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禅健身——少林拳的起源“二室巑岏一径通,少林寺在翠微中。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名。”该诗虽短,却说出了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渊源流长的历史。这些传说透视出少林武术的历史印迹,以至后世的《少林拳谱》中,还有跋陀传授方便铲和一路大刀的记述。通常少林武术家把达摩称作祖师,清末流传的《少林武宗》、《少林拳术秘诀》及《拳术讲义》都主张这种说法。佛家武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包含助修强身健体养生内涵。......
2024-06-15
◆禅拳合一
在近千年的历史中,少林武僧过着白天坐禅,晚上习武的修行生活。在拳与禅的关系中,少林武僧主张拳禅合一。从禅的角度看,处处充满禅机,习武也是在参禅;从武的角度看,要想练成上乘功夫,达到武术的最高境界,必须有悟性,达到禅境。少林寺上乘内功心意拳、心意把、柔拳等,就体现了禅的境界。佛家武术高僧认为,如果没有禅定的修行定力,是练不好少林武术上乘内功的。少林武术是学佛修禅法门之一,是禅的武术或武术的禅——武禅。
心意把,又名锄镢头,是少林僧人寓武于劳作之中而悟出的一门上乘功法。具体形成时间已不可考,宋朝时就已著称于世,其招式看似简单,如若练至融会贯通之境,则可化身千万,功法变化无穷。心意把讲究心意、重实用,它练气练柔劲,能行气入膜,充实肌体,祛病强身,是少林门中内功拳、禅拳。其拳诀在空,即身空、心空、目空。心空则气闲神定,无所思、无所畏;身空则腾挪辗转自如;目空则无敌无我,自然能御敌于无形。心意把作为佛家武禅,反映了佛家忘我、无念、了生死的至高境界。
对少林拳发展作出极大贡献的武禅高僧觉远禅师,就经历了禅武双修并长的历程。据传,觉远在少林寺习武多年,仍旧没能练好少林内功心意把,他非常苦恼,决定游方参学,访问名师。他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甘肃寻找到一位武术大师。这位武术大师不仅武功高超,而且通晓佛法禅理。最初,他并不向觉远传授一招一式拳术,每天只是带他上山砍柴,过着极平常的日子。几个月过去了,觉远沉不住气了。一次,上山砍柴,觉远便问起学习武功的事。师父知道觉远的心意,指了指眼前的一块大石头,伸出两个手指,屏住呼吸,轻轻一点,眼前的石头就成了碎块。好厉害的功,觉远惊得目瞪口呆。师父见时机已到,便对觉远开示说:“你从少林寺来,应知修行佛法。”觉远回答说:“当然知道,全部修行就在于看破,放下,解脱生死。”师父说:“拳术之功,也就是解脱生死之功,练武只有进入禅境,也就是进入了没有生死恐怖之境,才能心神清净,出手锐利如刃,威猛如有神助,所向无敌。”一席话点醒了觉远,他返回少林寺,参禅习武日夜不懈,结果禅武相长,终成一代禅学高僧、武林高手。这虽是一则传说,但显现出少林武术与修禅密切的关系。武僧在练武时,把练武作为修禅定的法门,随着武术境界的高深,禅修也进入佳境。尊我斋主人在《少林拳术秘诀》中说:“以入定为功,而后性静心空,脱离一切挂碍,无挂碍则无恐怖矣,无恐怖则神清,神清则气足,气足则应变无方,随机生巧,如是而后明于法而不拘于法,沉其心而无动其气,斯道至此,始可告大成矣。”又说:“能于技击时,稳坐蒲团,一尘不动,静以待之,乘虚而入,如操左券,此于生死关头,早已勘破,故临敌制胜,毫无畏怯,足迹见禅机之为功也。”这段拳论,可谓深得武禅精髓。
少林寺白衣殿僧人习武璧画(局部)(www.chuimin.cn)
少林武术高僧海灯法师
为了追求武术出神入化的境界,少林武术历代武僧将禅宗“入定”的修炼方法引入少林武术。《少林拳术秘诀》一书中记载:清末武术名家李镜源曾求教于陕西三原寺一位武术高僧,这位高僧告诉他三条心要:一、欲学技击,先学不动心,令天君泰然,百体从令,才能达到超神入化之境。二、欲学技击,先学调息,调息中的数息之法,是佛家修禅定的六妙门入手方法,其具体方法是:采取立式,两足前后跟踏地,挺胸开胸,两手叉腰,听气息出入,默记其数,通过修数息,到不动心之境,武功才可练得上乘绝技。否则,不过野道旁门,最终难入于名家巨子之林。三、欲学技击,必须勘破生死,证悟清净本心,这是禅宗的无上法门,也是佛门弟子毕生修持的期望所在。习武者必须在参透生死上有所得,武功才可臻于技击绝顶。该书记载,李镜源得寺僧指点后,依法练功多年,日夜不辍,参研佛理,证悟生死之机,后来成了冠绝古今的武术大师。
近代少林寺高僧妙兴得少林武功嫡传,精通镇山棍、罗汉拳、点穴、擒拿、卸骨、按摩导引、气功、七十二艺练功法等少林寺武功绝技。他结合自己习练武功的切身体会提出:练武首先必须养气,气充沛了,精神才能旺盛,进而力量充足,身体舒展,筋骨强健和心明性巧。养气须通过禅定,明晓生死,洞察虚幻,悟彻真假,澄洁心志,远离思虑,断绝情欲,摒除嗜好,戒除暴怒。在一切外魔、挫折、嘲讽和污辱等面前,都能坦然处之,无动于心。久而久之,六欲就无从而入,三毒也无由而生,神清心净,武功就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妙兴大师点出了少林武术深刻的禅髓,展现了佛家禅拳合一的武禅境界。
佛家武禅,以武修禅,调理身心,摒除三毒,从而禅武并长,真正起到健身养心之功效。
有关佛家养生的文章
◆助禅健身——少林拳的起源“二室巑岏一径通,少林寺在翠微中。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名。”该诗虽短,却说出了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渊源流长的历史。这些传说透视出少林武术的历史印迹,以至后世的《少林拳谱》中,还有跋陀传授方便铲和一路大刀的记述。通常少林武术家把达摩称作祖师,清末流传的《少林武宗》、《少林拳术秘诀》及《拳术讲义》都主张这种说法。佛家武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包含助修强身健体养生内涵。......
2024-06-15
◆助禅益生——佛家饮茶赵州和尚是我国唐代高僧,法名从谂,他住世120岁,可谓长寿的高僧。由于饮茶具有清心提神的作用,禅僧长时间坐禅,势必疲倦,于是通过饮茶解除瞌睡。“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禅宗认为心神清净,便能通佛之心,而饮茶能“清我神”,与坐禅意旨相通。在禅宗的推动下,饮茶之风盛行天下。茶禅表演李时珍其三,饮茶不要过量,否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2024-06-15
◆动静结合有规律的修行生活对于看轻俗事的人而言,寺院生活清净而悠闲,晨钟暮鼓,青灯黄卷,富有诗情画意,犹如置身于名山仙境之中。然而,立志修行、道心坚定的佛家子弟,却能从中享受到安乐,形成了起居有时、动静结合有规律的寺院修行生活,无养而养,并修得了身心的康宁。......
2024-06-15
◆护教护法强身——少林武术的形成走进少林寺千佛殿,俯视千佛殿里铺的青砖,最为醒目的就是砖面上有深深的脚印,这是历代少林武僧练功所留。从此,少林僧人习武才形成规模。明末,杭州人陈元又在日本扩大了少林武术的影响。少林武术从最初的健身体操发展到今天,经过历代大德高僧汲取民间武术精华增益创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武术体系,并使其名扬天下。......
2024-06-15
◆善禅却病,恶禅害身佛家坐禅,有善禅、恶禅之分。善禅,五事调和,坐禅得法,可以增长智慧,调和身心,促进身心健康。佛家尽管认为魔事的产生与鬼神有关,但仍旧强调坐禅者心理失调是走火入魔的主要因素。坐禅能否用于直接治病,尚无确切的依据。离欲上人打坐坐禅尽管有强健身体、却病延年的作用,但佛家各宗各派的坐禅修持都是出于显发智慧,彻见法性,即所谓明心见性,本质上是为了解脱生死。......
2024-06-15
◆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医病“三禅”佛陀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更是懂得人间医病之道的大医王。一个觉悟的病人,其自身就是“良医”。弟子阿难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佛陀,建议救治他的疾病。佛陀十分赞赏阿难的慈悲心怀,并亲往救治身患重病的比丘。人生无常,生老病死,谁都不可避免,一旦不幸,生了病苦,关键是明白疗病的正道,懂得医病的三禅,能够寻良医,做好病人,得好看护。在这三禅中,做“好病人”,又是医病、疗心、养生的第一妙法。......
2024-06-15
◆游有方,行有止——安居禁足鹿野苑里佛塔上的雕刻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内,寺院僧众必须定居寺内,潜心静修,不得随意外出,称为安居。法显严格执行佛教戒律,停止行进,开始了西行中的第一个安居。安居期间,除为佛家三宝事、父母事、病缘等,一律禁止外出。否则,不仅妨害修行,而且危及生命健康。柏林禅寺举行结夏安居仪式柏林禅寺举行禅七专修法会安居又称禁足。......
2024-06-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