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禅益生——佛家饮茶赵州和尚是我国唐代高僧,法名从谂,他住世120岁,可谓长寿的高僧。由于饮茶具有清心提神的作用,禅僧长时间坐禅,势必疲倦,于是通过饮茶解除瞌睡。“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禅宗认为心神清净,便能通佛之心,而饮茶能“清我神”,与坐禅意旨相通。在禅宗的推动下,饮茶之风盛行天下。茶禅表演李时珍其三,饮茶不要过量,否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2024-06-15
◆医病“三禅”
佛陀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更是懂得人间医病之道的大医王。他认为治愈疾病要靠医师、看护以及病人三方面的互相配合、协调,才能达到医疗效果。
佛陀在《佛说医喻经》中说,良医应该具备四种条件:识知某病,应用某药;知病所起,随起用药;已生诸病,治令病出;断除病源,令后不生。也就是说,首先,一个好医生要识病;其次,能够分析出病因;第三,根据病状与病因选择用药;第四,能够治愈疾病,并能除去病根,使疾病不再复发。这对人们的养生颇有启示:生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病乱投医。世上良医、庸医,良莠不齐,关键是能够区分出良莠,尤其是能够找到不仅有精良纯熟的医术,更具有悲天悯人的医德的良医。这虽然是看似非常简单的道理,可是世上却有人不知,有病乱投医。
得医图(敦煌壁画217窟)
佛陀弟子千余人
有了良医,只是治好病的先决条件,关键还要看病人。是做一个好病人,还是做一个坏病人?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描述了因为病人的愚痴,疾病不得痊愈的五种“恶法”:其一,不知道根据身体状况和具体病症去选择、节制饮食,比如应当忌食某种食品,却贪口腹之欲,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恶化;其二,讳疾忌医,出于某种成见,拒不就医,或拒不服药;其三,终日忧心忡忡,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自己摧垮了自己;其四,喜怒无常,导致疾病恶化或久治不愈;其五,不能以慈心对待看护,致使病护关系不和谐,这对治疗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有这五种“恶法”的就是痴,就是迷,是必须摒弃的。与此相反,一个好病人,能够选择适当的饮食,按时饮食;能够相信医生,积极配合治疗,遵从医嘱用药,积极、乐观、豁达,对疾病不恐惧忧愁,能够以慈心对待医生和看护,医患关系融洽。有这五种“善法”就是慧,就是觉,是必须遵守的。一个觉悟的病人,其自身就是“良医”。
佛陀看护病僧
俗话说,病靠三分治,七分养。养就是养护,其中有很大的护理成分。佛家还特别重视病人的康复,提倡护理好病人。佛陀云游到舍卫祇树孤独园时,有一千多名比丘追随他。其中,一位比丘患了重病,独自卧床不起,没有衣服和食物,无人照料和探视,无法就医和用药,生活不能自理,流出的恶液渗遍全身。他凄惨地独自叹息道:“我死定了,不会有人来救我了。”弟子阿难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佛陀,建议救治他的疾病。佛陀十分赞赏阿难的慈悲心怀,并亲往救治身患重病的比丘。佛陀问道:“你得病之后,有人来探望并提供医药吗?”比丘回答:“孤独无援,没人探视,也无医无药。”佛陀又问:“你身体好的时候,去看望、关心过有疾的病人吗?”比丘回答:“没有。”佛陀告诉他:“你健康的时候不去探视病人,现在又会有谁来理睬你呢?我们所以说‘善恶有报,罪福有报,恩生往返,义绝稀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佛陀将这个患者扶起,为他清洗污秽。沐浴干净后,佛陀让患者躺下,给他诊断治疗按摩,并嘱咐患者服用药物。经过佛陀的治疗,患者很快就康复了。佛陀多次亲自为久病的比丘洗涤、躬身按摩、说法劝勉,使他得到了极大的安慰。为此,佛陀对弟子说:“自今已去,应看病人,应作瞻病,人若欲供养我者,应先供养病人。”以慈悲心护理病人,能使病人心理舒坦,精神上得到安慰,有利于其积极配合治疗和疾病的康复。(www.chuimin.cn)
佛经上说,一个好看护有五种善行:1.分别良医;2.先起后卧,不懈怠;3.恒善言谈,少于睡眠;4.以法供养,不贪饮食;5.堪任与病人说法。从佛陀救病僧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佛陀是善于护理病人,以法供养病人的典范。
人生无常,生老病死,谁都不可避免,一旦不幸,生了病苦,关键是明白疗病的正道,懂得医病的三禅,能够寻良医,做好病人,得好看护。在这三禅中,做“好病人”,又是医病、疗心、养生的第一妙法。大诗人白居易居士说:“病有十可却:静坐观空,觉四大原从假合,一也;烦恼现前,以死譬之,二也;常将不如我者,巧自宽解,三也;遇病稍闲,反生庆执,四也;宿孽现逢,不可逃避,欢喜领受,五也;家室和睦,无交谪之言,六也;众生各有病根,常自观察克治,七也;风寒谨防,嗜欲淡薄,八也;饮食宁节毋多,起居务适毋强,九也;觅高朋亲友,讲开怀出世之谈,十也。”这确是未病时预防,已病时疗养的好方法。唐彪居士则更为洒脱,不但不以病为病,反而把病当作人生的良药,认为不应该因病而生忧愁、恐怖、烦恼,而应升起欢喜之心。他说:“病者众生之良药,人于病中,须生大欢喜。一切不如意处,莫起烦恼,须生大解脱。任其生死,莫起恐怖。”的的确确,人在病中才体会到未病时的美好。一场大病,往往把人从迂执中解脱出来,使人能有禅机参透人生的真正含义,得到养生的妙道。真应如唐彪居士所说的禅理:“人于病中,须生大欢喜。”有了这种境界,还能怕医生技术不高明,药物不灵验吗?
祇树给孤独园遗址
罗汉持钵像
漱口连心净,吻水百花香,三业恒清净,同佛往西方。
——漱口偈
有关佛家养生的文章
◆助禅益生——佛家饮茶赵州和尚是我国唐代高僧,法名从谂,他住世120岁,可谓长寿的高僧。由于饮茶具有清心提神的作用,禅僧长时间坐禅,势必疲倦,于是通过饮茶解除瞌睡。“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禅宗认为心神清净,便能通佛之心,而饮茶能“清我神”,与坐禅意旨相通。在禅宗的推动下,饮茶之风盛行天下。茶禅表演李时珍其三,饮茶不要过量,否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2024-06-15
◆善禅却病,恶禅害身佛家坐禅,有善禅、恶禅之分。善禅,五事调和,坐禅得法,可以增长智慧,调和身心,促进身心健康。佛家尽管认为魔事的产生与鬼神有关,但仍旧强调坐禅者心理失调是走火入魔的主要因素。坐禅能否用于直接治病,尚无确切的依据。离欲上人打坐坐禅尽管有强健身体、却病延年的作用,但佛家各宗各派的坐禅修持都是出于显发智慧,彻见法性,即所谓明心见性,本质上是为了解脱生死。......
2024-06-15
◆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禅拳合一在近千年的历史中,少林武僧过着白天坐禅,晚上习武的修行生活。在拳与禅的关系中,少林武僧主张拳禅合一。少林武术是学佛修禅法门之一,是禅的武术或武术的禅——武禅。一席话点醒了觉远,他返回少林寺,参禅习武日夜不懈,结果禅武相长,终成一代禅学高僧、武林高手。妙兴大师点出了少林武术深刻的禅髓,展现了佛家禅拳合一的武禅境界。......
2024-06-15
◆游有方,行有止——安居禁足鹿野苑里佛塔上的雕刻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内,寺院僧众必须定居寺内,潜心静修,不得随意外出,称为安居。法显严格执行佛教戒律,停止行进,开始了西行中的第一个安居。安居期间,除为佛家三宝事、父母事、病缘等,一律禁止外出。否则,不仅妨害修行,而且危及生命健康。柏林禅寺举行结夏安居仪式柏林禅寺举行禅七专修法会安居又称禁足。......
2024-06-15
◆向佛家学吃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尽管不能像僧人那样终身食素戒肉,但是应该做到节制食肉,最起码也要做到荤素搭配。梁武帝发起素食运动后,使素食之风在民间广为盛行,不仅佛家信徒如此,普通民众有时为求佛菩萨保佑、祈福,也会吃上几天素。再者,佛家素食大多以豆制品和蔬菜为主,他们不仅制成多种美馔佳肴,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提高了人们的饮食品位,同时对人体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2024-06-15
◆无际大师的心药方在云南昆明华亭寺内,保存着一个奇特的药方,药方中有一首奇特的偈语:“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卢师扁鹊医。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须对治莫狐疑。”这个药方是唐代高僧无际大师开出的《心药方》,它专治世人心病,祛除三毒。无极大师深知,众生有病皆从心起,因此,为了拯治众生心病,他怀着大慈大悲之心,写下了《参同契》、《草庵歌》、《心药方》。其中,以《心药方》对世人最具警示意义。......
2024-06-14
不涩不滑——坐禅调息调整姿势坐定后,坐禅进入调息阶段。静坐初入定调息,即是调节呼吸的意思。风相、喘相、气相均为影响坐禅、妨碍入定的不调和相。息相是坐禅的调和相。——《六波罗蜜经》佛家认为,坐禅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静坐时的风喘气三相不调,在于身心不调,因而调息的过程中,必须调身调心。数息、随息不仅是调息的方法,也是佛家调心入止的“六妙门”组成部分,可以对治散乱。......
2024-06-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