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营造人间净土
我国各地,大凡有佛寺之处,无不翠枝如黛,碧草如茵,环境清幽,景色宜人。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成为人们艳羡的一处处环境宁静的好居处。这既与佛家善于选择自然之美作为修行之地有关,也与佛门僧侣善于养护环境、植树造林相连。僧人们一般都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美化,非常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协调。许多原本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经过不畏艰辛、励志修道的僧人们披荆斩棘,努力开拓,修起了寺庙庵院,并凿井引水、开路造桥、建亭筑台、砌塔立幢,还在寺院内外植树造林、栽花种草,营造出一个个幽雅清净的生态环境,使一处处道场成为庄严刹土,人间净域。
绿树掩映下僧舍
千佛禅院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乃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不仅富有人文景观,而且以秀丽的自然景观名闻天下,成为理想的避暑之地。登临峨眉山,处处古刹拥绿,极目远眺,座座峰峦,郁郁葱葱,条条溪涧,晶莹碧透,临万壑沐清风,听万籁法音,不禁会心旷神怡。孰不知,峨眉山纵横二百里之内的林木,大多不是自然形成的原始森林,而是千余年来居住此处的历代僧侣励志苦修,维护佛寺环境的结晶。
“翠云深处隐古寺,山径穷时遇老僧。”这是描绘遐迩闻名的白龙洞禅院的诗句。这座禅院是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临济宗别传禅师创建。别传禅师为湖北人,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在佛学界德高望重。据《峨眉伽蓝记》记载,别传禅师在当时的白龙洞旁建造佛寺时,在寺院四周广植樟、楠、柏、杉等树木。每种一树,就念诵《妙法莲华经》一字;同时虔诚地作礼拜。《妙法莲华经》共有六万九千七百七十七字,别传禅师种了六万九千七百七十七株树。从大峨楼下的象牙坡,到清音阁上的向阳坡,方圆六里之内,翠云蔽日,浓荫匝地,覆盖着全山最茂盛的人工阔叶林,这全都得益于别传禅师。为表彰别传禅师建寺造林之功,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赐号“宏济禅师”。后人为了纪念禅师的植树造林功德,把这片树林称为“古功德林”。如今,这片功德林虽经数百余年的世事变迁,仍苍翠浓郁地掩映着红墙碧瓦的古刹,使白龙洞禅院一带成为峨眉山避暑佳境。
峨眉山第一大寺伏虎寺(www.chuimin.cn)
“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这是形容峨眉十景之一的“洪椿晓雨”。无独有偶,这处峨眉胜景也是佛家高僧大德植树造林的结果。据记载,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楚山和尚建造千佛庵时,曾对佛发宏愿,在洪椿坪一带培植旃檀林。他以《华严经》字数为准,诵一字植一树。楚山和尚后,蜀中高僧德心和尚做了千佛庵的第三任住持,他继承楚山和尚培植旃檀林的宏愿,继续植树造林。四百余年的岁月过去了,当年两位高僧亲手栽种的树苗,如今已使洪椿坪四周群峰环翠,葱郁幽静,空气清新。每当盛夏清晨,林中达到饱和的湿气,经过凉夜的冷却,形成奇妙的“洪椿晓雨”,使人感到清爽无比,遂为“峨眉十景”之一。
峨眉山历代僧人都把植树造林、养护环境视作修行的便宜法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禅门高僧贯之,为了建一座供居士、沙门研究佛学的丛林,带领门人,费时二十年,在南宋龙神堂的旧址上,建起了虎溪禅林,即如今的伏虎寺,使这座佛寺成为峨眉山第一大寺。据说,这位大德有个叫寂完的弟子,性情浮躁,难以潜心修道。贯之禅师为了磨砺其志,收束其心,就让寂完在伏虎寺周数里之内广植楠、樟、松、杉。寂完遵照师父的教导,以十余年之功,植树十余万株,正应了“心净则佛土净”之说。此后,禅寺周围的四山林木联成一片,楠松森森,樟杉郁郁,山泉淙淙,深幽清静,自然环境大为改观。这片佛家的功德林,就是如今闻名峨眉全山的“布金林”。
到了清朝末年,峨眉山又出了一位种树的高僧妙彩和尚。妙彩和尚在道光年间中过武举,膂力过人,可单手举起三百斤重的铁香炉,中年在峨眉山出家为僧。他痛感高寒山区水土流失,乃大力提倡种植针叶林,且身体力行。妙彩和尚植树时,依《华严经》一字一树,在他出家后几十年的岁月里,亲手栽种的面积竟达方圆二十多华里。如今,漫步在空气清新的冷杉林里,会有身轻心净之感,心中油然升起对这位大德的敬意。为纪念妙彩和尚的功德,人们把大乘寺至万佛顶一带妙彩和尚手植的冷杉林称为“华严林”。1913年,妙彩和尚圆寂前,谆谆告诫门徒:如果因修建寺院需要伐树时,伐一棵必须补种十棵,并遗言将他的骨灰撒入冷杉林中。由此可见,佛家对植树造林的重视。
佛家植树造林,致力养护生态环境,主要是基于佛教的教义和禁忌,以及佛教徒修行参禅所需的环境条件。首先,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佛教戒律中以“不杀生”为根本大戒,因而僧侣对林木花草、飞禽走兽都持爱护的态度。寺院周围的自然环境,近水楼台先得月,更是受到优先保护。其次,佛教僧侣出于灵魂寄托的目的,对生物有种特殊的感情,特别加以保护。再次,佛教徒修行参禅需要清静的环境,因此,寺院特别重视园林绿化,以求得清新安详之所,利于修行,客观上适宜静憩养性。佛家营造人间净土切合当今生态养生的理念,是一种关乎人类整体养生的大养。
有关佛家养生的文章
◆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助禅益生——佛家饮茶赵州和尚是我国唐代高僧,法名从谂,他住世120岁,可谓长寿的高僧。由于饮茶具有清心提神的作用,禅僧长时间坐禅,势必疲倦,于是通过饮茶解除瞌睡。“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禅宗认为心神清净,便能通佛之心,而饮茶能“清我神”,与坐禅意旨相通。在禅宗的推动下,饮茶之风盛行天下。茶禅表演李时珍其三,饮茶不要过量,否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2024-06-15
◆游有方,行有止——安居禁足鹿野苑里佛塔上的雕刻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内,寺院僧众必须定居寺内,潜心静修,不得随意外出,称为安居。法显严格执行佛教戒律,停止行进,开始了西行中的第一个安居。安居期间,除为佛家三宝事、父母事、病缘等,一律禁止外出。否则,不仅妨害修行,而且危及生命健康。柏林禅寺举行结夏安居仪式柏林禅寺举行禅七专修法会安居又称禁足。......
2024-06-15
◆向佛家学吃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尽管不能像僧人那样终身食素戒肉,但是应该做到节制食肉,最起码也要做到荤素搭配。梁武帝发起素食运动后,使素食之风在民间广为盛行,不仅佛家信徒如此,普通民众有时为求佛菩萨保佑、祈福,也会吃上几天素。再者,佛家素食大多以豆制品和蔬菜为主,他们不仅制成多种美馔佳肴,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提高了人们的饮食品位,同时对人体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2024-06-15
不涩不滑——坐禅调息调整姿势坐定后,坐禅进入调息阶段。静坐初入定调息,即是调节呼吸的意思。风相、喘相、气相均为影响坐禅、妨碍入定的不调和相。息相是坐禅的调和相。——《六波罗蜜经》佛家认为,坐禅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静坐时的风喘气三相不调,在于身心不调,因而调息的过程中,必须调身调心。数息、随息不仅是调息的方法,也是佛家调心入止的“六妙门”组成部分,可以对治散乱。......
2024-06-15
◆人心的三大病——贪、嗔、痴佛陀住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有一天,舍利弗跟随佛陀经行。舍利弗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被誉为智慧第一,已经证得罗汉果位。众生的病,就是指存于人心的贪、嗔、痴三毒。行为学家把贪心视为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嗔恚是人心的大病,会给人带来无量的烦恼。嗔心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是一种伤害身心的“火气”,是一种渗透到内心深处的对立情绪,微不足道的事情,就会令人剑拔弩张。......
2024-06-14
◆佛家认定的身病及病因佛家认为,人是地、火、水、风四大元素和合的产物,四大聚则人生,四大散则人死,四大不调则百病生。由四大不调引发的身体、肌肉、骨骼、神经、五脏六腑等生理上的不适称为身病。佛家把引发四大不调、身体生病的因素分为内缘和外缘。因而佛家把贪图口腹之欲、饮食不节、作为致病的主要原因。佛家治疗疾病,以减食作为妙方,得病以后,先行减食,一旦不效,再对症下药,进行治疗。......
2024-06-15
◆佛家忌食提起佛家荤食,人们往往把肉食当作荤,并视作佛家饮食的禁忌。其二,五辛都有刺激性,食用以后,可致生理心理变化,使僧众身心不定,因而佛家要求禁食。五辛中的大蒜,佛家尤其禁止食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必呆板地像佛家那样严格地不食五辛,但是应当从佛家的饮食禁忌中,受到养生的启示,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时令、气候和自身的健康状况、职业特点,学会忌食。......
2024-06-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