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佛家养生:和睦共处的六和敬之道

佛家养生:和睦共处的六和敬之道

【摘要】:◆一团和气的处众态度——六和敬在杭州西湖之南,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有一座著名的佛塔——六和塔。六和敬是佛家四众弟子共修遵循的六条规范。外同他善称为和,内自谦卑称为敬。念佛共修六和敬中的前三项是佛家团体和谐的本质,后三项则是佛家团体保持和谐的表现。心理学家认为,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身心的健康保证。佛家六和敬的处众态度,可以给人们以养生的启示。

◆一团和气的处众态度——六和敬

在杭州西湖之南,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有一座著名的佛塔——六和塔。这座佛塔是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僧人智元禅师为镇压肆虐的钱塘江潮而建。六和塔共九层,原高64米,塔顶上装有明灯,夜间江上来往的航船全靠塔灯导航,保证了过往船只的安全。自宋以来,六和塔重修过三次。现在的六和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高59.89米,从外看有十三层,内部实际为七层,塔身是南宋的,塔刹是明代的,塔外木结构则是清代的。六和塔每层中心,都有一小室,四周廊子,都建有踏磴,沿二百余级螺旋形阶梯,可以直达塔顶。每层廊子两侧,都设有壶门,内通小室,外接廊檐。塔内的须弥座上雕刻着神像、飞天、瑞兽、奇花异卉等造型奇妙、刻画精细的图案,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登六和塔俯视滔滔钱塘江、观三潭印月西湖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水浒传》中描写的花和尚鲁智深与行者武松一生打打杀杀,最后看破红尘,在六和塔出家为僧,圆寂于此,给登临此景的人们留下了无限的禅思。然而,六和塔给人最有教益的,则是它的得名由来。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力为有功。

六和塔之名出自佛家“六和敬”之义:“身和敬、口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见和敬、利和敬。”六和敬是佛家四众弟子共修遵循的六条规范。外同他善称为和,内自谦卑称为敬。六和敬能使僧众互相敬重,和谐合聚,清净快乐。它是佛家弟子调节人际关系、修心养性、维持和谐集体的瑰宝。《祖庭事苑》一书,把六和敬表述为: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杭州西湖畔的六和塔

一、身和同住: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不发生摩擦、打架等粗暴野蛮的举动。彼此帮助、包容、尊重,相互关爱。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要。待客以诚实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二、口和无诤: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口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和善,谦和礼貌,不恶口粗声,引人不快。(www.chuimin.cn)

三、意和同事:大家同住一起,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与大家一起和悦,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无论遇到顺境或是逆境,无一不视为是帮助自己消业障、增福慧的助缘。

四、戒和同修:佛家四众,各有戒律,但都有着共同遵守藉以修持的戒法。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大家共同守法,做到不杂、不沉。不杂,就是对戒律不要掺杂自己的意见,要好好地如法遵行;不沉,就是依照戒律来严格要求自己,经常忏悔,纠正身心上的错误行为,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陀在世时,以佛陀为师;佛陀涅槃后,以戒为师。戒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五、利和同均:利就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是知识上的法利,必须与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

六、见和同解:大家同为佛徒,在思想见解上必须要相同、统一,教团的力量才不会分化,否则,各持成见,自以为是,那么这个团体就不能清净。

念佛共修

六和敬中的前三项是佛家团体和谐的本质,后三项则是佛家团体保持和谐的表现。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身心必然是和谐康宁的,精神必然是平静愉悦的,这是佛家长寿健康的原因之一。心理学家认为,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身心的健康保证。一个人生活在勾心斗角的团体中,不仅有害于成就事业,而且还造成心理的焦虑紧张,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心理生理的疾病,纵使物质条件多么优越,要想长寿健康也是不可得的。佛家六和敬的处众态度,可以给人们以养生的启示。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平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