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佛家素食的由来
提到佛家的饮食特点,人们通常会想到素食,并把吃素当作佛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其实,在佛教成立初期,僧人托钵化缘,常常是化到什么就吃什么,施主给荤吃荤,给素吃素,并无严格的禁止肉食的规定。佛陀涅槃前和弟子难陀来到拘尸那揭罗城郊的一个小村庄,当地的铁匠古拉姆见到大智大慧的佛陀非常高兴,就献上牛肉炖蘑菇,佛陀也是坦然就食。当时,就食物而言,佛家饮食和普通百姓的并没有特别之处。尽管如此,佛家并不是什么肉都可食用的。那时候,佛家主张吃三净肉。佛家《十诵律》中说:“我听啖三种净肉。何等三牽不见不闻不疑。”意思是所接受的肉食,没有见到杀生的场景,也没有听到杀生的凄嚎,心中也没有意想到杀生的情况。佛家认为,吃三净肉,不算作杀生犯戒。这是佛教早期讲究自我修行解脱的小乘佛教的饮食情况,当佛教发展到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教时期,佛教经典出现了戒断肉食的主张。
大乘佛教经典《涅槃经》中记载,佛陀的大弟子迦叶询问老师:“为什么禁止食用肉食?”佛陀正色告诉他:“食肉者,断大慈种。”从正面来讲,以慈心戒杀、素食,正是悲悯众生、长养大乘慈悲的表现。善于独立思考的迦叶又问老师:“为什么从前听任佛门弟子食用三净肉乃至九净肉呢?”佛陀告诉他:“从前允许吃三净肉,乃至九净肉,都是过渡型的措施,目的是最后戒断一切肉食。”佛陀最后正告迦叶:“从此以后,佛门弟子不可食用一切肉食。”此后的《梵网经菩萨戒本》也指出:“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由此可见,戒断肉食,提倡素食,体现了佛家的修心,是大乘佛教的慈悲主张。
托钵乞食的僧人
大乘佛法传入中国以后,到了中国南北朝梁朝时期,出了一位敬信三宝的皇帝梁武帝,他在位49年,广造寺院,慷慨布施寺院钱财,多次举行大规模法会。梁武帝曾三次舍身同泰寺,也就是放弃至尊皇帝不做,出家做和尚。满朝大臣非常惊慌失措,前后用了四万万钱,才把他赎了回来。梁武帝笃信大乘佛法,受了菩萨戒,历史称“菩萨皇帝”。他每日吃梗米,喝豆汤,不食半点儿荤腥,带头吃素。他列举了食素的种种理由,认为“凡一众生具八万尸虫,若断一众生命,即是断八万尸虫命。”食肉就是杀生。他根据《涅槃经》等大乘经典,一连写了四篇《断酒肉文》,以天子的名义,作出严格规定,禁止佛门僧侣食肉,一旦发现僧人食肉,一律严惩不贷。这样,以佛教信徒为主体,掀起了一场素食运动。从此,佛家改变吃三净肉的习惯,也对后来人们的饮食风尚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实,素食之风,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比较盛行。魏晋南北朝时,老庄思想盛行,梁武帝做皇帝前,曾是道教信徒,深受老庄清净无为哲学思想的影响。包括一批隐逸文人,崇尚自然,追求返朴归真,认为吃肉使人气浊,吃素使人气清长寿。那时候,已经出现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素食养生理念。梁武帝信佛后,彻底戒断肉食,生活俭朴,活了84岁,如若不是晚年发生侯景之乱,被软禁饿死,恐怕还要高寿。梁武帝可谓中国历史上佛家素食长寿的一个例证。(www.chuimin.cn)
迦叶像(唐)
梁武帝像
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愿云禅师《戒肉食诗》
有关佛家养生的文章
◆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助禅益生——佛家饮茶赵州和尚是我国唐代高僧,法名从谂,他住世120岁,可谓长寿的高僧。由于饮茶具有清心提神的作用,禅僧长时间坐禅,势必疲倦,于是通过饮茶解除瞌睡。“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禅宗认为心神清净,便能通佛之心,而饮茶能“清我神”,与坐禅意旨相通。在禅宗的推动下,饮茶之风盛行天下。茶禅表演李时珍其三,饮茶不要过量,否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2024-06-15
◆游有方,行有止——安居禁足鹿野苑里佛塔上的雕刻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内,寺院僧众必须定居寺内,潜心静修,不得随意外出,称为安居。法显严格执行佛教戒律,停止行进,开始了西行中的第一个安居。安居期间,除为佛家三宝事、父母事、病缘等,一律禁止外出。否则,不仅妨害修行,而且危及生命健康。柏林禅寺举行结夏安居仪式柏林禅寺举行禅七专修法会安居又称禁足。......
2024-06-15
◆佛家认定的身病及病因佛家认为,人是地、火、水、风四大元素和合的产物,四大聚则人生,四大散则人死,四大不调则百病生。由四大不调引发的身体、肌肉、骨骼、神经、五脏六腑等生理上的不适称为身病。佛家把引发四大不调、身体生病的因素分为内缘和外缘。因而佛家把贪图口腹之欲、饮食不节、作为致病的主要原因。佛家治疗疾病,以减食作为妙方,得病以后,先行减食,一旦不效,再对症下药,进行治疗。......
2024-06-15
◆佛家健康的形仪佛教产生后,对治疗疾病维护身体健康,有一个觉悟的过程,佛陀就经历了放弃苦行,长养慧身法命,重视保健,预防治疗疾病的经历。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尽管佛家认为只要努力修行,注意治疗、预防疾病,就能够达到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但在历史上,佛教寺院对于新出家或要求受比丘戒者,有五官端正、身心健康的要求。......
2024-06-15
◆助禅健身——少林拳的起源“二室巑岏一径通,少林寺在翠微中。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名。”该诗虽短,却说出了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渊源流长的历史。这些传说透视出少林武术的历史印迹,以至后世的《少林拳谱》中,还有跋陀传授方便铲和一路大刀的记述。通常少林武术家把达摩称作祖师,清末流传的《少林武宗》、《少林拳术秘诀》及《拳术讲义》都主张这种说法。佛家武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包含助修强身健体养生内涵。......
2024-06-15
人们通常说的四禅八定,属于修世间禅的层次和境界。四禅八定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及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八种依次升进的坐禅入定层次和境界。在佛家看来,即使坐禅修到四禅八定的最高层次非想非非想处定,定中仍会有细微的受想行识四蕴,不能脱离三界生死范畴,修持者定力消退后,与普通人无二,因而又有一种修持,来灭除受想行识四蕴,叫作“灭受想定”。......
2024-06-15
◆佛家忌食提起佛家荤食,人们往往把肉食当作荤,并视作佛家饮食的禁忌。其二,五辛都有刺激性,食用以后,可致生理心理变化,使僧众身心不定,因而佛家要求禁食。五辛中的大蒜,佛家尤其禁止食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必呆板地像佛家那样严格地不食五辛,但是应当从佛家的饮食禁忌中,受到养生的启示,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时令、气候和自身的健康状况、职业特点,学会忌食。......
2024-06-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