主要是思想斗争,它的内容是思想原则上的分歧与对立。这种分歧与对立,虽然可以发展到政治上的分歧,在某种情形下,甚至不可避免地发展到党内组织上的分歧。但是它的实质、它的内容,基本上还是一种思想斗争。
其次,指出了党内斗争中应注意克服和防止的错误倾向。
在中国党内斗争问题上,如果可以这样来分的话,就存在着以下三种错误倾向:第一是党内的自由主义与调和主义。第二是机械的过火的党内斗争,党的组织问题上及党内斗争中的“左”倾机会主义。第三是党内无原则的纠纷与斗争。刘少奇着重分析了后两种错误倾向,列举了它们的表现及其危害,剖析了其产生的根源。他郑重地提出,以更少的代价和痛苦换得党内斗争更大的成绩和党的更大的进步,这就是我们今天从研究中国党内斗争的历史教训中所应确定的今后党内斗争的方针。但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地适当地去进行党内斗争。
再次,提出了怎样正确地进行党内斗争的具体要求。
为了正确而恰当地进行党内斗争,刘少奇认为,第一,先要了解党内斗争是一件最严肃最负责的事,绝不可以草率从事,必须以最严肃最负责的态度来进行。第二,要了解党内斗争基本上是党内不同思想不同原则的斗争,不同思想上不同原则上的对立。第三,对党的组织、对同志、对工作的批评要适当,要有分寸。第四,在党内外一般停止斗争会的举行。第五,必须给被批评者被处罚的同志以一切可能有的申诉的机会。第六,党内斗争与党外斗争有明显的界限,也有适当的联系。第七,禁止党内的无原则纠纷。刘少奇强调说:“总而言之,党内斗争基本上是一种思想上、原则上的分歧与斗争;在党内一切要讲道理,一切要讲清楚道理,一切要有道理可讲。否则不行。”而“判别各种道理是否正确的尺度,是党和无产阶级的利益,是部分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22]
这一时期,刘少奇还撰写了《反对党内各种不良倾向》、《人的阶级性》等文章,进一步论述了党员修养和党性锻炼。他精辟地指出:“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这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23]这段话的基本精神,也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该书指出,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原则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意识纯洁的最高表现。
综上所述,刘少奇对确立毛泽东建党思想科学体系的贡献是最杰出的,不愧为中国共产党卓越的党建理论家。他所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思想与理论,教育和武装了一代代共产党人,至今仍然是共产党人及一切先进分子的强大思想武器。
【注释】
[1]《刘少奇同志永垂不朽》,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页。
[2]《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6页。
[3]《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3页。
[4]《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5页。
[5]《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4页。
[6]《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7页。
[7]《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0页。
[8]《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0~331页。
[9]《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27页。
[10]《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25页。
[11]《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2页。
[12]《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8页。
[13]《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8页。
[14]《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66页。
[15]《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9页。
[16]《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1页。
[17]《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9页。
[18]《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3页。
[19]《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8~129页。
[20]《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2页。
[21]《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9页。
[22]《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6页。
[23]刘少奇:《人的阶级性》。
有关宋镜明自选集的文章
周恩来对毛泽东建党学说的理论贡献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过程中,在实施和完成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周恩来对毛泽东建党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在毛泽东建党学说形成中,他有着杰出的作用。周恩来对当时党内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意识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了其产生的根源及危害性。......
2024-06-25
与此同时,国际上也非常关注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问题。为了澄清国际舆论,回击西方敌对势力的诽谤攻击,我们党也必须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必须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三要从根本上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彻底肃清来自“左”和右的严重干扰,就必须发挥历史决议的权威性。......
2024-06-25
毛泽东提出技术革命这个新观念,其目的在于全面地、彻底地提倡人们重视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价值意义,从根本上转变人们鄙薄科学技术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适合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技术价值观。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技术革命”的命题,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理论的重大发展。毛泽东对这一发展趋势的认识是清楚的,把握是恰当的。......
2023-08-12
《论党》与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论党》就是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会议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从此,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实际上已经成为全党统一使用的概念。决议表明,全党已经公认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就为党的七大的召开和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作了最重要的准备。......
2024-06-25
关于毛泽东建党思想形成的标志和特点问题毛泽东建党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学说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学说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规律性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创造。一毛泽东建党思想是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开始形成的。古田会议决议是毛泽东建党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
2024-06-25
李达对中共创建的思想理论贡献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正因为如此,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在创建共产党的活动中,首先着重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的传播。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必须予以正确回答的重大问题,也是革命人民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李达根据......
2024-06-25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毛泽东不但对道德建设给予高度重视,而且把深奥的道德价值通俗化,把抽象的道德原则具体化,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时至今日,抓党风建设,树先进典型,依然是我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建党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2023-08-12
直到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艺术地反映的生活和原生状态的生活的区别,第一个从理论上把典型化原则推到了更完善、更全面、更概括的高度,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后,“六个更”指出了艺术影响的普遍意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贡献是多层次、多方面的。[19]《毛泽东文集》(第3......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