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助禅健身——少林拳的起源
“二室巑岏一径通,少林寺在翠微中。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名。”这是明代登封知县傅梅在游览少林寺后,写下的一首诗《过少林寺诗》。该诗虽短,却说出了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渊源流长的历史。
跋陀殿内跋陀像
少林寺建寺始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创建者乃印度僧人跋陀。据《洛阳贾兰寺》记载:跋陀最初在本国与五位道友结社共修,五位道友先后修行成功,得到正果,唯有跋陀没能成就道业,但他没有灰心,继续坚持修行。有一个道友告诉他说:如果你能到东方震旦(中国),就能够修得正果。跋陀遂一路跋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后辗转来到北方,受到北魏孝文帝的礼遇,并随孝文帝迁居洛阳。据传在洛阳,跋陀修行成功。跋陀本是僧人,喜爱山林幽居静修,常到洛阳附近的嵩山坐禅。于是,孝文帝便敕令跋陀在嵩山建立佛寺。因寺院建在少室北麓五乳峰下茂密的丛林深处,故名少林寺。
山屐田衣六七贤,搴芳蹋翠弄潺湲。
九龙潭月落杯酒,三品松风飘管弦。
强健且宜游胜地,清凉不觉过炎天。
始知驾鹤乘云外,别有逍遥地上仙。
——白居易《从龙潭寺至少林寺题赠同游者》(www.chuimin.cn)
当时,跋陀传授小乘佛法,主持少林寺后,四方学者闻风而至,徒众数百。其中,就有一些民间习武者充当了少林寺杂役。据道宣《续高僧传》和洪亮吉《登封县志》记载,跋陀弟子慧光十二岁时,在洛阳城天街的井栏上反踢毯子,一口气能连续反踢五百次,跋陀很惊奇,就把他剃度为小和尚,作为自己的弟子。跋陀又一弟子僧稠当小和尚时,体质羸弱,常受一些会武术的小和尚的戏弄。后来,便发奋练武,居然练得体健身灵。有一次,僧稠在山路上,看到两只老虎争斗,他竟用禅杖分开了相斗的二虎。这些传说透视出少林武术的历史印迹,以至后世的《少林拳谱》中,还有跋陀传授方便铲和一路大刀的记述。然而,大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在少林寺初创的较长时期内,少林僧人大都习武,恐怕还不是事实。
嵩山少林寺
达摩面壁图(宋旭)(1525—约1606)
到南朝梁武帝时,又有一位天竺僧人达摩来到中国,受到梁武帝召见。梁武帝斋僧布施、广建佛寺,自认为功德无边,可达摩却说他没有功德。梁武帝心中不悦,达摩见话不投机,随即北上。相传他来到江边,扯下一秆芦苇,渡过长江,这就是达摩“一苇渡江”的传说。达摩只身来到少林寺传授佛法,主张以清净无杂的信念去契合佛理,开创了佛教禅宗法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达摩到少林寺后,在五乳峰上的洞中,面壁九年,专心修行。由于静坐时间太长,造成疲劳困乏,影响身体健康,四周又常有野兽出没,要预防野兽伤害。因此,达摩便根据一些动物的腾跃动作,创造了称为“罗汉十八手”的武术套路,既可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又可用来预防野兽伤害。后经僧人不断练习,动作日益熟练,得心应手,也就形成了最初的少林武术中的初级拳术套路。在此基础上,又经过历代武僧的充实和改进,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少林武术。
通常少林武术家把达摩称作祖师,清末流传的《少林武宗》、《少林拳术秘诀》及《拳术讲义》都主张这种说法。其中,《少林拳术秘诀》说“五拳之法,人多认传自梁时之达摩师”,达摩由洛阳来到嵩山,“居于此寺(指少林寺),见徒日众,类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惫”,于是,训示众徒,“立一强身术”。每日晨光初露,“同起而习之”,“乃授前后左右共十八手而已”,就是后世所称的少林武术的前身“罗汉十八手”。
不管历史事实究竟如何,少林武术的产生与早期僧人在与世隔绝、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坐禅修行有关,其目的是为了解除长期坐禅的疲劳,活动筋骨,调节血液循环,增进健康,驱散伤身野兽。佛家武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包含助修强身健体养生内涵。
少林寺武僧表演罗汉十八手
有关佛家养生的文章
◆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助禅益生——佛家饮茶赵州和尚是我国唐代高僧,法名从谂,他住世120岁,可谓长寿的高僧。由于饮茶具有清心提神的作用,禅僧长时间坐禅,势必疲倦,于是通过饮茶解除瞌睡。“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禅宗认为心神清净,便能通佛之心,而饮茶能“清我神”,与坐禅意旨相通。在禅宗的推动下,饮茶之风盛行天下。茶禅表演李时珍其三,饮茶不要过量,否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2024-06-15
◆游有方,行有止——安居禁足鹿野苑里佛塔上的雕刻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内,寺院僧众必须定居寺内,潜心静修,不得随意外出,称为安居。法显严格执行佛教戒律,停止行进,开始了西行中的第一个安居。安居期间,除为佛家三宝事、父母事、病缘等,一律禁止外出。否则,不仅妨害修行,而且危及生命健康。柏林禅寺举行结夏安居仪式柏林禅寺举行禅七专修法会安居又称禁足。......
2024-06-15
◆佛家认定的身病及病因佛家认为,人是地、火、水、风四大元素和合的产物,四大聚则人生,四大散则人死,四大不调则百病生。由四大不调引发的身体、肌肉、骨骼、神经、五脏六腑等生理上的不适称为身病。佛家把引发四大不调、身体生病的因素分为内缘和外缘。因而佛家把贪图口腹之欲、饮食不节、作为致病的主要原因。佛家治疗疾病,以减食作为妙方,得病以后,先行减食,一旦不效,再对症下药,进行治疗。......
2024-06-15
◆佛家健康的形仪佛教产生后,对治疗疾病维护身体健康,有一个觉悟的过程,佛陀就经历了放弃苦行,长养慧身法命,重视保健,预防治疗疾病的经历。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尽管佛家认为只要努力修行,注意治疗、预防疾病,就能够达到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但在历史上,佛教寺院对于新出家或要求受比丘戒者,有五官端正、身心健康的要求。......
2024-06-15
◆佛家素食的由来提到佛家的饮食特点,人们通常会想到素食,并把吃素当作佛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当时,就食物而言,佛家饮食和普通百姓的并没有特别之处。尽管如此,佛家并不是什么肉都可食用的。这样,以佛教信徒为主体,掀起了一场素食运动。从此,佛家改变吃三净肉的习惯,也对后来人们的饮食风尚产生了很大影响。梁武帝可谓中国历史上佛家素食长寿的一个例证。......
2024-06-15
人们通常说的四禅八定,属于修世间禅的层次和境界。四禅八定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及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八种依次升进的坐禅入定层次和境界。在佛家看来,即使坐禅修到四禅八定的最高层次非想非非想处定,定中仍会有细微的受想行识四蕴,不能脱离三界生死范畴,修持者定力消退后,与普通人无二,因而又有一种修持,来灭除受想行识四蕴,叫作“灭受想定”。......
2024-06-15
◆向佛家学吃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尽管不能像僧人那样终身食素戒肉,但是应该做到节制食肉,最起码也要做到荤素搭配。梁武帝发起素食运动后,使素食之风在民间广为盛行,不仅佛家信徒如此,普通民众有时为求佛菩萨保佑、祈福,也会吃上几天素。再者,佛家素食大多以豆制品和蔬菜为主,他们不仅制成多种美馔佳肴,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提高了人们的饮食品位,同时对人体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2024-06-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