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前提正如任何伟大的思想先驱的思想都必须从前人提供的思想资料出发一样,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及其唯物主义思想,就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理论研究提供了思想前提。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公认的。所以,费尔巴哈重新提出研究“现实的人”的任务。他的这一思想对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有很大影响。......
2023-12-05
三、马克思交往实践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源于他的实践哲学。与西方大多数哲学家脱离实践基础、抛开历史纬度谈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同,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的关系出发,以实践活动为基础说明了人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获得现实的实践性本质,成为真正的主体。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从主客体关系上归结,存在三种方式:现代工具理性中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以对待物的方式来对待人;后现代提出主—主模式,倡导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马克思交往实践视阈中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3)
1.现代工具理性中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与后现代提出的主—主模式的缺陷
现代工具理性创造出丰硕的物质产品,塑造了个体主义的坚强人格。然而,现代性态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导致主体与客体的机械分离,在实践上,出现了人与自然、自我与他人、身与心的二元对立。自然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这种模式存在着比较浓厚的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性旨趣。“主—客”对象实践观从一开始就将教育者奉为主体,视其为真理的化身,是绝对权威。受教育者则沦为顺从、受支配的客体。这种对象性思维的存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沦丧为训练、控制甚至强制。教育者以对待物的方式对待人、研究人,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存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受教育者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被动、被迫接受那些代表社会意识形态的具有权威性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教育活动成了教育者的独角戏,纯粹的理论灌输。这实际上造成了人的主体性丧失,人性的失落。
后现代主义提出主体间性,主张人们应该在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中达成共识。主体间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为一种主—主关系模式。与主—客体关系模式不同,主—主关系中人的存在是自我与他人的共同存在,而主体间性是主—主关系中的内在性质,是主体和主体对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是意义形成的基础和信息交流的平台。主—主关系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不再把教育对象当成他物,而是真正把人当做人看待。主—主模式的目的是调动受教育者,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双向的互动过程,主—主模式相对主客二分模式而言,的确有进步,意识到了以物的形式对待人的缺陷。
但是这种模式的不足在于未能从交往实践,尤其是物质交往的角度对主体加以现实的、客观的研究。交流者以脱离实践的抽象主体的身份出现和交流,主体间性建立在无客体底版的基础之上。主—主模式缺失了客体中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停留在精神交往层面,漂浮在实践生活之上,实际上是局限在纯粹主观世界中的交流,甚至可以说是主体想象力的交流。它把交往行为建立在脱离主客关系的、无实践基础的空中楼阁之上。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于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彻底的解构,对思想政治教育双方建立平等的地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脱离实践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虚空的,主—主关系中的主体也是漂浮的、无根基的,实际上还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裂。
前两种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认识都不足。当然,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不讲实践性问题,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理解,多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与具体形式的探讨,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性活动这一实质,往往撇开人的现实需要和认识人、改造人、开发人的价值目标。或者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截然分开,使认识与实践脱离。甚至有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存有偏见,直接否认其实践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动动嘴皮子”,是没有生产性的观念性活动(是“不打粮食”的虚事),以上错误的观念与做法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地位不高,更无法达到通过改造主观世界从而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2.马克思交往实践观有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www.chuimin.cn)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交往理论作了系统的考察,从而奠定了交往实践思想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的交往是一个普遍的总体性范畴,包括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语言交往三个层次。因此,交往是一种以主客关系为中介的主体和主体之间的源于物质交往基础上的全部社会交往的总和。社会交往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以实践活动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中介,因而又被称为“交往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为”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完整的人发生的相互作用,现代性由于夸大“我”的单一主体,而走向了它的极端。后现代主义从现代性“主体—客体”模式走向后现代“主体—主体”模式,使理性、普遍性失去了客观基础。而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呈现“主体—客体—主体”模式,这种模式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平等的对话和交流,避免了现代性将人(教育对象)降为物的倾向,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同时,两极主体以客体为中介,又避免了后现代理论所导致的主体间的纯主观交流,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漂浮在实践生活之上。马克思交往实践观所强调的主体性,是基于交往实践活动之上的蕴含着主体间性的主体性,是社会性的交往关系,主体间性的实质即人的社会性本质的现实体现。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有助于我们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第一,从交往实践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方式,人通过这种独特的活动方式来追求自己的价值理想。它“是人类本身的一个已形成的,特有的生存发展方式”(4),“是人们认识和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的需要和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5)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特有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实践活动,是人主体性的最高体现,也是人的本质表现。因为人自身的进步与完善就是在与他人的物质、精神及社会交往中实现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实质内容就是,人在现实交往中逐步实现人的自我改造与完善。交往实践观与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认识论哲学不同,认识论哲学不能正确把握人的存在本质和生活意义。其单向的、机械二分的局限性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陷于特定的藩篱,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践断裂。用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从主体的相互交往中去把握人的现实存在方式,它是教育双方生命意义的相互激发与构建。
第二,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唤醒了社会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关爱。对人的生命教育、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是主体性的本有之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生命的个人存在”。但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却没有重视这一前提。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对生命的社会意义的发掘、把握和塑造。教育人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最大限度地发现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美丽。生命的意义是在主体实践中产生并绽放出来的,是通过主体间的“共现、统觉、移情”来达到“视界融合”而使人领悟的,或者说,生命的意义在于类主体的共生与创造。思想政治教育以交往实践方式实现了人类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使生命的本真不断展现,生命的意义不断升华。
第三,交往实践使主体的智慧、主体性得以充分弘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主体的智慧使人的社会性与人性达到和谐统一。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弥补了后现代主体间性中忽略了客体底版的不足,通过中介客体建立起“主—客—主”的三极关系,使双方在交往实践中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通过平等的对话和沟通形成“视界融合”,并最终实现交往双方思想道德境界的共同提升。后现代主—主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中介客体,主体间的交往是没有实践根基的,是主观的。只有以生活世界为中介,教育过程中通过“自我”与“他人”对话才能达到对思想道德意义的具体理解,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中的交往关系是以现实的改造活动,即实践为前提和基础的,所以交往具有鲜明的物质性,交往实践超越了后现代主体间性中精神交往的局限。交往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建立起的社会交往关系,必须要重视物质交往,而不能把交往活动仅仅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以客体为中介的实物性交往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主体间交往关系,是以双方各自的生活实践为前提和基础的,是以客体为中介的主—主关系,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往、人格精神的相遇、意义关系的建立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目的:完成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完善人的主体性,成就理想的人。
有关哲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前提正如任何伟大的思想先驱的思想都必须从前人提供的思想资料出发一样,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及其唯物主义思想,就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理论研究提供了思想前提。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公认的。所以,费尔巴哈重新提出研究“现实的人”的任务。他的这一思想对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有很大影响。......
2023-12-05
作为人类的个体,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生物欲望出发,从而表现为自发无序性。自发无序性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或形成整体有序性。因此,人类生物欲望的自发无序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而最后到达人类的各胚胎发育阶段。......
2024-06-21
(一)思想家对于利益及生命运动利益矛盾性的思想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普遍现象,利益观念自然就会在人们头脑中逐渐形成。他认为,国家、法律等政治设施都是基于人们的利益而产生的,并且随着这种利益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益“成为生产的推动因素”。③利益矛盾是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
2024-06-21
虽然,“人类精神世界的现实可塑性”这样的表述,人们此前不一定使用,但不等于说没有相关的思想。但是,教育对个体精神世界发展作用的实现状况,还要从其遗传基础和实际情况出发。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来说,教育及环境属于外因。这其中,精神世界已有基础和水平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024-06-21
即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两个组成部分。康德的两种教育的划分,实质上是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分。这是知识教育活动所不能完成的,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如何将教育过程中的“事实”与“价值”问题进行有效整合。......
2024-06-2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作为一项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必然与一定的需要相联系,没有需要也就没有接受活动的产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当接受主体有了一定的接受需要时,接受主体心理上才能产生不安和紧张情绪,形成一种内在驱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一般知识教育,它体现和反映的更主要是人类价值认识的成......
2024-06-22
张广君认为,教学是专门组织的,以特定文化价值体系为中介,以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为核心,以完成预定任务为目的的师生交往活动。袁伟新认为,教学交往是指教学主体之间以精神客体为中介所构成的交往活动。师生交往以交往场所为标准分为两种:课堂中围绕教学展开的交往活动,以及课堂之外的师生交往活动。郑召利认为师生间的交往是一种主体间交往,是师生通过交往以达成理解和一致为目的的行为。......
2023-08-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