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承认并重视自身的评价主体地位,明确自我反思的作用。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有利于调动教师进行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增强评价的科学性,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能仅仅使用一种评价方法,应该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要实现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进行互评也是评价主体多元化的体现。(三)学校管理者和家长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还需要让学校管理者、家长都了解课堂教学评价是如何实施的。......
2023-08-15
一、导语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理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范畴、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认识规律等研究方面,尚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进行系统研究。认识论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不仅应该关心“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这类判断,而且更应该关心这些判断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研究手段的基础上的,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是可靠的?对于认识论的理解,至少要把握四个方面的意义,即认识、理解、解释和实践。在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论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政治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第二个层面是教育者、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解释与接受;第三个层面是三个主体在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丰富。因此,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分析,主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
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有两种思路,一是以教育学为研究框架,围绕主客之间的关系展开论争。张耀灿对其进行了梳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单一主体说:“可以分为教育者主体说和受教育者主体说。前者认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因而教育者是主体。后者认为教育者是为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服务的,因而受教育者是主体。”(1)
双主体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二者是以教育资料为共同客体的一种双主体协同发展的关系。”(2)
双向互动说:“从地位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受教育者处于客体地位;从属性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客体性’的主体,受教育者是‘主体性’客体。”(3)
以上三种观点提出了谁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问题,究竟是有一个主体,还是有两个主体,如果是有两个主体,两个主体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因此有学者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没有必要引进哲学认识论中“主体”和“客体”的概念,“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已足够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本质(4)。事实上,如果局限于教育学就无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自然对主体的认识就有分歧。
主体际说:“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5)主体间性是心灵在理性方面的一致,而并不能保证心灵在价值观或生活方面的一致。严格说来,人们在理性层面上本来就一致而且不可能不一致,因此,主体间性是预先成立了的,它只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出发,基于经验事实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确定。有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物质承担者进行了划分,它们是“源”与“流”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物质承担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延伸而不是主体本身,并提出,主体必须是以自己的意志影响他人的自主者,具有不受外力支配的独立性质,是完全按自己的意愿从事活动的行为体。(6)
有学者把认识论属性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思想工作就其内容指向、要素构成、动作的内在机制而论,可以说,本质上是认识论问题”(7)。其根据就是,思想工作的着眼点在于,影响人的思想认识并通过解决思想认识,来制约和影响人的其他方面;另外,思想工作系统是一个特定的认识系统,认识功能是这个系统运作的基础。
以上两种观点跳出了教育学视野下关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主客关系的纠缠,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一些特点。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完整的认识系统,并不是“思想政治”与“教育”的简单叠加。用认识论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现这个系统是什么,有什么规律。
(二)本文研究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与一般认识论不同,它包括政治主体如何可能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这种高度思辨的问题,也立足于教育者如何优化认识的效果,以期提升教育的水平和质量。(www.chuimin.cn)
学界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为主导性、创造性和前瞻性。(8)据此,我们分析认为,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概念,其出发点是就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因此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体,具体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容、目标确定之前,政治主体是认识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承担了认识主体的角色;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教育对象又成为认识主体。于是,在这三个主体之间,存在着在上一主体发挥功能时,同时又被下一主体所审视,主体之间存在着相对的主客关系。认识论的思辨过程,一般都是在主体与对象之间展开的。于是,人们便通过以主体作为出发点,试图确定人类认识活动的本性和价值,并且因此而试图在认识主体那里为客观的存在找到可靠的归宿。
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有三个层次:政治主体、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是一种递进转化的关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过程来讲,政治主体属于认识层面,教育主体属于解释层面,接受主体属于接受层面,三者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过程。具体而言,政治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发生的前提和基础。政治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容、方向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不同的政治主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也不同。政治主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定的根据是什么呢?又受到什么样因素的限制呢?对此,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出发,来剖析这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因此,政治主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是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是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政治主体的思想意志必然外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政治主体的权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控制其成员。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由政治主体主导,自上而下自觉展开。探讨政治主体是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指向教育者、教育对象,否则仅仅停留在政治主体层面,就不会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此,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随之展开主体之间的交流。三个主体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先后、主次之分。
当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后,便转化为教育者与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这两个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在这个认识阶段,其本质是教育者为了解决政治主体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接受主体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的矛盾而展开的教育认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要对政治主体所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理解与解释,使其成为政治主体的代表,而且要认识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人的政治品德发展规律,促使接受主体的思想素质达到政治主体所要求的相应水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主体也具有其主动性,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接受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响下,根据政治主体对其身心发展的要求逐渐建立起作为学习目标的“理想的我”的形象;同时,接受主体也会逐步形成关于“现实的我”的认识。“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是接受主体在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促使接受主体对自身进行教育,以达到“理想的我”的状态。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向实践转向是其内在和必然的要求。在这个转向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质决定了三个认识主体必须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结合,才能在实践中丰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同时,时代发展和人们的实践生活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课题,要求政治主体给予理论回应和解答。这样一个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就此展开,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形成新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认识主体以实践为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三个认识主体之间并不是单向性,而是双向性的认识发展过程。
(三)本文研究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人的一门学科,教育主体、教育对象都是人。因此,用认识论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有助于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涵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虽然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二级学科,但是学术界的研究基本上把它定位于教育学的范畴。认识论是离不开本体论的支撑,因此,用认识论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与根据——政治主体。然而,关于政治主体的研究仅仅是学者们的一种潜意识,并没有作出专门的研究。政治主体由隐性向显性的浮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逐渐明朗,政治主体对政治与思想道德的关系的思考便构成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出发点。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会变得更加宽广。
2.有助于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
主客体关系是认识论的核心,但不是认识论的全部。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之间的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识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中的社会文化中生成的。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时,应关注其存在的价值、条件、合理性,说明它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从而使主体意义更丰富、更深刻,那么主客之间的关系也更清晰。
3.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价值教育。用认识论关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真理,也要追求价值,真理性的认识是三个主体与对象在观念中的符合,离开真理,思想政治教育则无法开展,离开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则失去方向和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真理性与价值性是统一的,那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自然也就统一了。
有关哲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
首先,承认并重视自身的评价主体地位,明确自我反思的作用。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有利于调动教师进行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增强评价的科学性,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能仅仅使用一种评价方法,应该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要实现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进行互评也是评价主体多元化的体现。(三)学校管理者和家长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还需要让学校管理者、家长都了解课堂教学评价是如何实施的。......
2023-08-15
教育作为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提高人的素质、建构新的认知体系时,不能不注重学生个体主体性的培植。目前,加强和深化教育主体论的研究,不仅要从方法论的高度反思教育科学的发展,逐步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教育理论模式;而且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还应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使他们在能动的创造中去不断追求和实现自身的教育价值。......
2023-11-23
[16]因此,思政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都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学内容,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023-09-18
在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这样一种文本,在政治利益的影响下,其政治主体、公开的意义与实际意图存在着裂缝,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人们的社会实践之间存在一种未经思考的张力。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有些权利来自权力,有些权利来自真理中的正义。......
2024-06-21
教育构建人的主体价值体系教育价值体系是教育在促进人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主导价值的总和,应包括人本价值、生命价值、公平价值、创新价值等。“三生教育”既是教育价值的理论命题,又是价值教育的实践行为,是教育价值理论与价值教育实践的有机统一,特别注重教育价值的实践形态。“三生教育”把人真正引向生命领域,引向生存世界,引向生活未来,是真理教育、能力教育、自由教育、尊严教育。......
2023-11-30
第六专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论分析当今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开放。那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从价值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打动人心的价值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探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目的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联姻,这不仅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野,而且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2024-06-21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推进显然是经验与问题相并存。正是根据这一意见精神,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可以说,这一情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是极其相似的。这二者之间应当是明显不同的。......
2023-09-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