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参透无常
一天,佛陀问身边的一个弟子:“你知道人的生死有多长时间吗?”这个弟子想了想回答道:“有几天时间吧。”佛陀遗憾地说:“你不知道啊。”然后,又就这个问题问第二个弟子,第二个弟子回答说:“有一顿饭的时间吧。”佛陀听了仍遗憾地说:“你也不知道。”最后,又就同样问题问第三个弟子,这个弟子回答说:“人的生死就在呼吸间。”佛陀喜悦地说:“很好,你回答对了。”这是《四十二章经》记载的一个故事,它形象地阐释了人生无常的道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其实,不仅仅是人的生命无常,世间的万事万物,凡是可以言说的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随着缘生而生,随着缘灭而灭。佛家把“无常”分为两种,即一期无常和念念无常。所谓一期无常,是指万事万物的迁流变化到最后还归于坏灭的过程。正如人的生命流转现象一样,有生老病死、生住异灭四个变化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又是念念无常,刹那间生,刹那间灭,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真我,这就是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在佛家的记时中,刹那是个极短极短的瞬间。佛经中说,一弹指间,有六十刹那。
佛经中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老婆婆,只有一个儿子,还短命而死,老婆婆悲痛欲绝。埋葬儿子以后,老婆婆就沉浸在丧子之痛中,不思饮食,常常坐在儿子坟地上喃喃自语:“我只有一个儿子,还离我而去……”佛陀很同情她,走向前关切地问她为什么老是待在坟地里,老婆婆说:“我只有这一个养老的儿子,如今离我而去,我也不想活了。”佛陀就想点化她走出人生的迷境:“你想让你的儿子活过来吗牽”老婆婆立刻转悲为喜:“愿意,愿意。”“如果你能从没有失去亲人之痛的人家讨来香火,我就能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老婆婆立刻离开坟地,到城里人家去讨香火。几天以后,老婆婆失望地来见佛陀:“我去过数十家,不曾有一家没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佛陀说:“你儿子因因缘而生,又因因缘而死,就如同住店的旅客一样,行走无常,你就不要悲伤了。”在佛陀的开示下,老婆婆一下子明白了人生无常的道理。
然而,世间却有人看不透人生无常的道理,不知道养心去欲,而是心力交瘁,执迷不悟。
从前,有个大富翁,他一生贪婪吝啬,虽然集聚了可观的财富,但是既不懂修身又不懂修心。他一连娶了四位夫人,其中,最宠爱的是四夫人,他与她终日形影不离,恨不得化为一体;其次,是三夫人,三夫人也有很大魅力,能使大富翁相见时欢喜,别离时忧愁;再次,是二夫人,当初在穷困的时候,两人相爱,但到了富贵时,大富翁就渐渐淡忘了她;最不为大富翁在意的是原配夫人,大夫人操持家务,如同奴婢,可大富翁熟视无睹,从来没有对她表示过关爱。有一天,大富翁患了不治之病,临终之前,他恋恋不舍地向最心爱的四夫人说道:“四夫人,我平常待你最好,时刻不愿和你分开,现在医生说我的生命已经维持不了多久,我想,我死了会孤单寂寞的,你陪我一道死好吗?”四夫人一听,花容失色,大惊道:“你怎么会这么想?你年纪大了,死是当然的,我年纪这么轻,怎么能陪你死?你对三夫人也不错,为什么不叫三夫人陪你去?”“唉!”富翁叹了一口气,只得把三夫人请来。他照着对四夫人讲过的要求,向三夫人提出。三夫人一听,吓得全身发抖,连忙道:“这怎么可能?我的年纪这么轻,你去世了,我还可再改嫁他人!你叫二夫人陪你去死吧。”“唉!”富翁只得又叹了一口气,摆摆手,叫三夫人退去。
敦煌壁画树下说法图
三夫人走后,大富翁让人把二夫人叫来,说他一个人死去太不甘心,希望二夫人能够陪他一同死。二夫人一听,连忙摇手道:“不能!不能!我怎么能陪你死呢?四夫人和三夫人什么事也不肯做,家中的事都要我管,我不能不顾家跟你去死呀!为了夫妻的感情,你死后,我会送你到郊外的坟墓!”“唉!”大富翁又是一声无可奈何的感叹。(www.chuimin.cn)
最后,大富翁没有办法,只得把平时最不关心的大夫人叫到床前,对大夫人说道:“大夫人!真对不起你,我过去对你太冷淡了,现在我要死去,在阴曹地府一个伴也没有,你肯陪我一道死吗?”大夫人听后,非但不惊慌,而且很郑重地回答道:“嫁夫随夫,现在夫君要去世了,做妻子的,怎么还好活着,不如就跟你一起死好了。”
“你,你……你愿意陪我死?”大富翁很意外地问大夫人,随后又后悔莫及地说道:“唉!过去,我不知道你对我这么忠心,一直像忘了你似的。我对四夫人、三夫人看得比我的命还重要,二夫人我待她也不薄,可是,她们现在竟忘恩负义,那么狠心地和我分离,不肯陪我死,没想到从没得到过关心的你,反倒愿意永远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负你了,为什么不早些对你好呢?”大富翁说完,和大夫人一起拥抱着死去了。
这是佛经中一段很精彩、富有寓意的故事,故事中最受宠爱的四夫人,指的就是我们的身体,不管我们怎样挚爱自己的身体,装饰得美丽,打扮得年轻,但美丽、年轻不会长存;声言改嫁的三夫人,指的是喜得忧散的财富,当人到了死去的时候,再多的财富也不能带走;要照顾家庭的二夫人,指的是那些穷困时才思念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在世间未完的事还多,当人去世时,顶多在送葬的行列中走一程;而从未被重视的大夫人,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生时,不知道修持,只知道贪欲索求;死时,才知道这一切都是身外之物,都是无常。
参加放生法事的戒僮律寺僧众
天童寺放生池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五灯会元》
参透无常,一切看空,这就是说佛家的空观,它能生智慧、破妄执、去贪欲,让人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把握生命的本质。因为此刻生,才可能下刻亡,所以要珍惜每一个当下,过一个完美潇洒的人生。
有关佛家养生的文章
◆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助禅益生——佛家饮茶赵州和尚是我国唐代高僧,法名从谂,他住世120岁,可谓长寿的高僧。由于饮茶具有清心提神的作用,禅僧长时间坐禅,势必疲倦,于是通过饮茶解除瞌睡。“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禅宗认为心神清净,便能通佛之心,而饮茶能“清我神”,与坐禅意旨相通。在禅宗的推动下,饮茶之风盛行天下。茶禅表演李时珍其三,饮茶不要过量,否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2024-06-15
◆游有方,行有止——安居禁足鹿野苑里佛塔上的雕刻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内,寺院僧众必须定居寺内,潜心静修,不得随意外出,称为安居。法显严格执行佛教戒律,停止行进,开始了西行中的第一个安居。安居期间,除为佛家三宝事、父母事、病缘等,一律禁止外出。否则,不仅妨害修行,而且危及生命健康。柏林禅寺举行结夏安居仪式柏林禅寺举行禅七专修法会安居又称禁足。......
2024-06-15
◆向佛家学吃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尽管不能像僧人那样终身食素戒肉,但是应该做到节制食肉,最起码也要做到荤素搭配。梁武帝发起素食运动后,使素食之风在民间广为盛行,不仅佛家信徒如此,普通民众有时为求佛菩萨保佑、祈福,也会吃上几天素。再者,佛家素食大多以豆制品和蔬菜为主,他们不仅制成多种美馔佳肴,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提高了人们的饮食品位,同时对人体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2024-06-15
第十六节晨起1分钟保健按摩法晨起1分钟保健按摩法即早晨苏醒后先闭目养神,然后在床上慢慢做约10分钟的保健按摩运动,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增强各器官功能大有裨益。......
2024-08-29
不涩不滑——坐禅调息调整姿势坐定后,坐禅进入调息阶段。静坐初入定调息,即是调节呼吸的意思。风相、喘相、气相均为影响坐禅、妨碍入定的不调和相。息相是坐禅的调和相。——《六波罗蜜经》佛家认为,坐禅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静坐时的风喘气三相不调,在于身心不调,因而调息的过程中,必须调身调心。数息、随息不仅是调息的方法,也是佛家调心入止的“六妙门”组成部分,可以对治散乱。......
2024-06-15
◆人心的三大病——贪、嗔、痴佛陀住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有一天,舍利弗跟随佛陀经行。舍利弗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被誉为智慧第一,已经证得罗汉果位。众生的病,就是指存于人心的贪、嗔、痴三毒。行为学家把贪心视为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嗔恚是人心的大病,会给人带来无量的烦恼。嗔心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是一种伤害身心的“火气”,是一种渗透到内心深处的对立情绪,微不足道的事情,就会令人剑拔弩张。......
2024-06-14
◆佛家认定的身病及病因佛家认为,人是地、火、水、风四大元素和合的产物,四大聚则人生,四大散则人死,四大不调则百病生。由四大不调引发的身体、肌肉、骨骼、神经、五脏六腑等生理上的不适称为身病。佛家把引发四大不调、身体生病的因素分为内缘和外缘。因而佛家把贪图口腹之欲、饮食不节、作为致病的主要原因。佛家治疗疾病,以减食作为妙方,得病以后,先行减食,一旦不效,再对症下药,进行治疗。......
2024-06-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