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佛家养生:医病三禅,如何做好病人寻良医?

佛家养生:医病三禅,如何做好病人寻良医?

【摘要】:◆医病“三禅”佛陀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更是懂得人间医病之道的大医王。一个觉悟的病人,其自身就是“良医”。弟子阿难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佛陀,建议救治他的疾病。佛陀十分赞赏阿难的慈悲心怀,并亲往救治身患重病的比丘。人生无常,生老病死,谁都不可避免,一旦不幸,生了病苦,关键是明白疗病的正道,懂得医病的三禅,能够寻良医,做好病人,得好看护。在这三禅中,做“好病人”,又是医病、疗心、养生的第一妙法。

◆医病“三禅”

佛陀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更是懂得人间医病之道的大医王。他认为治愈疾病要靠医师、看护以及病人三方面的互相配合、协调,才能达到医疗效果。

佛陀在《佛说医喻经》中说,良医应该具备四种条件:识知某病,应用某药;知病所起,随起用药;已生诸病,治令病出;断除病源,令后不生。也就是说,首先,一个好医生要识病;其次,能够分析出病因;第三,根据病状与病因选择用药;第四,能够治愈疾病,并能除去病根,使疾病不再复发。这对人们的养生颇有启示:生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病乱投医。世上良医、庸医,良莠不齐,关键是能够区分出良莠,尤其是能够找到不仅有精良纯熟的医术,更具有悲天悯人的医德的良医。这虽然是看似非常简单的道理,可是世上却有人不知,有病乱投医。

得医图(敦煌壁画217窟)

佛陀弟子千余人

有了良医,只是治好病的先决条件,关键还要看病人。是做一个好病人,还是做一个坏病人?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描述了因为病人的愚痴,疾病不得痊愈的五种“恶法”:其一,不知道根据身体状况和具体病症去选择、节制饮食,比如应当忌食某种食品,却贪口腹之欲,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恶化;其二,讳疾忌医,出于某种成见,拒不就医,或拒不服药;其三,终日忧心忡忡,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自己摧垮了自己;其四,喜怒无常,导致疾病恶化或久治不愈;其五,不能以慈心对待看护,致使病护关系不和谐,这对治疗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有这五种“恶法”的就是痴,就是迷,是必须摒弃的。与此相反,一个好病人,能够选择适当的饮食,按时饮食;能够相信医生,积极配合治疗,遵从医嘱用药,积极、乐观、豁达,对疾病不恐惧忧愁,能够以慈心对待医生和看护,医患关系融洽。有这五种“善法”就是慧,就是觉,是必须遵守的。一个觉悟的病人,其自身就是“良医”。

佛陀看护病僧

俗话说,病靠三分治,七分养。养就是养护,其中有很大的护理成分。佛家还特别重视病人的康复,提倡护理好病人。佛陀云游到舍卫祇树孤独园时,有一千多名比丘追随他。其中,一位比丘患了重病,独自卧床不起,没有衣服和食物,无人照料和探视,无法就医和用药,生活不能自理,流出的恶液渗遍全身。他凄惨地独自叹息道:“我死定了,不会有人来救我了。”弟子阿难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佛陀,建议救治他的疾病。佛陀十分赞赏阿难的慈悲心怀,并亲往救治身患重病的比丘。佛陀问道:“你得病之后,有人来探望并提供医药吗?”比丘回答:“孤独无援,没人探视,也无医无药。”佛陀又问:“你身体好的时候,去看望、关心过有疾的病人吗?”比丘回答:“没有。”佛陀告诉他:“你健康的时候不去探视病人,现在又会有谁来理睬你呢?我们所以说‘善恶有报,罪福有报,恩生往返,义绝稀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佛陀将这个患者扶起,为他清洗污秽。沐浴干净后,佛陀让患者躺下,给他诊断治疗按摩,并嘱咐患者服用药物。经过佛陀的治疗,患者很快就康复了。佛陀多次亲自为久病的比丘洗涤、躬身按摩、说法劝勉,使他得到了极大的安慰。为此,佛陀对弟子说:“自今已去,应看病人,应作瞻病,人若欲供养我者,应先供养病人。”以慈悲心护理病人,能使病人心理舒坦,精神上得到安慰,有利于其积极配合治疗和疾病的康复。(www.chuimin.cn)

佛经上说,一个好看护有五种善行:1.分别良医;2.先起后卧,不懈怠;3.恒善言谈,少于睡眠;4.以法供养,不贪饮食;5.堪任与病人说法。从佛陀救病僧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佛陀是善于护理病人,以法供养病人的典范。

人生无常,生老病死,谁都不可避免,一旦不幸,生了病苦,关键是明白疗病的正道,懂得医病的三禅,能够寻良医,做好病人,得好看护。在这三禅中,做“好病人”,又是医病、疗心、养生的第一妙法。大诗人白居易居士说:“病有十可却:静坐观空,觉四大原从假合,一也;烦恼现前,以死譬之,二也;常将不如我者,巧自宽解,三也;遇病稍闲,反生庆执,四也;宿孽现逢,不可逃避,欢喜领受,五也;家室和睦,无交谪之言,六也;众生各有病根,常自观察克治,七也;风寒谨防,嗜欲淡薄,八也;饮食宁节毋多,起居务适毋强,九也;觅高朋亲友,讲开怀出世之谈,十也。”这确是未病时预防,已病时疗养的好方法。唐彪居士则更为洒脱,不但不以病为病,反而把病当作人生的良药,认为不应该因病而生忧愁、恐怖、烦恼,而应升起欢喜之心。他说:“病者众生之良药,人于病中,须生大欢喜。一切不如意处,莫起烦恼,须生大解脱。任其生死,莫起恐怖。”的的确确,人在病中才体会到未病时的美好。一场大病,往往把人从迂执中解脱出来,使人能有禅机参透人生的真正含义,得到养生的妙道。真应如唐彪居士所说的禅理:“人于病中,须生大欢喜。”有了这种境界,还能怕医生技术不高明,药物不灵验吗?

祇树给孤独园遗址

罗汉持钵像

漱口连心净,吻水百花香,三业恒清净,同佛往西方。

——漱口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