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营造人间净土,佛家养生

营造人间净土,佛家养生

【摘要】:◆营造人间净土我国各地,大凡有佛寺之处,无不翠枝如黛,碧草如茵,环境清幽,景色宜人。许多原本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经过不畏艰辛、励志修道的僧人们披荆斩棘,努力开拓,修起了寺庙庵院,并凿井引水、开路造桥、建亭筑台、砌塔立幢,还在寺院内外植树造林、栽花种草,营造出一个个幽雅清净的生态环境,使一处处道场成为庄严刹土,人间净域。佛家营造人间净土切合当今生态养生的理念,是一种关乎人类整体养生的大养。

◆营造人间净土

我国各地,大凡有佛寺之处,无不翠枝如黛,碧草如茵,环境清幽,景色宜人。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成为人们艳羡的一处处环境宁静的好居处。这既与佛家善于选择自然之美作为修行之地有关,也与佛门僧侣善于养护环境、植树造林相连。僧人们一般都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美化,非常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协调。许多原本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经过不畏艰辛、励志修道的僧人们披荆斩棘,努力开拓,修起了寺庙庵院,并凿井引水、开路造桥、建亭筑台、砌塔立幢,还在寺院内外植树造林、栽花种草,营造出一个个幽雅清净的生态环境,使一处处道场成为庄严刹土,人间净域。

绿树掩映下僧舍

千佛禅院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乃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不仅富有人文景观,而且以秀丽的自然景观名闻天下,成为理想的避暑之地。登临峨眉山,处处古刹拥绿,极目远眺,座座峰峦,郁郁葱葱,条条溪涧,晶莹碧透,临万壑沐清风,听万籁法音,不禁会心旷神怡。孰不知,峨眉山纵横二百里之内的林木,大多不是自然形成的原始森林,而是千余年来居住此处的历代僧侣励志苦修,维护佛寺环境的结晶。

“翠云深处隐古寺,山径穷时遇老僧。”这是描绘遐迩闻名的白龙洞禅院的诗句。这座禅院是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临济宗别传禅师创建。别传禅师为湖北人,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在佛学界德高望重。据《峨眉伽蓝记》记载,别传禅师在当时的白龙洞旁建造佛寺时,在寺院四周广植樟、楠、柏、杉等树木。每种一树,就念诵《妙法莲华经》一字;同时虔诚地作礼拜。《妙法莲华经》共有六万九千七百七十七字,别传禅师种了六万九千七百七十七株树。从大峨楼下的象牙坡,到清音阁上的向阳坡,方圆六里之内,翠云蔽日,浓荫匝地,覆盖着全山最茂盛的人工阔叶林,这全都得益于别传禅师。为表彰别传禅师建寺造林之功,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赐号“宏济禅师”。后人为了纪念禅师的植树造林功德,把这片树林称为“古功德林”。如今,这片功德林虽经数百余年的世事变迁,仍苍翠浓郁地掩映着红墙碧瓦的古刹,使白龙洞禅院一带成为峨眉山避暑佳境。

峨眉山第一大寺伏虎寺(www.chuimin.cn)

“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这是形容峨眉十景之一的“洪椿晓雨”。无独有偶,这处峨眉胜景也是佛家高僧大德植树造林的结果。据记载,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楚山和尚建造千佛庵时,曾对佛发宏愿,在洪椿坪一带培植旃檀林。他以《华严经》字数为准,诵一字植一树。楚山和尚后,蜀中高僧德心和尚做了千佛庵的第三任住持,他继承楚山和尚培植旃檀林的宏愿,继续植树造林。四百余年的岁月过去了,当年两位高僧亲手栽种的树苗,如今已使洪椿坪四周群峰环翠,葱郁幽静,空气清新。每当盛夏清晨,林中达到饱和的湿气,经过凉夜的冷却,形成奇妙的“洪椿晓雨”,使人感到清爽无比,遂为“峨眉十景”之一。

峨眉山历代僧人都把植树造林、养护环境视作修行的便宜法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禅门高僧贯之,为了建一座供居士、沙门研究佛学的丛林,带领门人,费时二十年,在南宋龙神堂的旧址上,建起了虎溪禅林,即如今的伏虎寺,使这座佛寺成为峨眉山第一大寺。据说,这位大德有个叫寂完的弟子,性情浮躁,难以潜心修道。贯之禅师为了磨砺其志,收束其心,就让寂完在伏虎寺周数里之内广植楠、樟、松、杉。寂完遵照师父的教导,以十余年之功,植树十余万株,正应了“心净则佛土净”之说。此后,禅寺周围的四山林木联成一片,楠松森森,樟杉郁郁,山泉淙淙,深幽清静,自然环境大为改观。这片佛家的功德林,就是如今闻名峨眉全山的“布金林”。

到了清朝末年,峨眉山又出了一位种树的高僧妙彩和尚。妙彩和尚在道光年间中过武举,膂力过人,可单手举起三百斤重的铁香炉,中年在峨眉山出家为僧。他痛感高寒山区水土流失,乃大力提倡种植针叶林,且身体力行。妙彩和尚植树时,依《华严经》一字一树,在他出家后几十年的岁月里,亲手栽种的面积竟达方圆二十多华里。如今,漫步在空气清新的冷杉林里,会有身轻心净之感,心中油然升起对这位大德的敬意。为纪念妙彩和尚的功德,人们把大乘寺至万佛顶一带妙彩和尚手植的冷杉林称为“华严林”。1913年,妙彩和尚圆寂前,谆谆告诫门徒:如果因修建寺院需要伐树时,伐一棵必须补种十棵,并遗言将他的骨灰撒入冷杉林中。由此可见,佛家对植树造林的重视。

佛家植树造林,致力养护生态环境,主要是基于佛教的教义和禁忌,以及佛教徒修行参禅所需的环境条件。首先,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佛教戒律中以“不杀生”为根本大戒,因而僧侣对林木花草、飞禽走兽都持爱护的态度。寺院周围的自然环境,近水楼台先得月,更是受到优先保护。其次,佛教僧侣出于灵魂寄托的目的,对生物有种特殊的感情,特别加以保护。再次,佛教徒修行参禅需要清静的环境,因此,寺院特别重视园林绿化,以求得清新安详之所,利于修行,客观上适宜静憩养性。佛家营造人间净土切合当今生态养生的理念,是一种关乎人类整体养生的大养。

观音净苑妙金山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