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佛家养生:洁身洁口,预防疾病

佛家养生:洁身洁口,预防疾病

【摘要】:洁心先洁口佛家修行讲究修得清净心,把修行贯穿于日常起居中,因而讲究洁身、洁口,平时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洗手偈佛家尤其是注重口腔卫生,发明了咀嚼杨柳枝清洁口腔的方法,可以说是现代刷牙法的前身。以上是说咀嚼齿木不仅利于修行,而且有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佛家从杨柳枝等齿木的药用功效出发,以此来清洁口腔。刷牙发展至今,虽然佛家的齿木洁齿无法与今日的药物刷牙相比,但其齿木的药用功效至今仍有效。

洁心先洁口

佛家修行讲究修得清净心,把修行贯穿于日常起居中,因而讲究洁身、洁口,平时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佛教早期,佛门弟子托钵乞食,是无法苛求施物的。而僧众可以掌握的是,装食物的食具──钵,要擦洗干净,保持干净;托钵回来的食物,不要放太久,一旦变质或生虫,就不得再食用。

佛家僧侣特别关注饮水的清洁。佛律中规定佛弟子用水,应用“水罗”滤过,方可饮用。佛家僧侣出行,一般要携带净瓶和滤袋。净瓶顾名思义用于盛净水,滤袋则专用于过滤饮水。佛家出于慈悲的心怀,等视一切众生,不忍伤害一切众生,如误饮了有虫的水,就是杀生、伤慈的行为,犯了不杀生的大戒。同时,也不愿因饮用了有“虫”之水,而感染病苦。

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洗手偈

佛家尤其是注重口腔卫生,发明了咀嚼杨柳枝清洁口腔的方法,可以说是现代刷牙法的前身。这种刷牙用具,多用杨柳枝制成,长25厘米左右,有手指般粗细,如没有杨柳枝,诸如楮、桃、槐、柞条、葛藤等“苦涩辛辣”的树木都可充当。后来,这种刷牙的用具成为佛家重要的法器,称作齿木,古代僧侣外出化缘、游方参学,必须携带。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莲瓣文龙首净瓶(河北定州众净院塔基地宫出土,现藏定州博物馆

佛寺僧人每天早晨以及饭后,都要在屏处即隐蔽处咀嚼齿木,否则不得进行参佛礼敬活动。咀嚼齿木的办法,先从齿木的一端嚼起,咽下嚼出的汁液,一直到嚼成絮状,在此过程中,自然能清除齿间滞垢,再将齿木撕开,轻轻刮除苔垢。佛教创立之初,教徒们没有刷牙用具,常常口气难闻,饮食难以消化,还易生疾病,佛陀就用咀嚼杨柳枝开示佛门弟子。

南山寺净瓶树(www.chuimin.cn)

佛家认为,咀嚼齿木有五种好处:一、能除黄热,二、能去痰,三、能口无臭气;四、能口爽健胃;五、能明目。《华严经》则说咀嚼杨柳枝有十种功德:一、消宿食,二、除痰饮,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皲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以上是说咀嚼齿木不仅利于修行,而且有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后来佛家根据生活实践,以杨柳枝治病。《僧祇律》说:“若口有热气及生疮,应嚼杨柳枝咽之。”

从齿木的功用来看,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刷牙疗法的起源。佛家从杨柳枝等齿木的药用功效出发,以此来清洁口腔。在敦煌196窟西壁,有晚唐时期的刷牙壁画。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刷牙史料。刷牙发展至今,虽然佛家的齿木洁齿无法与今日的药物刷牙相比,但其齿木的药用功效至今仍有效。

佛家这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卫生习惯,似乎没有非凡之处。但是,佛门弟子作为一种修持,却赢得了身心健康。

金沐浴瓶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洗面偈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

——洗脚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