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哲学视野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哲学视野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的最基本原理。

三、把握人性规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一)人性的无善无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

人性是什么是一个事实问题,而人性怎么样则属于价值问题。善恶问题是价值评价的第一原则和终极标准,当某人或人的某种行为、观念对社会和他人有利的时候,我们就称其为善人、善行、善念,相反当某人或人的某种行为、观念对社会和他人有害的时候,我们就称其为恶人、恶行、恶念。因此,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关于人性的争论,都是从个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利害关系出发证明其人性的善恶。他们都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所不同的是,孟子的性善论看到人的社会性中积极崇高的方面,强调自我修养,实现理想人格的可能性,进而完成修、齐、治、平的圣人理想;而荀子的性恶论则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强调在人的后天发展过程中,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1.人性中自然属性无所谓善恶问题,善恶问题,只有在涉及社会伦理道德,即自身与他人的关系的时候,才产生善恶的观念。那就是对他人和社会有利的人性为善,不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人性则为恶

因此,人性在后天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可善可恶的两种基本趋势,这种趋势使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在遵循人性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引导人的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教育人在满足自身欲望追求的基础上,把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损害降到最小,既满足个体需要的发展,又能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性趋善避恶的要求。

2.人自然性和自然欲望的满足,奠定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自然性基础。

人的自然性决定了现实的个人都有自己各种各样的特点,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物性需要或自然性需要。“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原动力。”(28)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的最基本原理。人类社会任何社会性和精神性活动都建立在人的自然性及其自然性需要的基础之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一种精神性活动之一,同样也必须建立在现实的个人的自然性及自然性需要基础之上,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人性基础。要想做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现实的个人的全部的自然性及自然性需要,这是增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第一个前提。

3.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引导人们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社会基础

人的社会性和社会性需要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社会性基础,从而从社会性、政治性方面回答了为什么现实的个人需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的社会性及社会性需要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作用,从现实的角度讲,还在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协调当代社会政治领域内的矛盾,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实现社会安定和谐,满足现实的个人及由现实的个人组成的社会组织的社会性需要。这种社会性需要与满足关系,主要表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协调社会政治领域内的矛盾和维护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功能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通过合法途径取得了经济上的强势地位,进而借助有力的经济力量谋求相对较高的政治地位,因此,他们是社会生活中具有相对优势地位的新生阶层。相反,另外还有一部分人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一直没有富起来,有的甚至连温饱问题也没有解决,因而他们对政治权利和利益等精神方面的诉求就会少些,因此,他们往往处于政治上、经济上的相对弱势地位。面对这些实际情况,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种种说服功能、引导功能及时化解矛盾!同时,社会舆论界通过思想宣传,动员全社会关注特殊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给予他们政治上、经济上和法律上的支持和帮助!动员全社会力量,切实拓展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从而在社会政治领域内确保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二)遵循人性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概括地说就是要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29)具体地讲,就是在某一时期内某种条件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严密组织系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理论宣传和鼓动工作等全部实际活动,使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在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并推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方面达到一定水平。

因为人性生而固有,又在后天的社会实践发展中得到充分地丰富和发展,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社会发展目标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道义,把社会发展目标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考察,制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目标、内容和方法,真正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纬度的平衡综合发展,既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发展,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可以分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郑永廷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也叫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或普遍规律,它是在一切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30)因此,“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这两大基本规律都有着深厚的人性基础。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核心和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服从社会发展规律实质上也就是服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规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人性基础。

第二,社会作为人类最大的共同体是由现实中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个人按一定方式集合组成的。现实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每个人都是现实社会的一个分子,是社会有机体的组成细胞。个人和社会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在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中体现了人的工具性特性。

第三,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现实的个人既是工具又是目的,即是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的双重载体。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价值与个体性价值的统一,而其个体性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通过对教育对象的精神塑造和人格培养来实现自我价值,二是满足受教育者的精神性需要,使其自身思想、政治、道德的素质不断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提升,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人性的属性满足规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对象的基本需求满足放在首位

重视人的自然属性需求,满足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条件,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和基础,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

1.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是需要具有一点精神的

然而,人毕竟是动物,具有动物般或高于一般动物的自然性,因而有这样那样的物质需要和物质性诉求。重视人的利益,尤其是现实中个人的利益,及时满足人们的合理需要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基础,也是实现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的第一前提。我们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建立在这一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全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造都要以此为前提。因为物质生活和物质利益这种需要能否满足,对现实的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来说也十分重要,它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

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部分地区先发达起来,相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但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尤其是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人民生活还比较困难,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举步维艰,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一些基层干部官僚主义严重,没有或很少把做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群众实际生活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为人民群众办点实事,解决一点实际困难,以至于群众对他们的政治说教缺乏信任,不给予配合和支持。

2.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人自然属性的格调和品质

虽然人源于动物界,但人又不是动物,人具有动物的自然属性,但同样是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往往又打上社会文明的烙印,往往高于一般动物的自然属性。人不仅像动物那样需要食物、需要保暖,而且还想吃好穿好住好,于是就会想方设法去创造美味的食物、美丽的衣服和漂亮的房子来供自己消费。这说明人的自然属性中必然渗透着人类特有的精神属性的东西。马克思总结说:“人们不仅为生存需要的满足而斗争,而且为享受需要的满足而斗争,准备为获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31)再比如,人像其他动物一样有自然冲动,有寻求配偶满足性欲的自然属性,但人的性欲的满足又会通过合情合理合法的途径来得到满足!不仅是为了满足性欲,还要为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甚至是为了心灵上的交融和情感上的愉悦。正如马克思所说:“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32)因此,恩格斯在谈到性爱时就说:“现代的性爱,同古代人的单纯的性要求,同厄洛斯[情欲]是根本不同的。”(33)这说明人类的性欲中又不可避免地渗透着人作为人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换言之,人的自然属性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明显地带有人类社会化的印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尽可能提升人自然属性的品格和质量,使得人对其自然属性的满足越来越高尚、文明,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然基础。

3.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

我们党制定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都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和需要。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以科学的眼光和正确的态度看待人的自然性,正确看待受教育者的物质需求。在实际工作中,要重视解决人们物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一味空洞地说教。在施教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利用人的物质需要原理,结合必要的物质鼓励措施来激励和引导受教育者将内在需要首先内化为奋斗的思想动机,进而外化为正确的行动,从而丰富和提升人的自然性。

(四)人性的结构平衡规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对象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

从人性的结构来看,人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生理结构、社会结构和精神结构,其中人的生理结构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结构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精神结构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努力方向。

人性也和其他社会存在一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对于人性的基本结构也必须随着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三个基本属性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点。当人们被物欲需求冲昏了头脑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人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归宿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当人们走向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极端时,必须把人的社会属性中交往合作等内容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当社会忽略了人的基本的物质欲求时,必须把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总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性问题上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不变的教育内容和绝对的教育方向,它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发展中丰富和发展人性的基本结构,寻找人性结构动态发展中的平衡点,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人性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引导人们形成合理平衡的人性需要作为重要任务之一

人性是综合的、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这种复杂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作用体现在:人性的综合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不仅包括思想教育,而且还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多项内容。二是人性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三是人性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多重性。从执政党和国家的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项宣传党和政府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一种方式,而且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忠诚的接班人的有效途径!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教育活动,它不仅能塑造人的思想性、政治性和道德性,而且能塑造人的社会性,完成人的社会化。

2.针对现实的个人的人格和人权的需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人和人的人格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社会性是十分复杂的,这就决定了现实的个人的社会性需要也是多样的。现实的个人不仅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且在与他人交往中还有受人尊重的需要,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最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或最低层次的精神性需要。因为现实的个人的人格和人权的需要是其社会性需要中的核心性需要,也是人性的内在要求在人格和权利方面的具体体现。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切实做到尊重人,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人的自尊需要和人的基本权利需要,要把人权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不仅做到关心人,理解人,更要尊重人,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之一,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实效性的根本途径之一。

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丰富和发展人的社会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34)在恩格斯的人的提升思想中关于人的第二次提升讲的就是人的社会性提升,即现实的个人通过从事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与他人结成多样性的社会关系并使这些关系日益丰富,这就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重视现实的个人的复杂的社会关系,注意培育他们丰富的社会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育人功能来加强现实的个人社会化,丰富其社会性。

(五)人性的境界提升规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把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建构合理平衡的人性结构,还必须把把对人性基本内容丰富和发展作为另一个重要方面。例如人的自然属性,不仅要注意基本自然人性的满足,更要注重改善和提高人的物质基础和生活品质,提高生活品位,提倡高雅文明的生活方式,从社会生活的基本层面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1.针对人的精神归宿、精神动力的需要,发挥人精神性的基础作用

人类最深刻、最多样、最难满足的永恒需要不是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来愈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之所以被称为“生活”,就是说,它也是人的现实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内在要求。每个人都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和追求,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和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甚至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人都有着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追求。这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因而对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追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务实和开放,观念的多元化已成为当今社会一大特征。这些生活方式、态度、观念的变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需要,给群众提供人文关怀,提供群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通过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平衡心理、改善人际关系,来尽量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要,确保社会稳定。

2.针对人的人性完善和提升的需要,充分发挥现实的个人精神提升性的人性基础作用(www.chuimin.cn)

马克思曾经指出,教育可以“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35),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教育,更能改变一个人的本性。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精神生产活动,它塑造人的灵魂、品德,解决人们的思想、信仰、品德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不仅表现在教育者通过自己对他人的精神塑造而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更重要的表现为使受教育者的精神受到良好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人的这一需要所起的作用就是鼓舞人、武装人和发展人或提升人。

任何物质利益的满足都会随物质产品的消费而消失,而精神利益却有一种共享性和增值性特点。因为满足人们精神利益的精神文化消费主要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消费,它是通过精神文化产品、载体、设施而进行的非物质性消费活动,如看书、欣赏文艺作品等。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享受的是观念、思想、形象、美感等无形的东西,从而非一次性消费,可以反复使用和多人共享。这些精神产品能够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从而达到教育人、培养人、陶冶人和塑造人的目的。精神境界较高的人们还会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利益,既实现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又可以生产出更丰富的精神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利益。另外我们在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和提升人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坚持人性化架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摒弃传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旧观念、旧方法,努力创造适应新时代和新形势、新挑战的工作机制和教育方法,找出一种人性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模式来,从而有效地推动现实的个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江泽民所说:“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36)这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具有实效性。

【注释】

(1)唐满先.论语今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55

(2)唐满先.论语今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66

(3)转引自曹孚编.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8

(4)转引自曹孚编.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0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6)南怀瑾.老子他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7)参见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8)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8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16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7。

(14)列宁全集:第55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2。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16)[英]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

(17)[英]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75

(18)[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7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23)[英]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18

(24)古留加.黑格尔小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0

(25)陈志尚主编.人学理论与历史——人学原理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273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4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92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3

(29)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

(30)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0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3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2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5

(3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