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佛家养生:选址建寺的标准

佛家养生:选址建寺的标准

【摘要】:◆选地建寺的标准——宜修宜居出于传教说法的需要,我国佛教寺院曾建于人口密集的都邑。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派人从西域月氏国请来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让他们住进了我国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寺院建成后,命名为大孚灵鹫寺,成为我国继白马寺之后的第二座佛寺。随后,五台山寺院不断扩建,形成我国佛教名山,成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丛林建筑选址的精心,包含着从观念到实体建筑的佛理:第一,利于修道。

◆选地建寺的标准——宜修宜居

出于传教说法的需要,我国佛教寺院曾建于人口密集的都邑。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佛门僧侣着重于清心静修,寺院逐渐兴建于人烟稀少、环境深幽秀美的大山之中。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派人从西域月氏国请来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让他们住进了我国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就在那年,两位僧人云游到五台山,看到那里气候宜人,景色优美,非常适合出家人清修,于是就奏请汉明帝,在五台山建立寺院,当下获得恩准。寺院建成后,命名为大孚灵鹫寺,成为我国继白马寺之后的第二座佛寺。随后,五台山寺院不断扩建,形成我国佛教名山,成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此外,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等名山以及汉地佛教宗派八大祖庭大多如此,山随佛教的兴盛而名闻天下,以至形成“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局面。尤其是唐以后的禅宗,改变了早期佛教持钵行乞的苦行僧的生活方式,更讲究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禅师们常常沉浸在青山白云、流水清泉之中,领悟生命的真缔。

深山古刹,常常是禅师们悟道之所;丛林禅院,成为僧人们参禅打坐的清净之地。丛林建筑选址的精心,包含着从观念到实体建筑的佛理:第一,利于修道。佛家认为,修行的第一要素,即是割断尘缘,与世无染。佛陀最初修道,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在鹿野苑说法;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嵩山,见高山秀丽,遂居而悟禅;慧理至杭,见飞来峰颇似印度灵鹫峰,乃筑室而居。可见,佛徒皆效法佛祖,丛林建筑多选环境优美的静谧之地,于是代代相传,遂成定制。第二,利于广招信徒,弘扬佛法,觉悟众生。佛寺绿树掩映,佛殿肃穆庄严,钟磬悦耳。幽深的丛林与净土世界似乎更有环境、氛围的暗合之处。置身其中,与宗教净化意识并生的是身轻气洁的感受。所以那些朝圣者,从遥远的青山岭外,穿越白云深处,在一路的山重水复之中,攀上佛山金顶才恍然大悟,顿见本来真如面目。佛家居处——寺院避开喧嚣的闹市,周围环境优美静谧,空气清新,非常适合静养,契合居住养生之道。

白马寺(www.chuimin.cn)

灵隐寺中的理公塔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

——《大珠禅师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