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习武健身,以慈悲心为佛家养生

习武健身,以慈悲心为佛家养生

【摘要】:◆习武健身以慈悲心为大在一切佛法中,慈悲为大。武禅作为佛家修行的一个法门,自然也不例外。在佛家习武健身强体中,始终体现着慈悲精神。在少林习武戒约中,处处体现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的慈悲情怀。就敌我交手实战而言,武僧大德也是以慈悲为念,重的是防御,也不是进攻。然而,有两人捷足先登,其中一位是丐帮帮主萧峰之父萧远山,另一位则是大燕王室后裔慕容博,两人有杀妻夺子之恨。

◆习武健身以慈悲心为大

在一切佛法中,慈悲为大。《大智论》中说:“慈悲是佛道的根本。”武禅作为佛家修行的一个法门,自然也不例外。在佛家习武健身强体中,始终体现着慈悲精神。

少林神拳

据《少林寺传授门徒规条》记载,武禅高僧觉远和尚曾立少林习武戒约十条:一、习此技术者,以强健体魄为要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二、宜深体佛门悲悯之怀,纵于技术精娴,只可备以自卫,切忌逞血气之私,有好勇斗狠之举,犯者与违反清规同罪;三、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将事,勿得有违抗及傲慢之行为;四、对待侪辈,须和顺温良,诚信毋欺,不得恃强凌弱,任性妄为;五、于挈锡游行之时,如与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显技术;六、几属少林师法,不可逞愤相较,但偶尔遭遇,未知来历,须先以左手作掌,上与眉齐,如系同派,须以右掌照式答之,则彼此相知,当互为援助,以示同道之谊;七、饮酒食肉,为佛门之大戒,宜敬谨遵守,不可违犯,盖以酒能夺志,肉可昏神也;八、女色男风,犯之必遭天谴,亦为佛门之所难容,几吾弟子宜垂为炯戒,勿忽;九、凡俗家子弟不可轻以技术相授,以免贻害于世,违佛氏之本旨,如深知其人,性情纯良而又无强悍暴狠之行,习者始可一传衣钵,但饮酒淫欲之戒,须使其人誓为谨守,勿得以一时之兴会而遽信其毕生,此吾宗之第一要义,幸勿轻忽视之也;十、戒恃强争胜之心及贪得自夸之习,世之以此自丧其身而兼流毒于人者,不知凡几,盖以技击术之于人,其关系至为紧要,或炫技于一时,或务得于富室,因之生意外之波澜,为禅门之败类,贻羞当世,取祸俄顷,是岂先师创立此术之意也乎?凡在后学,宜切记之。大乘佛教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倡导修持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为内容的菩萨行。在少林习武戒约中,处处体现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的慈悲情怀。少林习武戒约,可看作武僧们修的菩萨行。

点穴妙法贵三功,三层功夫步步生,唯有奇功第三层。

十步之外制人痛,若遇良师能解救,何如巧用轻和重。

制服于人不伤命,何需动手不留情。

——《拳谱》

少林寺法堂

《少林寺传授门徒规条》记载佛家练武时,要发“与一切众生乐,拔一切众生苦”的悲愿:一、愿学此本领,保国安民!二、愿学此本领,抑强扶弱!三、愿学此本领,救世济人!四、愿学此本领,锄恶除奸!五、愿学此本领,保助孤寡!六、愿学此本领,仗义疏财!七、愿学此本领,见义勇为!八、愿学此本领,兴旺门第!九、愿学此本领,舍身救难!十、愿学此本领,传授贤徒!处处体现佛家重视布施实践的慈悲精神。佛家习武者特别强调忍辱,忌讳争强斗狠。少林武术祖师、禅宗初祖达摩的“二入四行”说中,要求修行者对别人的报怨“受之不疑”,对现实遭遇,不计较得失,对未来不贪着,要以自然的态度听任一切。这种“忍”的教义,受到少林拳传习者的重视。妙兴大师说:“遇到一切外魔、挫折、嘲讽和侮辱,都能坦然处之,无动于心。”20世纪30年代的少林寺著名武术大师贞绪和尚在训徒时,常教育门徒说:“武德育良师,苦恒出高手;习武先挨打,笑颜应人欺;宁可受人打,绝不先打人;持技做歹事,辜负先师心。”

安葬少林寺历代高僧的塔林

达摩祖师碑雕(www.chuimin.cn)

从武术角度看,就是武德;从佛法的角度看,就是慈悲。点穴术是少林家传武技之宝,为擒拿术之冠。它利用点穴,使人气血失调,丧失行动自由,达到制服他人。历代武僧都认为:“练点穴之法,必高武德,立苦恒志,数十年如一日,方能独得真功。”因此,历代武僧大德告诫习练点穴术的弟子要深知生死之道:人之所以能生存,其理在于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如此,人则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体格健壮。如果气血失调,则死机潜伏,垂危欲绝。点穴之术既可使人气血失调,也可使人气血畅通,骨壮筋柔,益寿延年。武林点穴高手,出手,可制敌亡命,而对于生命垂危之人,略施手法,即可使其复苏。武德高僧一致认为,对于只能杀人,而不能让人起死回生者,称作“死手”,点穴之功,无论多么高,都已无可取,因而强调习练点穴之术,先学治生人之道。《拳谱》说:“对于不守寺规与门外无德之门徒,概不传点穴之技,对一般徒众,虽可授点穴手法,但切不可传致命要穴与制人之技。”

就敌我交手实战而言,武僧大德也是以慈悲为念,重的是防御,也不是进攻。妙兴大师说:“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盖德化则心感,力挟则意违,守乃生机,攻乃死机。彼攻我守,则我之心闲,我之气敛,我之精神勇力,皆安适宁静,于是乎生气蓬勃,任人之攻,无所患也。攻我者怒气上涌,六神暴跳,而不守于舍,于是乎神轻气散,而其力自不能聚,纵一时鼓噪,以镇宁临之,不须与攻杀,片时即自败矣。”这其中内含深刻的佛法道理,意思是说,技击之理在于德,而不在于力,不能只重视进攻,因为德可以感动人,而强施以武力,违背人的意愿。别人进攻,我来防守,我就处于心安气敛、保持旺盛精力的主动地位,任你来攻,不会有什么忧患。但攻我之人,怒气冲天,暴跳如雷,则精神分散,势必不能集中精力。因此,别看进攻者一时气势汹汹,要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会气衰而败。练功习武之人,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才可能有所成就。

少林武功拳禅合一,高超绝伦,给世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成为历代武侠小说中的素材。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四十三回中,天下各路武林高手蝇聚少林寺。其中,有因私怨尾随至此的,也有贪求天下武林盟主的虚名来此搏杀的。这批武人经过一番厮杀,又奔向一个共同的地点——少林寺藏经阁。他们绝不是为了阅览经藏,而是觊觎阁中珍藏的少林武术秘籍。然而,有两人捷足先登,其中一位是丐帮帮主萧峰之父萧远山,另一位则是大燕王室后裔慕容博,两人有杀妻夺子之恨。正当这批人对搏之时,一个身穿青袍的枯瘦的扫地老僧出现了,神奇地说出了两人的经历。三十多年前,萧远山以居士身份潜入藏经阁,偷学起少林派七十二绝技之一“无相劫指谱”,用老僧的话说,从此进入了魔道。不久,萧远山第二次入阁,又偷看了“般若掌法”。当时,老僧看到萧远山居士入魔,愈陷愈深,心中不忍,在他惯常取书之处,放了一部《法华经》、一部《杂阿含经》,只盼他能拿去,研读参悟。不料,萧远山沉迷于武功,对正宗佛法却置之不理,将这两部经书撇在一旁,又找到一册《伏魔杖法》,于是沉迷苦海,不知回头。随后而来的慕容博用心则更加贪婪,他将少林寺的七十二绝技一一囊括而去,录了副本,才重返藏经阁,归还了原书。

少林寺毗卢殿壁画

扫地老僧的一席话,让两位武林高手目瞪口呆。扫地老僧又指出:萧远山体内毒气已发作,其小腹上梁门、太乙两穴,隐隐疼痛,关元穴上麻木不仁,十年前只小指头大一块的斑痛,已变得有茶杯口大了。慕容博的阳白、廉泉、风府三处穴道上,每日清晨、正午、子夜三时发作,如万针攒刺,痛不可当,不论服食何种灵丹妙药,都是没半点效验。尤其是只要一运内功,那针刺之痛更是深入骨髓。一日之中,连死三次,已无任何人生乐趣。扫地老僧见两位对手噤若寒蝉,就告诉了他们二人其中的道理。

老僧说:“少林武功传自达摩老祖。佛门子弟学武,乃在强身健体,护法伏魔。修习任何武功,一定要心存慈悲之念,倘若不以佛学为基,则练武之时,必定伤及自身。功夫练得越深,自身受伤越重。如果所练的只不过是拳打脚踢、兵刃暗器之类的外门功夫,倒也罢了,对自身为害甚微,只要身体强壮,就能够抵御得住,但如练的是少林寺上乘武功——七十二绝技,就严重了,七十二绝技凌厉狠辣,每一项功夫都能伤人要害、取人性命。因而练每一项绝技,均须有相应的慈悲佛法来化解。倘若每日不以慈悲佛法调和化解,则戾气深入五脏六腑,愈隐愈深,比任何外毒都要厉害百倍。对于这一武禅禅理,即使少林寺僧人,也并非人人皆知,往往练到四五项绝技之后,在禅理的领悟上,自然而然地会产生障碍。在少林派武术禅法中称作‘武学障’,与其他宗派的‘知见障’道理相同。”

少林寺藏经阁

最后,少林老僧语重心长地说:“佛法在求度世,武功在于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制约。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深,才能超越自我,练得上乘武功绝技,但是修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去多学各种厉害的杀人法门了。”

这一故事虽非确有此事,但也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佛家习武健身慈悲为大的佛家精神,习武是不是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与慈悲心的长养有极大关系,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近代少林寺武术高僧妙兴曾经说:“练七十二艺功夫者,以强健体魄为要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尤宜深体佛门悲悯之怀,纵于功夫精娴,只可备以自卫,切戒逞意气之私,有好勇斗狠之举。老衲为此言也,亦深恐弟子有好勇之举,终反以功夫杀其身,故尔谆谆相戒也。今之练功习技者,均宜深体斯言,勉自韬晦,以免引火自焚之祸,而得练功习技之真旨,强身延年,同证善果也。”

习武只有同修慈心,才能真正起到强身健体养生的功效,这决不是耸人听闻,历史与现实的例证比比皆是,毋庸置疑。

僧人打拳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