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认定的身病及病因佛家认为,人是地、火、水、风四大元素和合的产物,四大聚则人生,四大散则人死,四大不调则百病生。由四大不调引发的身体、肌肉、骨骼、神经、五脏六腑等生理上的不适称为身病。佛家把引发四大不调、身体生病的因素分为内缘和外缘。因而佛家把贪图口腹之欲、饮食不节、作为致病的主要原因。佛家治疗疾病,以减食作为妙方,得病以后,先行减食,一旦不效,再对症下药,进行治疗。......
2024-06-15
洁心先洁口
佛家修行讲究修得清净心,把修行贯穿于日常起居中,因而讲究洁身、洁口,平时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佛教早期,佛门弟子托钵乞食,是无法苛求施物的。而僧众可以掌握的是,装食物的食具──钵,要擦洗干净,保持干净;托钵回来的食物,不要放太久,一旦变质或生虫,就不得再食用。
佛家僧侣特别关注饮水的清洁。佛律中规定佛弟子用水,应用“水罗”滤过,方可饮用。佛家僧侣出行,一般要携带净瓶和滤袋。净瓶顾名思义用于盛净水,滤袋则专用于过滤饮水。佛家出于慈悲的心怀,等视一切众生,不忍伤害一切众生,如误饮了有虫的水,就是杀生、伤慈的行为,犯了不杀生的大戒。同时,也不愿因饮用了有“虫”之水,而感染病苦。
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洗手偈
佛家尤其是注重口腔卫生,发明了咀嚼杨柳枝清洁口腔的方法,可以说是现代刷牙法的前身。这种刷牙用具,多用杨柳枝制成,长25厘米左右,有手指般粗细,如没有杨柳枝,诸如楮、桃、槐、柞条、葛藤等“苦涩辛辣”的树木都可充当。后来,这种刷牙的用具成为佛家重要的法器,称作齿木,古代僧侣外出化缘、游方参学,必须携带。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莲瓣文龙首净瓶(河北定州众净院塔基地宫出土,现藏定州博物馆)
佛寺僧人每天早晨以及饭后,都要在屏处即隐蔽处咀嚼齿木,否则不得进行参佛礼敬活动。咀嚼齿木的办法,先从齿木的一端嚼起,咽下嚼出的汁液,一直到嚼成絮状,在此过程中,自然能清除齿间滞垢,再将齿木撕开,轻轻刮除苔垢。佛教创立之初,教徒们没有刷牙用具,常常口气难闻,饮食难以消化,还易生疾病,佛陀就用咀嚼杨柳枝开示佛门弟子。
南山寺净瓶树(www.chuimin.cn)
佛家认为,咀嚼齿木有五种好处:一、能除黄热,二、能去痰,三、能口无臭气;四、能口爽健胃;五、能明目。《华严经》则说咀嚼杨柳枝有十种功德:一、消宿食,二、除痰饮,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皲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以上是说咀嚼齿木不仅利于修行,而且有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后来佛家根据生活实践,以杨柳枝治病。《僧祇律》说:“若口有热气及生疮,应嚼杨柳枝咽之。”
从齿木的功用来看,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刷牙疗法的起源。佛家从杨柳枝等齿木的药用功效出发,以此来清洁口腔。在敦煌196窟西壁,有晚唐时期的刷牙壁画。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刷牙史料。刷牙发展至今,虽然佛家的齿木洁齿无法与今日的药物刷牙相比,但其齿木的药用功效至今仍有效。
佛家这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卫生习惯,似乎没有非凡之处。但是,佛门弟子作为一种修持,却赢得了身心健康。
金沐浴瓶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洗面偈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
——洗脚偈
有关佛家养生的文章
◆佛家认定的身病及病因佛家认为,人是地、火、水、风四大元素和合的产物,四大聚则人生,四大散则人死,四大不调则百病生。由四大不调引发的身体、肌肉、骨骼、神经、五脏六腑等生理上的不适称为身病。佛家把引发四大不调、身体生病的因素分为内缘和外缘。因而佛家把贪图口腹之欲、饮食不节、作为致病的主要原因。佛家治疗疾病,以减食作为妙方,得病以后,先行减食,一旦不效,再对症下药,进行治疗。......
2024-06-15
沐浴澡身更洁心——佛家洗浴洗浴不仅是佛家卫生保健的措施,还是佛家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洗浴渗透在佛家文化之中。在这些教门中,有的遍身污秽,永不洗浴,有的采用离奇浴法。佛家把洗浴提高到戒律的程度,把修清净心和维护清净等同一致。可见,佛家洗浴不仅仅是清洁身体,还是一种修行,倡导的是身心并浴。佛家洗浴要求的条件非常普通,只不过要有净水,冬日洗浴,室内需燃火保持温暖,其中提到的澡豆,又称豆屑。......
2024-06-15
◆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助禅益生——佛家饮茶赵州和尚是我国唐代高僧,法名从谂,他住世120岁,可谓长寿的高僧。由于饮茶具有清心提神的作用,禅僧长时间坐禅,势必疲倦,于是通过饮茶解除瞌睡。“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禅宗认为心神清净,便能通佛之心,而饮茶能“清我神”,与坐禅意旨相通。在禅宗的推动下,饮茶之风盛行天下。茶禅表演李时珍其三,饮茶不要过量,否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2024-06-15
在中医看来养生比治病更为重要,在《黄帝内经》中提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所以在中医看来未病预防比生病再求医更为重要。那么自古以来中医们又是如何进行养生的呢?4.注意保“暖”保暖是中医里养生的重点,保暖不等于穿得多,一味的多穿衣服也不利于身体健康,中医里也有冻养生的说法。其次,在人体的脚上有很多对应人体五脏六腑的穴位,保暖可以有效的减少疾病的发生。......
2024-01-19
防疾心之神发于目,肾之精发于耳。导引可防五劳之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内经》五劳所伤之说也。使血脉流通,庶无此患。自然反成勉强,则损之又损,必至损年。饱食后不得急行,急行则气逆,不但食物难化,且致壅塞。汗衣勿日曝,恐身长汗斑。凡此日用小节,未易悉数,俱宜留意。注此段主要介绍了预防疾病的注意事项。还介绍了预防传染病以及酷热时、饱食后的养生方法。......
2024-02-24
◆游有方,行有止——安居禁足鹿野苑里佛塔上的雕刻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内,寺院僧众必须定居寺内,潜心静修,不得随意外出,称为安居。法显严格执行佛教戒律,停止行进,开始了西行中的第一个安居。安居期间,除为佛家三宝事、父母事、病缘等,一律禁止外出。否则,不仅妨害修行,而且危及生命健康。柏林禅寺举行结夏安居仪式柏林禅寺举行禅七专修法会安居又称禁足。......
2024-06-15
粥,不仅能果腹充饥,充当主食或点心,还是养生保健的妙品。所以滋补脾胃,是保健养生的第一要务。传统养生医学认为米是“五谷之长,人相需以为命者。”除了清粥之外,粥加药同食可发挥药效治疗疾病更显现药食同源,养生摄于日常餐饮间诸多药材唾手可得,而且我们将之认定为食材,更甚于它原本也属于药材的范围。吃粥的好处这么多,既可保健养生,又可抗老防衰延年益寿,还有更多食疗粥方可辅助预防治疗疾病。......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