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视食如药——防止贪食
中国僧人虽然开了过午不食的戒,但把晚斋视为药石。为什么称作药石呢?《佛遗教经》说:“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在佛家看来,人的病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四大增损引起的疾病,诸如头痛、眼肿、疮癣等,另一种是饥渴的病。四大失调的病,可通过药物治疗,饥渴的病,可通过饮食解除。饮食如同一般医病的药物一样,是一种可治疗饥渴的药。视食如药,可谓是开过午不食戒律的法缘。从字面上理解,指疗病之药饵与砭石,即医药与医疗器具。《祖庭事苑》说:“食当作石,取疗病义,故曰药石。夫攻病曰药,劫病曰石,古以砭石为针也。”
寺院五观堂
万佛寺僧人过堂用斋
此外,还传说古代僧人每日仅两度用食,一是早粥,佛家称为非正食,二是午斋,佛家称为正食。到了冬日晚上,为御寒与消饥,僧人常将一块烘暖的石块置于腹部,作为疗治一切胃肠疾病的万灵丹,后世遂将每日之第三餐称为药石。药石又作药食,特指禅林僧人的晚餐,故禅宗寺院称午后之饮食为药石,亦即晚餐之隐语,意谓服之以疗饥渴。视食如药是佛家独特的饮食理念,主要是从修行角度而言的。
佛家一生致力于涤除三毒,自度度人。贪食是五欲之一,贪吃、贪图美食都会助长贪欲之毒。因此,佛家虽然破了过午不食的戒,吃晚餐,但须用忏悔的心态对待药石。明朝莲池大师所著的《沙弥律仪要略》提道:“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饿鬼苦,常行悲济,不多食、不美食、不安意食。”说明了僧人用药石时,须心存警惕,具足惭愧和慈悲,防止贪念的孳生。不仅对待非时食的药食如此,对于符合戒律的早斋、午斋,佛家也把其作为必修的功课。僧人进食时,也要做观想,防止贪食。
据《禅苑清规》记载,佛家有食存五观之说:其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其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其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其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其五,为成道业,故受此食。意思是进食观想:碗中之餐,从播种到收获,再到做成饭食,倾注了施主多少心血和汗水,反观自己的德行有没有资格接受供养、进食时,一定要警惕,防范过失和妄心出现;在所有的过失中,贪毒最重是根源,食物就是一种良药,它疗治饥渴之病,为了成就道业,还是要吃饭,维持色身。因此,斋堂又叫五观堂。(www.chuimin.cn)
视食如药是一种不离修行的健康饮食法。一方面,防止因贪图美食,引起三毒滋长;另一方面,也防止了因多食损害身体。佛说:“饮食取节便身。”饮食是维持生命,供给体力的必需品,每人应该有适量的食料,然而必须有一定的节制,最忌过量。过量必伤胃肠。《杂阿含经》说:“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所以,能节饮食就能免病,保持健康,自然得到长寿。
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然而,贪图美食带来的社会性的健康问题却日益严重。每日迎来送往,餐餐山珍,顿顿海味,吃得红光满面,吃得大腹便便,殊不知美酒佳肴的后面便是疾病、短寿。如果长期饱食,会使人肥胖,引起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一系列疾病。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促使人们懂得养生之道——节制饮食。
净业寺五观堂药石
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粥施。十利饶益于行者,色力寿乐辞清辩。宿食风除饥渴肖,是名为药佛刀说。欲生人天常受乐,应当以粥施众僧。
——《僧祇律》
有关佛家养生的文章
◆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助禅益生——佛家饮茶赵州和尚是我国唐代高僧,法名从谂,他住世120岁,可谓长寿的高僧。由于饮茶具有清心提神的作用,禅僧长时间坐禅,势必疲倦,于是通过饮茶解除瞌睡。“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禅宗认为心神清净,便能通佛之心,而饮茶能“清我神”,与坐禅意旨相通。在禅宗的推动下,饮茶之风盛行天下。茶禅表演李时珍其三,饮茶不要过量,否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2024-06-15
◆游有方,行有止——安居禁足鹿野苑里佛塔上的雕刻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内,寺院僧众必须定居寺内,潜心静修,不得随意外出,称为安居。法显严格执行佛教戒律,停止行进,开始了西行中的第一个安居。安居期间,除为佛家三宝事、父母事、病缘等,一律禁止外出。否则,不仅妨害修行,而且危及生命健康。柏林禅寺举行结夏安居仪式柏林禅寺举行禅七专修法会安居又称禁足。......
2024-06-15
◆向佛家学吃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尽管不能像僧人那样终身食素戒肉,但是应该做到节制食肉,最起码也要做到荤素搭配。梁武帝发起素食运动后,使素食之风在民间广为盛行,不仅佛家信徒如此,普通民众有时为求佛菩萨保佑、祈福,也会吃上几天素。再者,佛家素食大多以豆制品和蔬菜为主,他们不仅制成多种美馔佳肴,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提高了人们的饮食品位,同时对人体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2024-06-15
不涩不滑——坐禅调息调整姿势坐定后,坐禅进入调息阶段。静坐初入定调息,即是调节呼吸的意思。风相、喘相、气相均为影响坐禅、妨碍入定的不调和相。息相是坐禅的调和相。——《六波罗蜜经》佛家认为,坐禅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静坐时的风喘气三相不调,在于身心不调,因而调息的过程中,必须调身调心。数息、随息不仅是调息的方法,也是佛家调心入止的“六妙门”组成部分,可以对治散乱。......
2024-06-15
◆人心的三大病——贪、嗔、痴佛陀住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有一天,舍利弗跟随佛陀经行。舍利弗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被誉为智慧第一,已经证得罗汉果位。众生的病,就是指存于人心的贪、嗔、痴三毒。行为学家把贪心视为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嗔恚是人心的大病,会给人带来无量的烦恼。嗔心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是一种伤害身心的“火气”,是一种渗透到内心深处的对立情绪,微不足道的事情,就会令人剑拔弩张。......
2024-06-14
◆佛家认定的身病及病因佛家认为,人是地、火、水、风四大元素和合的产物,四大聚则人生,四大散则人死,四大不调则百病生。由四大不调引发的身体、肌肉、骨骼、神经、五脏六腑等生理上的不适称为身病。佛家把引发四大不调、身体生病的因素分为内缘和外缘。因而佛家把贪图口腹之欲、饮食不节、作为致病的主要原因。佛家治疗疾病,以减食作为妙方,得病以后,先行减食,一旦不效,再对症下药,进行治疗。......
2024-06-15
立春养生立春时节,各地有吃春卷、春盘、春饼等食俗,食材多为含有芳香辛辣味道的时蔬,如香葱、香菜、韭菜、青蒜、蓼芽、芥菜、萝卜等。立春三候一候东风解冻北半球的寒冷空气逐渐减弱,从太平洋吹来湿润温暖的东风,让气温逐渐回升,大地开始逐渐 解冻。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叫岁首、立春节、正月节,时间在公历2月4日或5日。立春之时,乍暖还寒,易患感冒,萝卜有较好的疏通脏器的功效。......
2023-07-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