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哲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论分析

哲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论分析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沟通、互动、模仿、示范。思想政治教育所期待和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是维护群体利益,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和价值观念方面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它强调尊重个性,承认差异,确立每个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权利意识,承认每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在多元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五、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分析的启示

通过以上从价值论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我们得到很多启示:

启示一:从价值论视野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考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走出价值困境,实现“价值重构”,在价值观层面上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单一“意识形态灌输”认知模式转向“政治教育和全面育人”相结合的价值模式上来。不能只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行为的规范、观念的内化、情感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育人、塑造人的实践活动,要启迪人的美好心灵,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生活品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重视情感培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亲和力,感染力。培养道德情商高、政治素质强、思想理论过硬、法制意识敏锐、心态理性和人格健全的人。心理健康,意志坚强,有较高的评价能力,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谐相处的交往能力,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启示二: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是提高人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要在方法论上不断创新,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引入理解解释方法和意义沟通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从“制度规范人”的强制式教育转化为“情感感染人”的价值认同式教育;在研究范式上要实现从“灌输型”思维方式向“情感型”思维方式的转变,由过去的唯政治化趋向转变为以情感样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精神成长需要、与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从以社会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存在的外在联系、单纯被政治决定的地位转变到更加注重其自身相对独立性和情感发展规律上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社会的、具体的、历史的人出发,重视人的具体实践和人的发展需要,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需要,符合人们的心理接受规律,提升人的道德情操和境界,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启示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用高尚的品德教育人,用真挚的情感感染人,尊重和发展教育对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解人,不仅理解人的本质,而且理解人的需求和个性,在方法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相结合;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情感人,在方法上主张调动被教育者的积极性,进行自我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是发展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发展的双重功能和目的。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合现代人的思想、心理特点,适合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适应现代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规律。

启示四: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提倡人的自我教育,自我追求,自我实现,自我批判,自我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沟通、互动、模仿、示范。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谁教育谁。不是一些人教育另外一些人,不是老师教育学生,领导教育群众,家长教育子女,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人人都是教育者——教育的主体,人人又都是受教育者——教育的客体。它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即“双主体”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两个或两类主体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交流互动。正是在这种双向的平等互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实现着思想、情感、人格、精神和信息能量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达到传递思想品德知识、领悟生命的内涵、规范道德行为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所期待和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是维护群体利益,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并非是要把社会成员以及未成年人规范和教育成某些人所期望的人或者人格。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唤醒人们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需要喋喋不休的说教,而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对话探讨。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与共鸣,是对美的欣赏和品味,是激情的宣泄和流露,是对“形而上”的生存方式的人文体验与感受。只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够发挥其功能,实现其价值。

启示五: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就是从广大人民群众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汲取精神力量,集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精华,孕育形成独特的人文精神氛围。一个社会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社会环境的熏陶等等,对人格的塑造,进而对民族心理性格的形成和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在客观上都远远超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和价值观念方面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它强调尊重个性,承认差异,确立每个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权利意识,承认每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在多元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人不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更是文化的主体;人不仅是文化的接受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不断矫正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文化的层面和视角去理解和阐释人和人性的内涵。其人文精神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作为贯彻意识形态工具手段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要站在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群体核心竞争力和个体发展内在动力的高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产性”与价值性,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物力与精力的投入,注重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满足人的精神价值需求。在现时代,精神价值需求集中体现为对先进文化的渴求。先进文化即在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顺应历史的文化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主流文化,包括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科学文化。

对于精神价值的追求,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一种高级需要,是人的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职能。

【注释】
(www.chuimin.cn)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2)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8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7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6)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载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0

(8)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