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范畴的角度讲,能力是指一定的实践主体所具有的为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而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它是在人的自然素质基础上产生的人的社会力量和潜能。从表面看,一定的主体能力结构是其主体自然存在的和能动获得的各种要素的统一,是“自己的”,然而由于人的社会性存在决定了其能力结构必然也是社会的。......
2024-06-22
二、个人主体能力结构构成
个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能力结构的构成是比较复杂的。众所周知,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而且首先是一个自然的人(这是逻辑意义上的),其次又是一个社会的人(这既是逻辑意义上的,又是本质意义上的)。作为一个自然的人必然有其作为自然人的内部结构构成,如健康的身体、正常的思维、丰富的情感、自然的表达等,这些构成了个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自然属性的内在根据,决定了人性内部结构的自然属性的状况,体现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性特征。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必然有其作为社会的人的内部结构,如立场、需要、知识、技能等,这些构成了个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力结构的主体组成部分,是人社会属性的内在根据,决定着人性内部结构的社会属性的状况,体现人的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
人的内部自然结构是社会结构的物质前提。人之所以从事生产实践是由人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的自然存在是人以社会的方式存在的自然的、物质的前提,离开了人的自然存在和人的生命,社会的存在就是空话,人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社会属性了。所以,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存在于人自身。这一点决定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不可分离的。恩格斯认为,人来源于动物界决定了人们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动物性,即自然属性,问题只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同时,人的社会结构制约着人的自然结构,使人的自然结构越来越社会化。人的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并使其打上了明显的社会的烙印,从而使人的自然属性成为社会化的自然属性。离开了社会,人的自然属性就会退化成为动物的属性。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1)如人和动物都有衣、食、住、行的需要,但人的衣、食、住、行是社会性的。再如人和动物都有繁衍的需要,但人的繁衍需要的满足是在婚姻制度中实现的,而婚姻制度又受制于社会制度。总之,只有社会化的自然属性才是人的属性。
因此,个人能力结构是十分复杂的。构成人的能力结构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它们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总体上看,教育者个人主体的能力结构,一般包括人本身的自然力结构(物质基础系统)、动力结构(动力系统)、智力结构(操作系统)、情感—意志结构(调控系统)四大部分,这四大部分是教育者个人主体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内在源泉,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有无能力及能力发挥程度的大小。
(一)人本身的自然力结构
人本身的自然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个人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物质基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作为人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它由身体健康力、思维正常力、心理积极力“三力”构成。
1.身体健康力
身体健康力是指作为一个人的身体自然构成状况和身体自然机能状况的总和。一是自然的外部状况。自然的外部状况也不是单一的,其构成也是比较复杂的。首先,包括身高、胖瘦、四肢、五官等及其表现出来的外部感知形象,即人们常说的体态。体态是一个人通过躯体表现在外的状态,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体态是一个人恒常的、相对稳定的外在状态,包括体形、体魄、相貌、风度、做派等。动体态是一个人通过动作表现出来的、随时随地改变着的躯体外在状态,包括点头、手势、步子、握手、拍肩、拥抱,等等。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人和人的认知过程中,人们最早接触到的是人的体态和颜面。这是因为心理、精神和思想的载体是人体,人内在的各种东西只有通过人体和人体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当人和人共处在一定的空间,达到一定的人际距离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外部器官首先感知到对方的是他的体态和颜面表现,这种对对方的感知是初步的、第一印象,它直接影响着对对方的接触情绪和更深层次的交流,影响着对对方的第二印象。(2)因此,体态和颜面表现是人对人认知的接口,是第一步。接口接得好,第一步稳当,有利于其后对人的认知;否则,体态不顺,颜面不端,常常引起不快,影响人们的语言交流和心理沟通。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个人来说,其自然的外部状况构成是其能力结构中的前提之前提、载体之载体。这里,恰当的身高、适中的体重、健全的感官、良好的气质等就是个人主体首要的构成因素。其次,包括表情。表情虽和情感密不可分,但是表情不是情感,表情是情感在人面部的特有表现状态。表情有千千万万,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表情。心理学告诉我们,表情也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渗透功能、传递功能和影响功能。再次,包括目光。目光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人的注视方向,其实,目光是心灵的窗口或者说是心灵的外在形态。一个人通过窗口袒露自己,让他人通过窗口认识自己。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目光这个窗口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符号化和符号读解的功能。目光是一种非语言的符号(信息)传递,它既能表征个人的心理状态,又能把内心状态化为非语言符号传递给他人或者把来自他人的非语言信号予以理解之后接受过来。比如,在公共场合的A和B,当A发现B注意自己,并投以友好目光时,这不仅是B把自己的意图变为符号(符号化)送给A,而且是A对B送来的符号理解,并通过这种符号把自己的友好心理传递给B。对人认知中的这种符号化和符号读解过程,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没有这种符号转化的过程,双方沟通交流的效果就会大为降低。另一方面,目光具有人格特点表征的功能。在人际交往中,尤其在短距离的交流中,一个人是否经常注视对方,一般来说,表明这个人是否自信的人格特点,视线回避,则表明他自卑感较强的人格特点。(3)二是自然的各器官的有机构成。包括人的各个器官组织,这些组织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联系,构成人这个有机体。如果说体态是人的外部表现,那么各器官的有机构成则是人成为人(自然人)的内在根据。这部分的构成越高,那么构成人的自然条件就越好。三是自然的身体健康状况。这是指身体构成要件及其联系的运行状况,是身体作为一个有机体表现出来的正常的、积极的功能。包括一定的听力、一定的视力、一定的语言表达力、一定的体力、一定的精力、一定的适应力、一定的记忆力、一定的反应力和一定的抵御疾病力等。健康的身体条件是一切的根本,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等于零。因此,自然的身体健康状况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不可少的前提要素。
2.思维正常力
人不仅是一个纯粹的肉体组织,而且是一个能思维的肉体组织。思维是人特有的机能,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成为人(社会的人)的基本条件,离开了思维,就不会有人的社会关系,就不会有人的社会性。这里的思维正常力是指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所具有的正常的基本的思维能力,包括思维意识、思维习惯、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等。是否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是人成为人的基本标志。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思维不思维、会不会思维、怎样思维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内容。无论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还是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虽然思维的形式是主观的,往往要受到人的主观状态(立场、经历、感情、兴趣、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个体意识之间会有很大的差别,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应,但是,这种不同往往只是反应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等区别,而人要思维、能思维、会思维的这一特征却是共同的。正因如此,正常的思维才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个人主体的又一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一般来说正常的思维品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广泛,善于全面考虑问题,不仅能把握问题涉及的范围,还能注重问题的重要细节。既能考虑到整体又能想到部分,既能注意问题本身,又能不忽略与问题相关的其他因素。它通常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心理学告诉我们,作为思维活动生理基础、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类型特征与思维的广阔性有一定的联系,通常,神经活动过程属于活泼型的人,思维时大脑皮层上形成的优势兴奋中心的区域大且经常转移、变化,新的条件反射容易形成,神经通路顺畅,更容易体现出思路广阔的特征。第二,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一个人思考时表现出来的特性与风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与思维的广阔性有密切联系,如惯于周密、精细思考的人对问题的分析较为全面、深刻,更能体现出思维广阔的特征。第三,知识经验。知识经验以概念形式存储于大脑中,知识经验越丰富,思考问题时越便于联想,从而体现出思维的广阔性。二是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深刻地钻研与思考问题。具有思维深刻性的人不会满足于对问题的表面认识,而往往要获得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因而能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性,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三是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具有思维独立性的人能独立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不依赖别人,不盲从别人。四是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客观地考虑问题。具有思维批判性的人,既能从实际出发,有主见地分析、评价事物,不轻视、不迷信、不易被别人强烈暗示而动摇,又善于检验自己的意见和及时纠正自己的看法。五是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随机应变而不为成见所困。具有思维灵活性的人,能适应新的情况,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六是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在短时间内思维能迅速地发动起来,不优柔寡断,也不轻率从事,及时正确地解决问题。七是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严格遵循逻辑规律。具有思维逻辑性的人,往往具有提问题明确,推理严密,论证充分,定论确凿的特点。(4)
3.心理积极力
一个正常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心理因素的支配,哪怕“言不由衷”“身不由己”也是一种心理状态。人除了具有生理特征外还具有一定的心理特征。心理和生理一样构成了人本身有机体,人人都有心理和心理活动,正常的心理状况是人本质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是什么?心理就是生活主体对客体事实的内心反映。突然眼前有两只小鸟,感觉很可爱,很可爱就是一种心理反应。突然看见一只老虎,感觉很害怕,很害怕就是一种心理反应。做好事得到别人的表扬而产生了自豪感,自豪感就是一种心理反应。做了不好的事受到舆论的谴责而产生了忏悔感,忏悔感就是一种心理反应。心理作为主体反映,是在主体内部进行的内在反映过程。动物也有心理,但作为一种高级生活主体的人,对于客体的刺激反映是有意识的、主动的,人的心理是内在的又是外在的、开放的,而动物的心理是无意识的,永远封闭在自身,得不到表现的。因此,作为人的心理活动与意识活动的一致性,心理的有意识性,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主要区别。
心理积极力是指作为人的心理及其活动状况的总和。这里主要指人自然的心理素质或叫做心理积极的程度。一是要具备正常的心理。在正常情况下人都具有对对象正常的(大体相同的)的心理反应,比如见了老虎害怕,见了小鸟喜欢,遇到坏人坏事深恶痛绝,见到好人好事拍手称好,遇到难办之事焦虑、郁闷。人大凡都有这种心理,有这种心理是人们心理正常的表现。没有正常人的心理,就不可能了解人的心理,就不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人和人之间必然形成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应具备的起码条件。人的正常心理一般包括贪欲心理、无知心理、从众心理、撒娇心理、侥幸心理、逆反心理、表现心理、兴奋心理、痛苦心理、轻松心理、沉重心理等。这里说的心理是“该表现什么心理就有什么心理”,是事实问题。二是心理要积极。积极与消极是人们对事物反映的对立的两种状态,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是人们对一定心理的价值性判断,对主体来说,凡是能满足其需要,有利于主体身心发展的心理都是积极心理,反之是消极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的心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和目的实现,就是积极心理或称之为健康心理,这种有利的程度越高,其心理健康程度也就越高。
人的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对对象和活动的反映状况影响着人的社会行为。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的内在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动机和态度。认知是人对对象的主体反映和主体摹写,是对对象的一种主体规定。情感是人对对象的内心情绪体验,通常表现为喜欢和厌恶。动机是人的内部动力,又叫内驱力,饥饿欲食,寒冷欲衣,孤独欲群,临敌欲战,为国捐躯,等等,都是人为了满足自身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所产生的内部推动力。态度是在前三个心理活动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形式,是人行为的准备阶段,或者叫做行为的潜在状态。行为是态度的实现,行为的出现意味着某个具体的内在心理过程的基本完成。可见,人们的心理活动状况,也就是说他的认知状况、情感状况、动机状况、态度状况对人的行为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来说,必须重视他的心理素质,即心理积极的程度。
这种“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基于人自然本身应具备的各种因素,其构成本身就是十分复杂的。身体健康力、思维正常力、心理积极力只不过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的基本组成内容,还远远不是其全部构成,虽然如此,但这已经是其最基本的方面了。
(二)动力结构
动力结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发动、维持主体指向客体活动进行的内在驱动力系统,是个人主体能力结构中的动力因素。这种内在驱动力主要表现为需要—动机—行为。无论马克思的宏观需要理论,还是马斯洛的微观需要理论都认为,需要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是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所谓需要,是指主体对其生命的存在、延续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的依赖性,表现为对某个目标的欲望和渴求的内部状态,是产生动机的心理基础和内在驱动力。所谓动机,是指引导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需要指向一定的目标时,需要就转化为动机,有了动机就会产生趋向目标的行为。因此,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有计划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自然要受需要—动机机制的制约。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弗洛伊德把人的需要主要理解为食与色的需要;弗洛姆把人的需要理解为联系、超越、根、身份和倾向五种需要;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次序排列成塔;麦克利兰强调对权力、归属及成就的需要;还有人把需要理解为生存性需要、生理性需要、信息性需要、心理性需要、实践性需要及成就性需要,等等。这些理解可以说是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的需要,有一定的意义。需要是任何实践主体活动的原始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地位的确定,也是以其需要为基础的。需要及其构成、需要及其程度天然地构成了个人主体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来说,职业需要、价值需要和德性需要构成了其需要的主要内容。
1.职业需要
职业是指人们作为获取自身生存和发展资料的主要方式而长期稳定地从事的由社会劳动分工而形成的专门业务。现代社会,在人的各种需要中,职业需要毫无疑问是人需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职业需要是指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职业作为人生存和生活基本形式的需要。职业性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对职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的职业需要,就是说他具有很强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职业归属感,自觉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职业。对于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他具有了这种需要,就会自觉产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动力,就会自觉产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动、热情和活力,从而体现出个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价值需要(www.chuimin.cn)
价值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是指物对人的有用性和效用关系。不仅物具有价值,人也具有价值。人的价值是指人对于人的意义和效用关系。意义越大,价值也就越大。人除了具有其他的需要之外,还具有价值的需要,即追求、实现和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需要。这是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是人社会性的自觉表现,是一种社会性的需要。为什么会有这种需要?一是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价值只有在人的关系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二是个体人生价值既非天赋,也不是神所赐予的,而是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被确认的结果。人生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人自身,创造着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三是人生在世,作为一种现实的、感性的个体存在,总要以一定的活动方式作用于外部世界和主观世界,对其产生某种影响,从而显示出自己存在的意义,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具体地表现了个体的人生价值。因此,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都会有这种价值实现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的价值需要,就是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其价值实现的方式和根本途径,体现其人生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旦有了这种需要,就会自觉产生强烈的事业心,自觉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终生奋斗的神圣使命,并作为其人生价值展示的舞台。
3.德性需要
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然选择,道德自始至终渗透和贯穿于人生的各个方面,人生应是道德的人生。所谓德性的需要,就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已是人生的重要组成内容,人们自觉追求道德境界、提升道德层次、完善道德人格的需要。人为什么要有德性的需要?一是人生离不开道德。道德不仅是社会的规范,更是属人的存在和为人的存在。个人在世界上生存,不仅要谋经济生活、谋政治生活、谋艺术生活、谋宗教生活,等等,而且要谋道德生活。道德生活是个人生活的重要层面,并与其他层面的生活彼此渗透,相互交融,构成个人生活的重要方面。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社会又不能离开道德存在,于是道德就成为个人生存环境的一部分。个人要适应社会环境才能生存,自然也包括适应其道德。这种适应,是认识、认同、接受和履行社会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从而成为社会的一员。在这一基础上,人生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二是人生境界的提升离不开道德。这种发展和完善,主要是心灵上的和人格上的。自己的道德行为主要通过社会道德评价等方式,进行肯定和激励,在社会舆论氛围中感到心灵上的满足和愉悦,获得人生幸福。这种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幸福感使个人摆脱了狭隘的生存状态,扩充了个人生命的内涵,提升了个体人生的境界。德性需要作为人的一种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来说更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内容是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等等,其中德性教育始终贯穿于各种教育的全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要使受教育者有德性,教育者必须先有德性。教育者除了用真理的力量服人,还必须用情感的力量感人和用人格道德的力量启迪人。立场坚定、信念牢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守信等往往是其道德人格的体现。这些道德行为表现都来源于教育者个人主体的德性需要。教育者个人主体有无德性需要、德性需要的强弱急缓等都影响着其德行的动机和表现,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实现。
(三)智力结构
智力结构是指进入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实践活动领域为主体所实际掌握和运用的知识与经验的总和,是个人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力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作为主体能力的知识要素主要是指为实践主体所消化、吸收的知识和经验,它主要是作为主体改造客体的目的和方法而发生作用的。教育者个人主体只有掌握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教育对象、教育手段及教育者主体自身的有关知识,才能根据主体的需要、客体的本性及实践手段所提供的可能性恰当地提出教育实践目的,并设计实现这一目的的具体途径、方法和步骤,即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观念模型。教育者个人主体对有关教育活动的知识掌握得越深刻和越全面,他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也就越高。
1.对对象的认知
实践对象在任何实践活动中都对实践目的和实践效果起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充分了解实践对象,全面把握实践对象的具体情况对实践主体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着主体是否能够正确建构实践观念模型,关系着是否能够调动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体现其客体的主体性,当然也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相比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其实践对象(客体)的特殊性,这里作为对象的是人而不是物,有着极强的主体性。因此,教育者个人主体只有获得了关于教育对象越多、越深刻、越丰富的认识材料,并把其作为教育实践观念模型建构的客观依据,那么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层次的提升就会有良好的基础。关于教育对象的认知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教育对象需要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作为接受教育的教育对象来说,自然也要受需要—动机机制的制约,因为,任何一个教育对象都是现实的人,是处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人,他自然有着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强度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他们接受教育、自觉参加教育活动并取得实际教育效果的内在驱动力。当外在的教育内容符合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时,就会形成对教育内容的欲求倾向即接受动机,从而引起接受活动的产生。然而,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强度的需要对教育对象接受动机的激活作用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教育对象需要的层次越高、强度越强以及越具有合理性,教育对象接受教育活动的自觉性就越高,积极性、主动性就越大;反之,接受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差,甚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出现拒绝接受或反向接受的局面,理想的教育效果就难以实现。所以,教育者主体必须了解教育对象有关的现实的和理想的需要,争取在教育内容上尽最大可能使其与教育对象的需要相吻合,从而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调动其自觉接受教育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主体性进一步增强。二是关于教育对象知识结构的认知。人们认识事物和接受事物都受其大脑已有的知识和观念系统影响,不同知识结构和不同知识层次的人对同一教育内容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见过桌子和没有见过桌子的人对同一张桌子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个见过电脑和没有见过电脑的人对同一台电脑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凭什么说那是什么而不是什么,这跟这个人已有的知识积累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育者要了解教育对象是否具有这方面相关的知识、掌握知识的多少深浅及相关知识的构成,等等。三是关于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认知。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这对其接受某一事物是有一定影响的。比如普通士兵和大学生士兵的心理状况、一般军官和地方大学生军官的心理状况、已婚官兵和未婚官兵的心理状况、军龄长的官兵和军龄短的官兵的心理状况等都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往往会直接影响其对同一个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四是关于教育对象经历的认知。实践表明,人有了某种经历和没有某种经历对同一事物的情感、感悟是不同的,他们对同一对象所刺激引起的共鸣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比如人们常说没有经历过战火的人是很难懂得战友情感是多么纯洁和神圣的,就是如此。五是关于教育对象的文化传统的认知。文化具有认同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熏陶、不同的文化习惯等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比如在乐施好善和斤斤计较的家庭环境成长起来的人对集体主义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就会大不一样,有的接受了,有的就不接受;有的接受得快,有的接受得慢;有的接受得自觉,有的接受得被动,就是如此,等等。因此作为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了解要越详细越好,越全面越好,越深刻越好。
2.对自身的认知
对自身的认知是主体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对自身的认知状况也决定了有关实践活动的情况。比如一个人想开汽车,怎样才能会开,怎样才能开得好,他就必须对自身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知,想开还是不想开,喜欢开还是不喜欢开,会开还是不会开,开得熟练还是不熟练等就得心知肚明。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考虑是能开还是不能开以及怎样开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如此,教育者主体在掌握了关于教育对象的有关知识的同时,必须对自身的状况也有全面的掌握。一是自身的知识及知识结构。自身的知识准备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人类思想观念的产生并非萌芽、分蘖于思想观念本身,而是知识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积淀和总结。”(5)知识是思想观点和信念形成的逻辑起点。任何思想观点、信念的形成总是遵循“知识—观点—信念”的发展过程。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活动,其复杂性、艰难性和层次性是很高的,因此教育者必须具有很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很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必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必须具有哲学、逻辑学、伦理学、文学、历史学等相关人文修养;必须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军事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等等。二是自身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必备条件。思维方式是指主体思维系统中的思维方法、反映形式等诸因素相结合和运用的方式,是系统化、模式化、整体化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工具的优劣必然制约思维能力的高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个人主体的思维方式科学与否等都直接关系着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理解、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教育方式的理解,进而关系着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三是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自身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和根本观点,是人们生活价值状态的反映和实践经验的凝结,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导航、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因素,无论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还是法制观、历史观以至某一种具体观念的形成都必须以主体的价值观参与为前提,它虽然从属和反映世界观,但对具体活动的定向作用要比世界观更为直接和经常。价值观体现了人们对社会认识、理解的基本态度,决定着人们人生追求目标和方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贯性。核心价值观在人的活动中更是起着内在导向系统的决定作用。核心价值观作为人们思想观念中认识、处理、指导自我和他人社会关系的最核心的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坚定的方向性。四是自身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靠真理的力量教育人,同时还要靠人格的力量来感化人。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自己的道德品质如何,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因此自身的道德修养如何和道德境界如何都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五是自身的阅历。阅历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而言,其阅历状况更是如此。黑格尔在讲到哲学时曾形象地作过一个比喻,即“同一句格言”,他认为,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是根本不同的。这里说的就是说人生阅历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个人来说,阅历越丰富,阅历越复杂,他就越能对教育对象有一个全面而且切身的了解、理解和把握,就能对自身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有一个更加直接和切身的感悟,就能更好地体现出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从而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正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相应工作阅历的原因所在。六是自身的情感。人对事物具有一种天然的或后天的情感反映,情感作为一种非理性因素在人们认识事物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而言,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喜欢还是不喜欢的程度等都对其发挥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重要的影响。喜欢、热爱就会积极主动地工作,不喜欢、不热爱就会消极被动地工作,等等。
3.对方法的认知
方法是指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所采取的工具、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列宁指出:“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6)。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即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传递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而对教育对象所采取的工具、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来说,方法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技术、技能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目的的必要手段。毛泽东早在1934年全国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曾经把方法形象地比做“桥”和“船”。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7)因此,能否自觉选择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是能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关键。二是方法的好坏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成败和效率的高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对象是生动的、具体的人,不同的对象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在一定意义上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教育的实际效果,由此可见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技术、技能的重要性。因此,教育者个人主体还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一个全面而清楚的掌握,并准确而熟练地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十分复杂,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三大类:一是基本方法。主要有理论教育方法、实践教育方法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第一个层次。二是具体方法。主要有思想疏导方法、典型教育方法、比较教育方法、言行一致方法、自我教育方法等,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侧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第二个层次。三是特殊方法。主要指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而应采取的更具针对性的方法,包括层次性教育方法、情感感染方法、心理咨询引导方法、个别座谈方法、讨论交流方法等,体现了教育对象的更加生动、更加具体的个体特征,是比较灵活的教育形式。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调节评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调节评估方法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调节、检测评估、总结提高等环节中运用的各种方式方法。它包括对某一具体教育内容、某一定阶段和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进行反馈的反馈调节方法、检测评估方法和总结提高方法,具体如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实地调查评估法、模拟情景评估法、综合积分测评法、模糊综合评估法等。当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人类实践活动,其面临的对象、环境,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实现的目标往往不是简单的问题,而是极其复杂的问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中,往往并不是运用某一单一的方法就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实现目标,而是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教育者个体只有全面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并且能够真正理解每一种方法的特点、价值及运用方法,那么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才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情感—意志结构
情感—意志结构是指调节和控制主体活动的心态因素系统,也称调控系统。心态因素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的非理性的心理因素的总和,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和非逻辑的思维活动所呈现的状态,如情感、意志、信念、兴趣、直觉、灵感等。其中,情感和意志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从事教育活动的影响最为明显、最为经常的非理性因素。情感和意志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因素,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教育实践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1.情感
任何实践的主体都是知、情、意相统一的整体,实践主体能力的发挥不仅取决于知识的主导力量,而且总是伴随着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努力。人是复杂的高级动物,有理性的方面,也有感性的方面;有理智的方面,也有情感的方面。“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人的心理就像海洋的冰山,其理性的、理智的意识方面只不过是露出水面上的山尖,而感性的、情感的、欲望的、本能的无意识方面则是水面下的巨大山体。使人成其为人的不只是水面上的山尖,而是包括水面下的山体的整座山。”(8)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9)列宁也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10)这就是说,如果没有了那些感性的、情感的方面,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其实,人不存在有没有情感的问题,只存在人的情感是否正常、是否健康、是否丰富、是否持久、是否强烈、是否高尚、是否美好的问题。(11)情感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社会性需要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验,通常以热爱或憎恨、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等心理状态表现出来。一般地说,人的情感包括感情和情绪两个部分的内容,它是以本能为基础、相对于人的理智而言的心理感受。就人而言,本能是人类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积淀的原始求生存的能力及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活动。情感就是在这种反映活动中对某种活动的对象及其活动本身产生的具有赞成性倾向(如好感、喜悦、爱恋、愉快),或反对性倾向(如反感、厌恶、忧愁、憎恨)的心理感受。它和人的理性(包括人的认知、判断、推理、选择、决定)相互作用。一方面理性控制、调节着人的情感,另一方面人的情感激发、弱化或调节人的理性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的情感主要指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象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的喜好程度和情绪体现,主要包括美感、道德感(包括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等)、事业心、快乐、愤怒、恐惧、悲哀以及心境、激情、应激和挫折等具体形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这种情感有正面的情感,也有负面的情感;有肯定性情感,也有否定性情感;有积极情感,也有消极情感;有健康的情感,也有不健康的情感。一般来说,凡是有利于主体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能较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主体情感,就是正面的情感、肯定性情感、积极的情感和健康的情感,它们都是以愿望(包括欲望、兴趣或希望)为指向的,而且其主体愿意宣泄和表达,如成就感、自豪感、责任感、事业心等,具体表现为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信任和激励,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接纳和强烈的追求、实践欲望,一般以“喜爱”“快乐”为特征,它对教育者个人主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起着鼓励、激发、催化的作用,是教育者追求外化践行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内在驱动力量和催化力量。反之,凡是不利于主体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利于较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主体情感,就是负面的情感、否定性情感、消极的情感和不健康的情感,它们一般不是以愿望(包括欲望、兴趣或希望)为指向的,而且其情感主体往往不愿意宣泄和表达,如悲观、失望、绝望、抑郁、焦虑、冷漠等,具体表现为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不理解、不尊重和不信任,对教育内容的逆反和排斥,对教育意义的无信心,一般以“厌恶”“痛苦”为特征。需要指出的是悲观、失望、绝望、抑郁、焦虑、冷漠等消极情感是不正常的情感,主体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很有可能导致情感的扭曲和变态,既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也不利于主体身心健康的发展,更有可能进而影响其人生的幸福。
情感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人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状况。比如情绪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和挫折四种状态,不同的状态就会对行为主体的活动有不同的影响。心境作为一种作用于人脑的事物的痕迹性刺激所引起的具有弥散性特点的、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渗透在人的一切活动中,影响人的全部行为和活动。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时,往往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愉快的心境会表现得无往而不乐,似乎一切都染上了“快乐的色彩”。抑郁的心境则会表现得无往而不郁,似乎一切都染上了“郁闷的色彩”。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克服困难,实现教育目的,提升教育层次;不良的心境则使个人主体厌烦、消沉,降低效率,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激情与心境相反,它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绝望等。在激情状态下,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拟制,自我控制的能力减弱,自己难以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意义和后果。积极的激情是行为的内在动力,容易有感染力,对增强气氛,提高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消极的激情则有严重的危害性,不利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和谐,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等等。
2.意志
意志就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控制、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人的心理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越带有经过思考,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性。也就是说人为实现预定目标所表现出来的这种调节自我、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主观能动作用就是意志。意志常以语言和行为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时意志也叫做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与目的性、计划性相联系。所谓目的,就是预想的行为结果。所谓计划,就是预想拟制的行为步骤。人在开始行动之前之所以能够有意识地确定行为目的和制定行为计划,并非单纯属于认识过程,而主要是从已有的认识能动地指向未来实践的准备过程,该过程是整个意志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人的意志是与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密切联系着的。正是这种目的性与计划性,才使人能发动有机体做出符合目的和计划的某些行为,同时制止那些不符合目的和计划的某些行为。二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人在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难和不利的因素,遇到困难和不利的因素而往往又能坚强不屈和深思熟虑地采取合适的行为去加以克服,这里就体现出了人的特有的意志的作用。所以,意志行动和克服困难相联系,一个人的意志强弱往往也是以克服困难的大小为衡量标准的。一般来说,意志坚强的人遇到困难时,会认真分析困难现状和解决困难的可行性途径与方法,并通过意志努力,将困难克服。反之,意志薄弱者则会畏缩不前、唯唯诺诺,被困难所吓倒。(12)
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等方面。一是自觉性。自觉性是一种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能够主动地支配行动使之符合目的和社会要求的意志品质。有自觉性的人不会附会或鲁莽从事,不会轻易地受他人影响而改变自己的目的、计划和方法,不过他们往往会批判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在行动中为实现预定目标,能努力克服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这一意志品质是和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分不开的,只有认识水平高的人才会在实际行动中随时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因此,要培养良好的自觉性,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确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高尚的行为目标。在理想和目标的指引、调控下,才能使自己的行为受自我意识的高度控制,具有清醒的目的和明确的意义,而不会盲从附会或鲁莽冲动。其次,要注意克服受示性和独断性两种与自觉性品质相反的不良品质。受示性是一个人易于盲目地接受他人的暗示或影响的倾向。独断性是一个人盲目地抗拒别人的意见或劝说的倾向,独断性似乎很有主见和意志,其实毫无理由地抗拒是固执的表现,是意志薄弱的表现。二是果断性。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适时而坚决地作出决定和采取决策的意志品质。具有果断性的人善于进行周密思考,对问题情景能作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然后当机立断,作出决定。果断性首先是以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为基础的。其次它以良好的记忆品质为前提,只有具备了能迅速、正确地从自己的记忆库里提取出所需要的知识经验的能力,才可能在迫切的情况下,敏捷、及时地作出决定。再次,它还必须依赖于高度发展的观察能力以及良好的注意力等品质的养成。最后,要自觉地克服与果断性相反的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的两种倾向。三是坚定性。坚定性即顽强性,是一种为实现既定目的而持续努力拼搏的意志品质。具有坚定性的人能长时期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坚持自己的行为方向,并能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地克服种种困难,直至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要形成坚定的品质,其一,要自信。一个具有自信心的人才能对自己的工作目标或事业抱有必胜的信念,从而激发起顽强的斗志。其二,要牢记明确的预定目标。目标明确对行为具有指引作用,而牢记目标则使人产生实现目标的渴望,这种渴望既是顽强毅力的源泉,又是促进行为的内在动因。目标在心中的地位越牢固,实现目标的愿望就越迫切,所引起的行为就越坚定。四是自制力。自制力是调控自身行为方向的意志品质。具有自制力的人,能不为他人所诱,自主地决定行为方向。它的作用在于:能坚定自己的行为方式,以达到预定目标;克制自己的情感、情绪冲动,表现出应有的忍耐性;能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现实生活中,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有的人勇于克服自身的缺点,有的人不善于克服自身的缺点,其中每个人自制力及其发挥的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意志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来说,其意志状况也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既可以调控主体活动的外部表现,也可调控主体的内在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状态。积极的意志品质可以使人沿着预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计划,充分发挥能动性,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影响,去努力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目标。消极的意志品质则使人在困难面前缺乏信心,左右摇摆,甚至在困难面前和不利因素影响之下半途而废。这种作用的内在机制使教育者意志可以发动、坚持或抵制教育活动的进行。意志是推动、坚持或抵制、制止教育活动的动因和动力。意志正是通过发动和抑制这两种作用,实现对教育活动的支配和调节。所以,积极的意志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克服教育活动中的各种主客观困难,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抑制错误的思想观念。因此,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主体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有关哲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
从哲学范畴的角度讲,能力是指一定的实践主体所具有的为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而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它是在人的自然素质基础上产生的人的社会力量和潜能。从表面看,一定的主体能力结构是其主体自然存在的和能动获得的各种要素的统一,是“自己的”,然而由于人的社会性存在决定了其能力结构必然也是社会的。......
2024-06-22
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考察中,形成了理想的主体与具体主体、现实主体之间的对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合规律性是其科学性和真理性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交流具有制约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主体正是以此为基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运作从根本上说是由主体之间共同的价值取向决定的。......
2024-06-2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认并重视个人利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公平价值为其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着重强调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公平。由自然人到自由人转向,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向。......
2024-06-22
第六专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论分析当今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开放。那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从价值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打动人心的价值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探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目的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联姻,这不仅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野,而且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2024-06-21
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人的意识也是以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为前提的。因此,人是能思维的、有理性的动物。但马克思认为人的确存在着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并客观上对人的行为发生一定的影响。......
2024-06-22
虽然,“人类精神世界的现实可塑性”这样的表述,人们此前不一定使用,但不等于说没有相关的思想。但是,教育对个体精神世界发展作用的实现状况,还要从其遗传基础和实际情况出发。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来说,教育及环境属于外因。这其中,精神世界已有基础和水平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024-06-21
确立了这种实践的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关注人的生活实践,关注人的交往实践,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学说与生活实践融为一体。......
2024-06-21
应变能力是管理主体能力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应变是主观思维的一种“快速反应能力”,是管理主体创造能力的集中表现。这样,寻趣的食客络绎不绝,海莉一下子变成了富翁。中国有一句名言,叫做“以不变应万变”。当外界变化来临时,管理主体的对策:——若么,以不变应万变,坚守阵容,坚定队形,处变不惊。......
2023-07-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