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凡不特别说明的,均泛指一般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定义,从主体、客体、内容、方式四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作了界定。例如,敌军和俘虏无疑不是所属成员,但对他们所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无疑也属于思想政治教育。......
2024-06-21
思想政治教育生成发展及作用的相关因素,涉及许多方面。深入发掘,就会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根源在于利益,在于人的生命运动的利益矛盾性。人类的生命运动,本质上是不同个体生命的存在与接续,是不同个体生命组成的各个群体的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既有相互的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不同利益。这其中就必然会存在不同利益的矛盾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成发展及作用的相关因素分析,只有从利益及其不同利益的矛盾性出发,才能把握住根本。
(一)思想家对于利益及生命运动利益矛盾性的思想
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普遍现象,利益观念自然就会在人们头脑中逐渐形成。关于利益的思想观点,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真正把利益问题提到社会首要位置的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他认为,利益是社会生活中唯一的、普遍起作用的因素。利益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社会生活中唯一的、普遍起作用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矛盾根源,一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可以从利益那里得到解释。他认为,神学历史观的要害就在于,不懂得利益在人的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爱尔维修尝试着“以人类的物质需要来解释人类的社会的和智慧的发展”。(18)他把利益看做是人类最基本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的推动力。他认为,人们首要的利益就是吃饭充饥、穿衣御寒的需要,正是人们对这种利益的追求,驱使人们联合起来向自然进行斗争,以谋取生存的物质资料。人“为了穿衣,……为了养活自己和家属,总之为了享受与肉体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快乐,工匠和农夫才思想、想象和劳动”。(19)
爱尔维修强调“利益”对精神的决定作用,把利益看做决定着社会生活一切领域,包括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政治和文化艺术等的因素。他用人们利益的不同来解释他们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等问题上的不同意见。他认为,物质利益对人们精神生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利益支配着我们的一切判断,”(20)“人并不邪恶,但却是服从于自己的利益的。”(21)人们永远服从自己的利益。人们的意见纷纭,在于他们的利益各异。他断言,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意见惊人地分歧的原因”,因为这些分歧是“完全系于他们的利益的差异上的。”(22)他说:“利益在世界上是一个强有力的巫师,它在一切生灵的眼前改变了一切事物的形式。”(23)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认识问题上,都是个人利益支配着个人的判断,公共利益支配着国家的判断。普列汉诺夫评价:“爱尔维修的认识高于其他法国唯物主义者,他威胁了一个在18世纪流行很广的观点,即认为世界为公共意见所支配。……照他看来,人们的意见是听命于人们的利益的,……这个利益是独立于人的意志的。”(24)
爱尔维修从人们的现实利益出发去寻找人类社会起源的原因。他认为,人们在向自然界的敌对力量进行斗争的实际需要过程中形成了“公共利益”,正是这种公共利益促使人们联合起来,互相帮助,“人为了养活自己,或者为了减少自己对狮子、老虎的恐惧,必须与别人联合起来。”(25)他把利益分成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认为公共利益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础。他认为,国家、法律等政治设施都是基于人们的利益而产生的,并且随着这种利益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他说:“为了生活,人必须种地。要使人去播种,收获必须属于耕者。为了这个目的,公民们彼此之间订立了一些协定和法律。”(26)既然“法律制定了,就必须委托几个人去执行,这些人就是最初的官吏。”(27)爱尔维修还进一步用利益去解释社会不同集团、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矛盾、冲突的原因。他认为,社会不同集团、不同阶层具有不同的利益,他们之间的冲突,说穿了是一个利益冲突。
可以说,爱尔维修的利益学说是他的社会历史观中最有创见的部分。他从人的肉体感受出发,引申出人的“自爱”本能,认为自爱是人们行为的一般基础,因为感性的人必然追求使自己幸福的东西,所以,他又逻辑地推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上的。”(28)“利益是我们的唯一推动力。”(29)他认为:“如果说自然界是服从运动的规律的,那么精神界就是不折不扣地服从利益的规律的。”(30)爱尔维修较为明确地看到了利益制约着人的社会生活这一规律性的现象。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河水不能倒流,人不能逆着利益的浪头走。”(31)这说明,他把利益需求已看做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普列汉诺夫高度评价了爱尔维修对社会之谜的大胆探索。他说:爱尔维修“做了一个极有兴味的至今尚未得到充分估价的尝试,即以人类的物质需要来解释人类的社会的和智慧的发展。这个尝试没有成功,而且由于许多原因亦不能不失败。但是这个尝试宛如一个给那些愿意继续法国唯物主义者事业的下一个世纪的思想家们的遗嘱。”(32)爱尔维修的利益说从直观唯物主义的感觉论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和“自爱”。他从人的抽象本性,从人的肉体感受性,从人的生理需要出发来说明利益的重要性,来寻找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不理解人的需要的社会性,因而,它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他的尝试最终是不成功的。
认识利益、利益矛盾及其本源,既要注意吸取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又不能仅从生物学、生理学的感觉论出发来说明,不能直观地、抽象地将其看成一个永恒不变的纯生物学意义上的范畴。旧的直观唯物主义未能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唯心主义更不可能科学地回答。正确认识利益的本质及其历史作用,揭示出历史的真正动力,历史地落在了科学历史观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肩上。
对于正确认识利益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做过许多开拓性和奠基性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包括这样一些主要观点:①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3)②利益是思想的基础,利益决定思想,利益推动生产和生活。“‘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4)利益“成为生产的推动因素”。列宁肯定了马克思的思想,认为“利益‘推动着民族的生活’。”(35)③利益矛盾是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他们认为,阶级斗争是“基于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36)④利益冲突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恩格斯针对英法两国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情况,指出:“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37)⑤利益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基础是生产关系。他们认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38)认为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只有从生产关系出发,才能说明利益的本质和历史作用。⑥利益决定、支配政治权力、政治活动。他们认为,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39)⑦分工是引起利益矛盾的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40)“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41)⑧在阶级社会中,共同利益实际上是特殊的阶级利益。马克思说:“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42)这种标榜为共同利益的利益就是资产阶级自己特殊的阶级利益。(www.chuimin.cn)
总之,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认为,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任何一个社会首先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即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动力因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需要和利益是社会生产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因。利益矛盾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的。任何社会变革归根到底都必须重新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以促进和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的利益需要。在阶级社会中,利益首先是阶级利益,是以满足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为目的的。
(二)实践中人们对利益及生命运动利益矛盾性的认识
利益是个关系范畴,反映的是客体对于主体生命运动的需要满足性。对于利益的形成,要看到:第一,需要是利益形成的自然基础。需要体现了人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客观依赖关系,表现为人对包括物质和精神对象的自觉指向和情欲追求,是作为需要主体的人对作为需要客体的社会生活条件的感性欲求。利益是建立在需要基础之上的,没有需要,也就无所谓利益。第二,社会关系是利益形成的社会基础。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需要能否满足、怎样满足,都依赖于它所处的社会关系。需要主体与需要客体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是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中需要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差别,决定了需要主体在需要对象方面的差别,从而产生利益关系上的矛盾。第三,社会实践是利益形成的根本途径。要解决需要主体和需要对象之间的矛盾,就必须拥有足够的现实的需要对象。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人们才能寻求到需要对象,才能创造出需要对象;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改进社会关系,才能使需要对象进行更好地分配,满足人们的利益需要。第四,需要对象是利益构成的实际内容。利益的实现必须以需求对象的存在为前提,离不开实际的需求对象。实际的需求对象即需求客体,既有物质性的东西、物质产品,也有精神性的东西、精神产品;既有人的实践活动所生产的劳动成果、人造产品,也有自然界的物质、非人工物。需要客体无论形态和来源,都是利益构成的实际内容。
利益范畴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实际上是对不同性质、不同特点、不同功能、不同类别利益的概括反映。从抽象到具体,就要对利益进行分类认识。根据角度的不同,利益可以有以下各种不同的分类:个别利益、特殊利益和一般利益、共同利益;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将来利益和既得利益;根本利益和暂时利益;现实利益和理想利益;等等。上述各类利益之间,具有对立统一的矛盾性。(43)
仅以“个别利益、特殊利益和一般利益、共同利益”为例。每一个单独个人的利益,相对于其所在群体的利益乃至社会整体的利益来说;每一个单独群体的利益,相对于比它大一个层次的群体的利益乃至社会整体的利益来说,都是个别利益。个别利益就是某种特殊利益。而特殊利益又是相对一般、共同利益而言的。应该说,个人利益相对群体利益来说是个别利益、特殊利益,群体利益是共同利益;小群体利益相对大群体利益,如集体利益相对国家利益来说,就是个别利益、特殊利益,大群体的利益是共同利益。同时,每一个利益主体又必然具有个别、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双重性质。个别、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形成复杂的、对立统一的利益网络,最终把整个人类社会联系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整体利益,形成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群体利益相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又是特殊利益。一般、共同利益寓于个别、特殊利益之中。同时,每一种一般共同利益又必然包含着个别、特殊利益,如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不仅以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为基础,而且包含着这些特殊利益。一般、共同利益以个别、特殊利益为基础,但它并不是个别、特殊利益的机械相加,而是在个别、特殊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更高层次的利益。一般、共同利益是由个别、特殊利益中最一般、最本质的部分形成的。由此,一般、共同利益不可能体现或包含全部的个别、特殊利益,而体现个别、特殊利益中最迫切需要实现,并且只有在共同利益实现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那部分利益。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第三等级,尽管其内部由于各阶级的个别、特殊利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则是它们的一般、共同利益,只有在这一般、共同利益实现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各自的个别、特殊利益。正是这种一般、共同利益使第三等级团结起来,完成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类似的历史事实屡见不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度合作,也是中华民族的一般、共同利益所使然。同样,今天的大陆与台湾,既有各自的不同利益,也存在深刻的共同利益。这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祖国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利益基础。
(三)人生命运动的利益矛盾性与思想政治教育
人类历史上,伴随阶级、国家的产生,无论有无思想政治教育之名,都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之实。这是因为,无论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为了实现和维护统治的目的,都要“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44)。这样,就产生了一个不甚奇怪的矛盾现象,一方面,这些社会中存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实;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却极力否认自己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不管公开承认与否,基于利益矛盾以及阶级矛盾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是社会之必需。
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阶级利益的同时,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当一个社会中阶级矛盾激化之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性意义更为明显;而当社会处于和平的相对稳定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维系功能更为明显。实际上,当一个阶级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现或维护统治的工具时,就也具有社会维系功能。只不过这两方面,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已。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希望社会能够平稳运转和发展,只是所希望的立足点不同罢了。维系社会稳定的诸多方法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最有深度、最有效的方法。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保全政体诸方法中,最重大的一端还是按照政体(宪法)的精神实施公民教育”。(45)“邦国如果忽视教育,其政制必将毁损。一个城邦应常常教导公民们使能适应本邦的政治体系(即其生活方式)。”(46)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关于权利与义务的教育。权利与义务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权利,即对利益形成的应该占有;义务,即对利益形成的必要付出。马克思主义的权利义务理论,正是建立在利益理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在深刻地揭示了利益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生命运动极端重要性的同时,对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辩证地指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47)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各种学说和理论,未能为人们提供关于人类生命运动的利益矛盾性的科学正确解释,未能为人们提供关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科学正确解释。马克思主义之前各种学说和理论的创立者们,虽然也不乏能客观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共有规律的思想和言论,虽然也有不少进步的和值得继承的思想观点,但本质上都是站在本阶级、本集团的立场上,不可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关于权利与义务的科学正确解释;基本上是从本阶级、本集团的立场出发,为了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利益”,对人民群众进行蒙蔽或蛊惑的宣传教育。这种宣传教育,不可能把关于权利与义务的真理告诉人们,只能迷惑人心。特别是当民族之间发生对立冲突时,更是如此,如在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统治时,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教化,完全是一派胡言,反动之极。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他们具有远见卓识,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奠定在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事业上,追求人类解放和幸福美好的前景。马克思主义认为,追求人类解放和幸福美好的前景,就必须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投身到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加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48)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代表人类发展的未来,“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9)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50)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人们提供关于权利与义务的科学正确解释,为人们提供关于人类生命运动的利益矛盾性的科学正确解释,需要并能够为人们提供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也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明确提出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
有关哲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
以下凡不特别说明的,均泛指一般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定义,从主体、客体、内容、方式四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作了界定。例如,敌军和俘虏无疑不是所属成员,但对他们所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无疑也属于思想政治教育。......
2024-06-21
虽然,“人类精神世界的现实可塑性”这样的表述,人们此前不一定使用,但不等于说没有相关的思想。但是,教育对个体精神世界发展作用的实现状况,还要从其遗传基础和实际情况出发。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来说,教育及环境属于外因。这其中,精神世界已有基础和水平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024-06-21
费希特否认康德的自在之物的客体,把主体理解为自我,把意识中的非我作为客体,使主体成为认识的主体,以意识统一主体与客体。谢林以绝对统一主体与客体,主体仍然是精神的主体。主体具有自觉性、创造性与能动性。因此,客体首先属于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但并非所有的客观世界都是客体,只有被主体纳入其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部分才能称为客体。......
2024-06-22
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目的是使现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环境的积极作用。它是一个由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者、作用对象和环境因素三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系统。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都会削弱或破坏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过程的完整性,甚至根本不可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造过程。......
2024-06-21
六、人类人际关系的相互平等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实现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起作用的关键在于要符合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只有相互平等,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实现途径。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实现途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科学依据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问题的进一步反思。对话式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
2024-06-2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作为一项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必然与一定的需要相联系,没有需要也就没有接受活动的产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当接受主体有了一定的接受需要时,接受主体心理上才能产生不安和紧张情绪,形成一种内在驱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一般知识教育,它体现和反映的更主要是人类价值认识的成......
2024-06-22
“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端。董仲舒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指向非常明确。“经义决狱”是汉代儒学法律化的集中反映,这是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2024-06-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