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佛家养生:素食的由来与影响

佛家养生:素食的由来与影响

【摘要】:◆佛家素食的由来提到佛家的饮食特点,人们通常会想到素食,并把吃素当作佛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当时,就食物而言,佛家饮食和普通百姓的并没有特别之处。尽管如此,佛家并不是什么肉都可食用的。这样,以佛教信徒为主体,掀起了一场素食运动。从此,佛家改变吃三净肉的习惯,也对后来人们的饮食风尚产生了很大影响。梁武帝可谓中国历史上佛家素食长寿的一个例证。

◆佛家素食的由来

提到佛家的饮食特点,人们通常会想到素食,并把吃素当作佛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其实,在佛教成立初期,僧人托钵化缘,常常是化到什么就吃什么,施主给荤吃荤,给素吃素,并无严格的禁止肉食的规定。佛陀涅槃前和弟子难陀来到拘尸那揭罗城郊的一个小村庄,当地的铁匠古拉姆见到大智大慧的佛陀非常高兴,就献上牛肉炖蘑菇,佛陀也是坦然就食。当时,就食物而言,佛家饮食和普通百姓的并没有特别之处。尽管如此,佛家并不是什么肉都可食用的。那时候,佛家主张吃三净肉。佛家《十诵律》中说:“我听啖三种净肉。何等三牽不见不闻不疑。”意思是所接受的肉食,没有见到杀生的场景,也没有听到杀生的凄嚎,心中也没有意想到杀生的情况。佛家认为,吃三净肉,不算作杀生犯戒。这是佛教早期讲究自我修行解脱的小乘佛教的饮食情况,当佛教发展到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教时期,佛教经典出现了戒断肉食的主张。

大乘佛教经典《涅槃经》中记载,佛陀的大弟子迦叶询问老师:“为什么禁止食用肉食?”佛陀正色告诉他:“食肉者,断大慈种。”从正面来讲,以慈心戒杀、素食,正是悲悯众生、长养大乘慈悲的表现。善于独立思考的迦叶又问老师:“为什么从前听任佛门弟子食用三净肉乃至九净肉呢?”佛陀告诉他:“从前允许吃三净肉,乃至九净肉,都是过渡型的措施,目的是最后戒断一切肉食。”佛陀最后正告迦叶:“从此以后,佛门弟子不可食用一切肉食。”此后的《梵网经菩萨戒本》也指出:“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由此可见,戒断肉食,提倡素食,体现了佛家的修心,是大乘佛教的慈悲主张。

托钵乞食的僧人

大乘佛法传入中国以后,到了中国南北朝梁朝时期,出了一位敬信三宝的皇帝梁武帝,他在位49年,广造寺院,慷慨布施寺院钱财,多次举行大规模法会。梁武帝曾三次舍身同泰寺,也就是放弃至尊皇帝不做,出家做和尚。满朝大臣非常惊慌失措,前后用了四万万钱,才把他赎了回来。梁武帝笃信大乘佛法,受了菩萨戒,历史称“菩萨皇帝”。他每日吃梗米,喝豆汤,不食半点儿荤腥,带头吃素。他列举了食素的种种理由,认为“凡一众生具八万尸虫,若断一众生命,即是断八万尸虫命。”食肉就是杀生。他根据《涅槃经》等大乘经典,一连写了四篇《断酒肉文》,以天子的名义,作出严格规定,禁止佛门僧侣食肉,一旦发现僧人食肉,一律严惩不贷。这样,以佛教信徒为主体,掀起了一场素食运动。从此,佛家改变吃三净肉的习惯,也对后来人们的饮食风尚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实,素食之风,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比较盛行。魏晋南北朝时,老庄思想盛行,梁武帝做皇帝前,曾是道教信徒,深受老庄清净无为哲学思想的影响。包括一批隐逸文人,崇尚自然,追求返朴归真,认为吃肉使人气浊,吃素使人气清长寿。那时候,已经出现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素食养生理念。梁武帝信佛后,彻底戒断肉食,生活俭朴,活了84岁,如若不是晚年发生侯景之乱,被软禁饿死,恐怕还要高寿。梁武帝可谓中国历史上佛家素食长寿的一个例证。(www.chuimin.cn)

迦叶像(唐)

梁武帝像

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愿云禅师《戒肉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