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类精神世界的现实可塑性”这样的表述,人们此前不一定使用,但不等于说没有相关的思想。但是,教育对个体精神世界发展作用的实现状况,还要从其遗传基础和实际情况出发。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来说,教育及环境属于外因。这其中,精神世界已有基础和水平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024-06-21
马克思主义环境论认为,在实践中人具有接受环境影响的一面,人不能脱离环境而生活,必须接受为自己准备好的环境,并受它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人本身具有主体能动性,他能反作用于环境,积极能动地影响客观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对环境也具有积极能动的作用,人在受到环境影响和制约的同时,能反作用于环境,创造出适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目的是使现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环境的积极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需要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再从环境的性质来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象的环境既有良好的环境又有恶劣的环境,既有消极的环境又有积极的环境。就是同一种环境中,往往也包含着积极与消极两种因素。如贫穷这种环境,可以让人发出哀怨之声,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象思想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象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可以选择比较优良的环境,尽可能避开不利环境,以争取最佳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象还可以优化改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过程的基本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过程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多维的过程。它是一个由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者、作用对象和环境因素三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系统。
1.创造者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者,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创造对作用对象产生积极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人。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者既是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的传播者、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培养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者,又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过程的组织和引导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它能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过程的矛盾,并推动其运动;②它能主动排除社会大环境中环境因素的自发的消极影响,协调、配合环境因素对作用对象施加积极影响;③它能有效地借助环境因素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内化为作用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促进作用对象进行从旧质的认知转化为新质的认知的矛盾运动;④它能了解作用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需求状况,并通过对环境因素的筛选、利用,满足作用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需求,从而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说,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过程根本不可能存在。
2.作用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对象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过程中,创造者的目标对象和环境因素发生作用的对象,即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用的人。作用对象既是创造者和环境因素活动的依托者,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体现者。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过程中,作用对象是创造者和环境因素活动的客体,又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的主体。作用对象在选择何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时,具有主体能动性,不仅使自己主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而且也反作用于创造者和环境因素,作用对象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要素。
3.环境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素,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者借以创造教育环境的一切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总和。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前者是指自然中存在的环境因素,后者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环境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素既是联结创造者与作用对象的纽带,又是构建创造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间的桥梁。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活动的客观依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效果的物质保证。因此,环境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过程的中介要素。离开了这一中介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过程同样是无法进行的。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过程中,创造者、作用对象与环境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都会削弱或破坏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过程的完整性,甚至根本不可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的特点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受动性。所谓受动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在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过程中的能动性、自主性、目的性不是无限的,而是有条件的,这种有条件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的受动性。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在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的能动性、自主性、目的性是必然的。但是任何主体的实践都是在社会和自然条件下的活动,不存在脱离这种现实条件的能动性、自主性、目的性。客观世界中主体与客体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了人作为主体不具备无限的绝对意义的能动性、自主性、目的性。人的主体性无论发展到多么高的水平,作为主体的人永远摆脱不了来自自然、现实社会和人自身的限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的人也具有受动性。
第二,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有差异的。其创造力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的自我意识水平,它随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意识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就一般情况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越高,业务素质越强,其自我意识水平越高,对环境的创造力就越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的创造能力,还随着周围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和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例如,一个工作在良好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其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环境的创造能力就不断增强。反之则不然。
第三,自主性。自主就是自主、自动、自决、自律,对环境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思想上独立思考,行为上自我控制。自主性的发展程度,亦即人的自由发展程度,表现出人驾驭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能力和程度。自主性是主体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条件,又是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过程中虽然受制于他所生活的环境,但他对周围环境绝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不仅可以选择环境中的不同思想文化要素,对客观环境采取纳入或者排斥的态度和行动,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改造周围的环境,创造出适宜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环境。
第四,实践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时,十分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他们认为,人能动作用于环境的中介是社会实践。在改变环境的实践中,人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一刻也离不开社会实践。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要创造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对环境的选择、利用、改造,及创造适宜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过程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施加影响也是在实践中实现的,所以说,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的目的、计划的形成,环境创造的过程,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施加环境影响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实践中进行的。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的原则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是在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日益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特定性、复杂性、易变性、开放性、可创性、感染性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具有新时期特点的客观环境,如何创造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这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件十分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马克思说:“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19)“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看,就是要创造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针对上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的特点和当前发生的新变化,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同时,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培育和发展作为重要主题,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通过调动教育对象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来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服务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生活的主体。新时期的新形势,对人的主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中,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更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把培养和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和目标。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在环境的创造中就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培育。如果忽视教育对象在环境创造中的主体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也将难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目的。
2.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发展的规律以及人自身身心发展的规律。它是对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具体化。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要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规律。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这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的,这个前提和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新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其中隐含的规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认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只有适应这些规律,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本身有其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遵循这种规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能被创造出来。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要适应人自身身心发展的规律。只有符合了人自身身心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才会在新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从而实现思想政治道德外化与内化的辩证统一。
3.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要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相一致。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极具复杂性、易变性、开放性,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既有正确的科学的思想影响,又有错误的非科学的思想影响。在思想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占领。创造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不仅要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而且要有利于坚持这一方向。
4.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停留在人头脑里的纯粹思维的范围之中的,而只能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形成和发展。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0)马克思在这里指明了:只有革命的实践活动,才能创造环境,才能让环境的创造与人的改造统一起来。新时期,我们急需的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只有靠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创造出来,并且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让环境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只有主观设计而不行动,那是纸上谈兵,无所裨益。
5.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要不断创新,力避单一和重复。根据边际效用原理,同样的东西给人多次的影响,与最初的影响效果相比,后面的影响效果会越来越差。新时期,社会群体和个体的变化发展都很快,只有及时地创造出新环境,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发展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要与时俱进,要多样化、开放化,不能搞重复建设。
6.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教育环境的创造要以系统科学的原理为指导,用系统思维方式来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科学研究问题从系统整体出发,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综合地把握对象,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多种具体形式,如系统联系、结构联系、功能联系、有序联系、无序联系、信息联系和控制联系等。系统科学还运用概率论、运筹学、模糊数学等数学工具,借助先进的电子技术,把系统的要素、层次,以及系统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加以定量描述,建立数学模型,从而使系统发展规律的表述更定量化、精确化、科学化。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极其复杂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掌握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用系统思维方式来统筹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把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的方方面面力量组织好、部署好、协调好,形成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整体,从而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要克服无系统性、不协调性。
7.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要注意有效性,注重实际效果。它主要包括方法上的可操作性、实践上的可行性,产生良好结果的可靠性。
实效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实效性,一切思想政治工作包括其创造在内都会失去意义。实效性原则不仅是防止出现形式主义的良药,也是防止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盲目蛮干的清醒剂。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试问这种立场也是正确的吗?这样的心,也是好的吗?事前顾及事后的效果,当然可能发生错误,但是已经有了事实证明效果坏,还是照老样子做,这样的心也是好的吗?我们判断一个党、一个医生,要看实践,要看效果;判断一个作家,也是这样。真正的好心,必须顾及效果,总结经验,研究方法,在创作上就叫做表现的手法。”(21)讲究实效性,要力求做到主观和客观、动机和效果的有机统一,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新时期,实效性显得特别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一定要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的积极作用,让环境真正起到积极的、健康的、有成效的影响。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象虽然受制于他所生活的环境,但他们不仅可以选择环境,对环境采取纳入或排斥的态度和行为,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的特点和当前面临的新变化,科学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的原则,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实效。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的步骤
要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首先必须适应环境。遵循环境变化发展的规律,这是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基础和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并不是无条件的、无止境的。按照现代关于人与环境的新观念,人既不是环境的奴隶,也不是环境的主人,而是环境的一部分。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环境的造化之工,也是环境的一部分,只是这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发展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体系,并在某种程度上与环境对立。其实,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怎样变化,也只能在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中进行,这是无法改变也是不能超越的。
其次,必须选择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的人,对环境具有选择性,能选择良好的环境。所谓选择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对环境的主观倾向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的思想选择性在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作用主要包括评价功能、阐释功能和整合功能。所谓评价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对环境的价值和可接受性的评判。评判的结果为其取舍各种环境提供依据。阐释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在评价的基础上,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思想选择性的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取舍过的环境进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通过阐释把握环境的内容及其本质。整合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创造者经过评价和阐释的环境被选择到其所创造的环境结构中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选择环境的活动中,整合与评价、阐释构成了一种相互关联、层次递进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通过评价,决定自己对环境的取舍,经过阐释,把握了环境的本质特征,但此时的环境仍具有独立的品格,仍处在自在的状态,只有经过整合,才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已有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有机整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者所创造的新环境的组成部分。
再次,要善于利用环境。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一般来讲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已经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象思想发生关联的环境;另一方面是还没有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象思想的环境。对于前一方面的环境要区分好坏优劣,巧妙地加以利用和改造;对于后一方面的环境则要加以丰富和改造,使这些环境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积极因素。(www.chuimin.cn)
我们的社会是进步的、光明的社会,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政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新气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是古老的有着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和民族,我们的党是有着伟大气魄和博大胸怀,光荣、正确的党,我们的人民是勤劳勇敢、质朴厚道的人民,我们工作和生活周围有着无数像李国安、李向群、李素丽、方永刚、武文斌、孟祥斌等平凡英雄,香港、澳门的回归,抗洪抢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一切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
最后,还要敢于创造环境。创造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出发,对一些还没有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象思想发展,又可能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积极因素,要加以创造;二是对一些已经给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象思想带来不良影响的环境进行改造,尽可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从整个社会来说,就是要努力实现稳定和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经济繁荣,科学发达,生活富裕的局面;对每一个人来说,则要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以自己的成就营造对别人的良好环境。因为每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都构成了环境。改造环境,则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还要不断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会辩证法,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识别能力,在纷繁复杂的环境面前,分清是非,辨别良莠,这样才能动员更多的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道来改造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断得到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够在不断创造的良好环境中接受教育,同时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一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象思想的消极环境,除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抵御能力外,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地、实事求是地对这些消极环境加以改造。
只有充分地利用和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认真地改造消极环境,同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识别、适应、创造良好环境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李辉主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沈国权主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莫秀凤.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关于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问题的理解[J].甘肃农业,2006(6)
[5]刘丽琴.论〈费尔巴哈提纲〉中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J].甘肃农业,2006(11)
[6]陈西平,林美卿.环境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7]禹国峰.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生成理路及现代境遇[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8]曹志清.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新探[J].学术,2007(8)
[9]张耀灿,周琪.江泽民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理论探析[J].理论探讨,2004(1)
[10]罗剑明.论环境作用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及其表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8)
[11]樊昌茂.论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建设[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6)
[12]陈成文.论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创造过程[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6)
[13]杨业华.论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建设的原则[J].理论与改革,2001(6)
[14]杨业华.试论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建设的规律[J].理论探讨,2002(3)
[15]杨业华,胡长华.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1)
[16]杨业华.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研究的意义及其复杂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6(1)
[17]陈正峰.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优化[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1(4)
[18]常虹,刘先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J].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8)
[19]孙玉华,姜淑芝.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研究[J].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8)
[20]徐晓东.论思想政治教育在环境变化中的与时俱进[J].商场现代化,2004(13)
【注释】
(1)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第2版.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5
(5)恩格斯著.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09-29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30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95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96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4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7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5
(2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3-874
有关哲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
虽然,“人类精神世界的现实可塑性”这样的表述,人们此前不一定使用,但不等于说没有相关的思想。但是,教育对个体精神世界发展作用的实现状况,还要从其遗传基础和实际情况出发。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来说,教育及环境属于外因。这其中,精神世界已有基础和水平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024-06-21
(一)思想家对于利益及生命运动利益矛盾性的思想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普遍现象,利益观念自然就会在人们头脑中逐渐形成。他认为,国家、法律等政治设施都是基于人们的利益而产生的,并且随着这种利益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益“成为生产的推动因素”。③利益矛盾是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
2024-06-21
六、人类人际关系的相互平等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实现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起作用的关键在于要符合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只有相互平等,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实现途径。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实现途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科学依据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问题的进一步反思。对话式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
2024-06-2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作为一项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必然与一定的需要相联系,没有需要也就没有接受活动的产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当接受主体有了一定的接受需要时,接受主体心理上才能产生不安和紧张情绪,形成一种内在驱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一般知识教育,它体现和反映的更主要是人类价值认识的成......
2024-06-22
“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端。董仲舒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指向非常明确。“经义决狱”是汉代儒学法律化的集中反映,这是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2024-06-21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坚定的约束力,构成了人们的行为导向。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涉人员的价值问题得以解决,政治主体的价值理念得以更加丰富、完善,并且指向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让人们仅仅停留在思想的享受阶段,而是在实践中最终完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2024-06-21
即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两个组成部分。康德的两种教育的划分,实质上是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分。这是知识教育活动所不能完成的,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如何将教育过程中的“事实”与“价值”问题进行有效整合。......
2024-06-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