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五味,顺应四时佛家虽食素,但也讲究滋味和营养之道,食物多样化而不偏食,同时也注意饮食应随季节的变化而加以调节。认为调节“五味”,就可以养生防病。《黄帝内经》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同样认为五味调和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2024-06-15
◆调和五事
坐禅者必须善于调节饮食、睡眠、身体、呼吸和心境,佛家称作调和五事。五事和合适中,则坐禅易取得进展,若有一事不调适,则会造成诸多妨碍,难以取得成就。隋代高僧天台宗智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首先谈到调节饮食:“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心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者非得定之道。若食秽浊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意思是说,坐禅时,一是饮食不能过饱,过饱则气血经脉运行不畅,郁结在心,坐立不安。二是进食不可太少,进食太少,则使身体羸弱,心如悬丝,动摇不定。三是忌食不洁之物,否则造成心识昏迷。诸如辣、炸、油腻、腥荤等,令人血气紊乱,心识因此昏迷,欲念转炽,易生嗔恚。四是忌进食不适宜的食物,否则会引起四大不调,造成疾病。因而,他告诫:“坐禅者对于调节饮食必须慎之又慎。”
佛家认为睡眠是由于无明困惑引起,这自然是一种不当认识。但提出不可放纵贪睡的欲望,如果睡得过多,则会头脑昏昏沉沉,不能入定,还是有道理的。通过调节睡眠,逐步让心念明净,精神饱满,以利于坐禅入静。古代禅院中的个别老修行,坐禅功力深厚,能够彻夜坐禅,让真气在体内运行,称作不倒单。但是,对于一般坐禅者来说,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如果睡眠时间过少,即使勉强打坐,也会出现因昏睡而摇摇欲坠的现象。如果说调节饮食、睡眠作为坐禅的助缘,视作坐禅前的调试准备,那么,调身调息调心三位一体,可以算作正式进入坐禅阶段了。(www.chuimin.cn)
柏林禅寺明一法师讲坐禅要领
寺院僧侣参禅打坐所用紫檀禅墩(清·中期)
有关佛家养生的文章
◆调和五味,顺应四时佛家虽食素,但也讲究滋味和营养之道,食物多样化而不偏食,同时也注意饮食应随季节的变化而加以调节。认为调节“五味”,就可以养生防病。《黄帝内经》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同样认为五味调和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2024-06-15
不涩不滑——坐禅调息调整姿势坐定后,坐禅进入调息阶段。静坐初入定调息,即是调节呼吸的意思。风相、喘相、气相均为影响坐禅、妨碍入定的不调和相。息相是坐禅的调和相。——《六波罗蜜经》佛家认为,坐禅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静坐时的风喘气三相不调,在于身心不调,因而调息的过程中,必须调身调心。数息、随息不仅是调息的方法,也是佛家调心入止的“六妙门”组成部分,可以对治散乱。......
2024-06-15
◆向佛家学吃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尽管不能像僧人那样终身食素戒肉,但是应该做到节制食肉,最起码也要做到荤素搭配。梁武帝发起素食运动后,使素食之风在民间广为盛行,不仅佛家信徒如此,普通民众有时为求佛菩萨保佑、祈福,也会吃上几天素。再者,佛家素食大多以豆制品和蔬菜为主,他们不仅制成多种美馔佳肴,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提高了人们的饮食品位,同时对人体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2024-06-15
◆佛家认定的身病及病因佛家认为,人是地、火、水、风四大元素和合的产物,四大聚则人生,四大散则人死,四大不调则百病生。由四大不调引发的身体、肌肉、骨骼、神经、五脏六腑等生理上的不适称为身病。佛家把引发四大不调、身体生病的因素分为内缘和外缘。因而佛家把贪图口腹之欲、饮食不节、作为致病的主要原因。佛家治疗疾病,以减食作为妙方,得病以后,先行减食,一旦不效,再对症下药,进行治疗。......
2024-06-15
◆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佛家忌食提起佛家荤食,人们往往把肉食当作荤,并视作佛家饮食的禁忌。其二,五辛都有刺激性,食用以后,可致生理心理变化,使僧众身心不定,因而佛家要求禁食。五辛中的大蒜,佛家尤其禁止食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必呆板地像佛家那样严格地不食五辛,但是应当从佛家的饮食禁忌中,受到养生的启示,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时令、气候和自身的健康状况、职业特点,学会忌食。......
2024-06-15
◆助禅益生——佛家饮茶赵州和尚是我国唐代高僧,法名从谂,他住世120岁,可谓长寿的高僧。由于饮茶具有清心提神的作用,禅僧长时间坐禅,势必疲倦,于是通过饮茶解除瞌睡。“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禅宗认为心神清净,便能通佛之心,而饮茶能“清我神”,与坐禅意旨相通。在禅宗的推动下,饮茶之风盛行天下。茶禅表演李时珍其三,饮茶不要过量,否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2024-06-15
◆善禅却病,恶禅害身佛家坐禅,有善禅、恶禅之分。善禅,五事调和,坐禅得法,可以增长智慧,调和身心,促进身心健康。佛家尽管认为魔事的产生与鬼神有关,但仍旧强调坐禅者心理失调是走火入魔的主要因素。坐禅能否用于直接治病,尚无确切的依据。离欲上人打坐坐禅尽管有强健身体、却病延年的作用,但佛家各宗各派的坐禅修持都是出于显发智慧,彻见法性,即所谓明心见性,本质上是为了解脱生死。......
2024-06-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