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少林拳起源与佛家养生

少林拳起源与佛家养生

【摘要】:◆助禅健身——少林拳的起源“二室巑岏一径通,少林寺在翠微中。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名。”该诗虽短,却说出了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渊源流长的历史。这些传说透视出少林武术的历史印迹,以至后世的《少林拳谱》中,还有跋陀传授方便铲和一路大刀的记述。通常少林武术家把达摩称作祖师,清末流传的《少林武宗》、《少林拳术秘诀》及《拳术讲义》都主张这种说法。佛家武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包含助修强身健体养生内涵。

◆助禅健身——少林拳的起源

“二室巑岏一径通,少林寺在翠微中。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名。”这是明代登封知县傅梅在游览少林寺后,写下的一首诗《过少林寺诗》。该诗虽短,却说出了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渊源流长的历史

跋陀殿内跋陀像

少林寺建寺始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创建者乃印度僧人跋陀。据《洛阳贾兰寺》记载:跋陀最初在本国与五位道友结社共修,五位道友先后修行成功,得到正果,唯有跋陀没能成就道业,但他没有灰心,继续坚持修行。有一个道友告诉他说:如果你能到东方震旦(中国),就能够修得正果。跋陀遂一路跋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后辗转来到北方,受到北魏孝文帝的礼遇,并随孝文帝迁居洛阳。据传在洛阳,跋陀修行成功。跋陀本是僧人,喜爱山林幽居静修,常到洛阳附近的嵩山坐禅。于是,孝文帝便敕令跋陀在嵩山建立佛寺。因寺院建在少室北麓五乳峰下茂密的丛林深处,故名少林寺。

山屐田衣六七贤,搴芳蹋翠弄潺湲。

九龙潭月落杯酒,三品松风飘管弦。

强健且宜游胜地,清凉不觉过炎天。

始知驾鹤乘云外,别有逍遥地上仙。

——白居易《从龙潭寺至少林寺题赠同游者》(www.chuimin.cn)

当时,跋陀传授小乘佛法,主持少林寺后,四方学者闻风而至,徒众数百。其中,就有一些民间习武者充当了少林寺杂役。据道宣《续高僧传》和洪亮吉《登封县志》记载,跋陀弟子慧光十二岁时,在洛阳城天街的井栏上反踢毯子,一口气能连续反踢五百次,跋陀很惊奇,就把他剃度为小和尚,作为自己的弟子。跋陀又一弟子僧稠当小和尚时,体质羸弱,常受一些会武术的小和尚的戏弄。后来,便发奋练武,居然练得体健身灵。有一次,僧稠在山路上,看到两只老虎争斗,他竟用禅杖分开了相斗的二虎。这些传说透视出少林武术的历史印迹,以至后世的《少林拳谱》中,还有跋陀传授方便铲和一路大刀的记述。然而,大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在少林寺初创的较长时期内,少林僧人大都习武,恐怕还不是事实。

嵩山少林寺

达摩面壁图(宋旭)(1525—约1606)

南朝梁武帝时,又有一位天竺僧人达摩来到中国,受到梁武帝召见。梁武帝斋僧布施、广建佛寺,自认为功德无边,可达摩却说他没有功德。梁武帝心中不悦,达摩见话不投机,随即北上。相传他来到江边,扯下一秆芦苇,渡过长江,这就是达摩“一苇渡江”的传说。达摩只身来到少林寺传授佛法,主张以清净无杂的信念去契合佛理,开创了佛教禅宗法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达摩到少林寺后,在五乳峰上的洞中,面壁九年,专心修行。由于静坐时间太长,造成疲劳困乏,影响身体健康,四周又常有野兽出没,要预防野兽伤害。因此,达摩便根据一些动物的腾跃动作,创造了称为“罗汉十八手”的武术套路,既可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又可用来预防野兽伤害。后经僧人不断练习,动作日益熟练,得心应手,也就形成了最初的少林武术中的初级拳术套路。在此基础上,又经过历代武僧的充实和改进,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少林武术。

通常少林武术家把达摩称作祖师,清末流传的《少林武宗》、《少林拳术秘诀》及《拳术讲义》都主张这种说法。其中,《少林拳术秘诀》说“五拳之法,人多认传自梁时之达摩师”,达摩由洛阳来到嵩山,“居于此寺(指少林寺),见徒日众,类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惫”,于是,训示众徒,“立一强身术”。每日晨光初露,“同起而习之”,“乃授前后左右共十八手而已”,就是后世所称的少林武术的前身“罗汉十八手”。

不管历史事实究竟如何,少林武术的产生与早期僧人在与世隔绝、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坐禅修行有关,其目的是为了解除长期坐禅的疲劳,活动筋骨,调节血液循环,增进健康,驱散伤身野兽。佛家武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包含助修强身健体养生内涵。

少林寺武僧表演罗汉十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