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佛家养生:远离酒色,追求身心健康

佛家养生:远离酒色,追求身心健康

【摘要】:◆远离酒色众所周知,僧人不得饮酒,这是佛家的一条大戒。由此可见,佛家酒戒的严格。因为饮酒的缘故,这个人杀人、偷盗、奸淫、妄语四罪俱犯。至于酒后滋事、打架斗殴,更是屡见不鲜,酗酒害生,戒酒养生是显而易见的。酒和色往往是连在一起的,世称酒色。沉迷于酒色,不仅无助于事业成功,而且对身心健康危害很大。佛家不仅旗帜鲜明地戒酒,而且戒色。在佛教传说中,阿难被称为多闻第一。

◆远离酒色

众所周知,僧人不得饮酒,这是佛家的一条大戒。酒戒不仅列入沙弥戒、比丘戒,还列入菩萨十重禁戒、居士五戒。五戒、十戒及具足戒中,都有禁止饮酒一戒。不仅出家修行的僧人,即使在家的居士都不准饮酒。根据佛家戒律规定,即使误饮一点一滴酒,也是犯戒;甚至手拿酒器,请别人喝酒,也被认为犯戒。佛家警告:犯了酒戒,就会遭到“五百世无手”的报应。由此可见,佛家酒戒的严格。

关于酒戒,佛家有这样一个传说:佛陀时代,一个神通广大的僧人到一家去应供。席间,禁不住喝了酒,可他又没有酒量。归途中,酒力大发,醉倒在地,鼻涕、唾液满面,身上、头上爬满了蚂蚁。在醉酒中,这个僧人不仅无法施展神通,就连佛家起码的威仪全然丢尽了。佛陀知道后,带领众弟子赶来了。他指着污秽不堪醉酒的僧人,现场说法,制定了酒戒。

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忽暴生;六者,智慧日损。

——《杂阿含经》

在五戒中,杀、盗、淫(邪淫)、妄四戒是性戒,酒戒是遮戒。所谓遮戒,就是起遮护防犯作用的戒。佛家中遮戒很多,单单把酒戒置于首位,说明佛教对酒祸有着深刻的认识。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列举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一个人因为饮酒失去了理智,偷了邻居的一只鸡,邻家的女儿来询问,他不仅矢口否认,反而酒壮色胆,将邻居的女儿强奸了,后又为灭口,残忍地将邻家的女儿杀死。因为饮酒的缘故,这个人杀人、偷盗、奸淫、妄语四罪俱犯。由此看见,由酒酿起的灾祸是多么严重。

人未有不欲长寿安乐者,亦未有欲短折疾病者,此乃人之常情。然若于淫欲不知戒慎,则适得其反。

——《寿康宝鉴》

佛家经论对酒祸有不少的论述。《四分律》说饮酒有十种过失:一、颜面失去常态,没有善相;二、威仪不整,为人轻贱;三、眼视不明,不辨色境;四、恣意愤怒,现嗔恚之相;五、破费产业,散失资财;六、饮酒过度,致生疾病;七、酒醉发狂,与人争斗;八、舍弃善法,丑名恶声;九、昏迷愚痴,智慧减少;十、恶业日增,终堕地狱。《沙弥戒经》、《大智度论》更分别列数了饮酒的36失和35失。《大爱道比丘尼》将酒譬之为毒药、毒水、毒气,是众失之源,众恶之本。

众僧听戒

当然,佛家严格戒酒,是从修行的角度看的,饮酒能使人心多生纵逸,不能自守,从而危害身体健康,并会引起种种过失。尽管中医讲酒有活血的功效,可以适度饮酒,但不节制地饮酒——酗酒非常具有危害性,因长期酗酒造成酒精肝、引起血压高、胃溃疡等诸种疾病,不断见诸报道。至于酒后滋事、打架斗殴,更是屡见不鲜,酗酒害生,戒酒养生是显而易见的。从理论意义上讲,人们大可不必严格按照佛家戒律生活。但是,酒作为一种刺激神经的饮品,久喝上瘾,非有特别控制力的人无法做到适度饮酒。从养生的角度看,最好戒酒,尤其是特殊职业的人群,比如司机、执行公务的人员,更应该有强烈的戒酒意识。(www.chuimin.cn)

酒和色往往是连在一起的,世称酒色。上文龙树菩萨讲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沉迷于酒色,不仅无助于事业成功,而且对身心健康危害很大。佛家不仅旗帜鲜明地戒酒,而且戒色。《五灯会元》中记载着一个公案,汝州风穴延沼禅师上堂为僧众说法,一个僧人问:“如何是清净法身?”延沼禅师回答说:“金沙滩头马郎妇。”作为禅门外人,人们不能也无须去参透这一问一答所蕴涵的机锋,只知延沼禅师乃是用黄庭坚的诗开示弟子,自将故事改成观音大士化身马郎妇,于金沙滩头遍施一切淫人,凡与交者,永绝其淫。

马郎妇观音像

红楼梦》又名《情僧录》,处处渗透着佛家思想。该书第一回就说:空空道人“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这部书关于“空、色、情”的说法,都阐明了作者对色空观的理解,尤其是对邪淫的描写,切合佛理,发人深思。荣宁二府的本族轻浮子弟贾瑞被凤姐妩媚出众的姿色所迷惑,动了邪淫之心,挖空心思与本家嫂嫂作不伦苟合。王熙凤也不是一个良善女子,她利用贾瑞色迷心窍的心理设毒计捉弄他,结果贾瑞沉迷在邪淫的欲海里不能自拔,致使肝肠寸断,病入膏肓。一个癖足道人自称能治冤业之症,送给他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上写“风月宝鉴”,并且告诉他:“你这病非药可以治愈的,我有一面镜子专治邪思妄动的新症,你只有天天看这面镜子,才可保住性命。”临走又嘱咐他说:“这面镜子,只许照背面,千万不能照正面。”道士走后,贾瑞拿起风月宝鉴,朝反面一照,只见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骷髅在镜子中。贾瑞吓得“啊”的一声丢掉了镜子,只骂那个蹩道人混账,专门吓唬人。一会儿又想:“我照照正面,看有什么稀奇的。”镜子正面,风姿绰约的凤姐正笑吟吟地从镜子中向他招手呢,贾瑞再也按捺不住,连魂加人都飞入镜子中去和凤姐缠绵……如此反反复复正看了几次镜子,其人也进进出出和凤姐相会了几次。最后一次,刚要走出镜子,忽地被两个人用绳索锁住拉了就走,贾瑞大呼:“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家人听到呼号,过来看视,贾瑞已气绝身亡了。

曹雪芹这里所描写的“风月宝鉴”,反面的骷髅喻“空”,正面的美女凤姐喻“色”。按照佛教“色即是空”的理论,红颜美女也不过是红粉骷髅罢了。能够洞彻此理,便不会为色所迷;反之,如果不悟此理,执著假有,贪恋色相,就会愚痴,永堕苦海,轮回不绝。贾瑞之死,正是因为他不明“假有即性空”之理,一味贪花恋色,终致命归黄泉。为此,高僧印光大师说:“不淫获福,犯淫致祸。”还说:“世人苟于女色关头,不能彻底看破,则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乐,以及子孙无穷之福荫,来生贞良之眷属,断送俄顷之欢娱也。哀哉!”印光大师的这段话,是对沉迷于邪淫的人发出的深刻警示。

佛家对解除邪淫还提出了对治的方法:其一,诸如红楼梦“风月宝鉴”中的红粉骷髅,美丽的姿色、妩媚的颜色,都是转瞬即逝的假相,不能永驻。一旦男女之间因贪爱美色而起欲念,这时你就观想对方忽然生了一场大病,骨瘦如柴、头发蓬散、眼睛深陷,像鬼一般可怕;再观想她死时那种抽搐难看的样子,以及死后身体发臭的情状,那么,你炽热的欲火就一下子冷却了。其二,一旦对对方产生淫邪,就用慈心熄灭心头的欲火。在佛教传说中,阿难被称为多闻第一。有一天,阿难在途中口渴,便向一名叫钵吉蹄的美貌少女讨水喝。不料,被这少女看中,非他不嫁,如不能遂愿,便要自杀。其母为了成全女儿,使用了一种摩登伽神咒,让阿难失去了定力。阿难如痴如醉,神魂颠倒,像羊羔似的任凭少女摆布,眼看就要犯淫戒,后来多亏佛陀搭救,才让阿难及时醒悟过来。这个美丽的少女也在佛陀的开示下,从淫邪的欲念中解脱出来,皈依佛门,据说后来修成了阿罗汉。阿难经历了一场劫难,曾问佛陀如何断除淫欲?佛陀告诉他:“见到老年女人,就想如同自己的母亲;见到年长自己的女人,就想如同自己的姐姐;见到年少的女人,就想如同自己的妹妹;见到年幼的女人,就想如同自己的孩子。这样,心中的欲念就会熄灭,慈心就会升起。”这无疑是除却不良念头的妙方。

佛家戒淫对出家僧侣而言是指修梵行,靠自己的定力,完全戒断性的活动,达到内心清净与和谐,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对在家的居士以及芸芸众生而言,除了夫妇之间的男女关系外,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均为邪淫。邪淫还包含非行境、非处、非境、非时、非量以及非法的行淫等等。所谓非行境,是指与自己配偶以外的女子所做的不净行;所谓非处,是指变态的性行为,在除了密处之外的口腔、肛门等非行淫处做不净行;所谓非境,是指在不适当的环境下所做的不净行,不仅有悖于伦理,而且对社会风气造成危害,诸如在父母、老师、上师以及僧众等附近,三宝所在的佛塔、佛像、经书前,于对方有害的地方(如凹凸不平的地面),有光线的地方以及人群聚集的地方做不净行以及聚众淫乱;所谓非时,是指在白天、受持斋戒日、哺乳期、妊娠期、月经期、疾病期、产妇尚未完全康复期以及伤心忧愁之时,做不净行;所谓非量,是指在一夜之内,做超过五次以上的不净行;所谓非法,是指通过殴打等强迫手段所做的不净行。佛家从社会、生理健康、道德伦理等角度界定了邪淫的范围,指出邪淫对社会和人们自身健康的危害。在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今天,如果人们切实把握邪淫的界限,不敢越雷池一步,恪守夫妇相互贞洁的信条,倡导健康的夫妻生活,就会取得家庭和谐,获得身心愉悦,社会也将得到净化。

曹雪芹塑像

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余月树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冷然心境中。

——皎然《闻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