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佛家养生:视食如药,防止贪食

佛家养生:视食如药,防止贪食

【摘要】:视食如药——防止贪食中国僧人虽然开了过午不食的戒,但把晚斋视为药石。四大失调的病,可通过药物治疗,饥渴的病,可通过饮食解除。视食如药,可谓是开过午不食戒律的法缘。视食如药是佛家独特的饮食理念,主要是从修行角度而言的。说明了僧人用药石时,须心存警惕,具足惭愧和慈悲,防止贪念的孳生。一方面,防止因贪图美食,引起三毒滋长;另一方面,也防止了因多食损害身体。

视食如药——防止贪食

中国僧人虽然开了过午不食的戒,但把晚斋视为药石。为什么称作药石呢?《佛遗教经》说:“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在佛家看来,人的病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四大增损引起的疾病,诸如头痛、眼肿、疮癣等,另一种是饥渴的病。四大失调的病,可通过药物治疗,饥渴的病,可通过饮食解除。饮食如同一般医病的药物一样,是一种可治疗饥渴的药。视食如药,可谓是开过午不食戒律的法缘。从字面上理解,指疗病之药饵与砭石,即医药与医疗器具。《祖庭事苑》说:“食当作石,取疗病义,故曰药石。夫攻病曰药,劫病曰石,古以砭石为针也。”

寺院五观堂

万佛寺僧人过堂用斋

此外,还传说古代僧人每日仅两度用食,一是早粥,佛家称为非正食,二是午斋,佛家称为正食。到了冬日晚上,为御寒与消饥,僧人常将一块烘暖的石块置于腹部,作为疗治一切胃肠疾病的万灵丹,后世遂将每日之第三餐称为药石。药石又作药食,特指禅林僧人的晚餐,故禅宗寺院称午后之饮食为药石,亦即晚餐之隐语,意谓服之以疗饥渴。视食如药是佛家独特的饮食理念,主要是从修行角度而言的。

佛家一生致力于涤除三毒,自度度人。贪食是五欲之一,贪吃、贪图美食都会助长贪欲之毒。因此,佛家虽然破了过午不食的戒,吃晚餐,但须用忏悔的心态对待药石。明朝莲池大师所著的《沙弥律仪要略》提道:“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饿鬼苦,常行悲济,不多食、不美食、不安意食。”说明了僧人用药石时,须心存警惕,具足惭愧和慈悲,防止贪念的孳生。不仅对待非时食的药食如此,对于符合戒律的早斋、午斋,佛家也把其作为必修的功课。僧人进食时,也要做观想,防止贪食。

据《禅苑清规》记载,佛家有食存五观之说:其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其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其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其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其五,为成道业,故受此食。意思是进食观想:碗中之餐,从播种到收获,再到做成饭食,倾注了施主多少心血和汗水,反观自己的德行有没有资格接受供养、进食时,一定要警惕,防范过失和妄心出现;在所有的过失中,贪毒最重是根源,食物就是一种良药,它疗治饥渴之病,为了成就道业,还是要吃饭,维持色身。因此,斋堂又叫五观堂。(www.chuimin.cn)

视食如药是一种不离修行的健康饮食法。一方面,防止因贪图美食,引起三毒滋长;另一方面,也防止了因多食损害身体。佛说:“饮食取节便身。”饮食是维持生命,供给体力的必需品,每人应该有适量的食料,然而必须有一定的节制,最忌过量。过量必伤胃肠。《杂阿含经》说:“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所以,能节饮食就能免病,保持健康,自然得到长寿

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然而,贪图美食带来的社会性的健康问题却日益严重。每日迎来送往,餐餐山珍,顿顿海味,吃得红光满面,吃得大腹便便,殊不知美酒佳肴的后面便是疾病、短寿。如果长期饱食,会使人肥胖,引起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一系列疾病。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促使人们懂得养生之道——节制饮食。

净业寺五观堂药石

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粥施。十利饶益于行者,色力寿乐辞清辩。宿食风除饥渴肖,是名为药佛刀说。欲生人天常受乐,应当以粥施众僧。

——《僧祇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