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的三大病——贪、嗔、痴佛陀住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有一天,舍利弗跟随佛陀经行。舍利弗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被誉为智慧第一,已经证得罗汉果位。众生的病,就是指存于人心的贪、嗔、痴三毒。行为学家把贪心视为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嗔恚是人心的大病,会给人带来无量的烦恼。嗔心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是一种伤害身心的“火气”,是一种渗透到内心深处的对立情绪,微不足道的事情,就会令人剑拔弩张。......
2024-06-14
◆无际大师的心药方
在云南昆明华亭寺内,保存着一个奇特的药方,药方中有一首奇特的偈语:“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卢师扁鹊医。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须对治莫狐疑。”这个药方是唐代高僧无际大师开出的《心药方》,它专治世人心病,祛除三毒。
云南昆明华亭寺
无际大师是唐代著名高僧石头希迁禅师(700—790),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高要县)人。据《宋高僧传》记载,无际大师小时候非常孝顺,他的母亲不喜欢吃荤,厌恶杀生见血,每当见到乡民准备杀牛祭祀时,他都会奋不顾身地捣毁祭祀的陈设,从屠夫刀下夺走耕牛,乡人对他也没有办法,有的还称赞说他天生有善根。
希迁禅师画像
2.持戒:遵守戒律,戒律有五戒、十戒,八关斋戒、菩萨戒,还有出家僧人的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和比丘尼戒。最基本的是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想、不饮酒,它的功用是止恶,行善,饶益有情,即为众生谋利益。
青原行思禅师画像
后来,无际大师听说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来广东弘扬佛法,就辞别母亲投奔惠能大师修行。惠能大师看他小小年纪根器不凡,非常喜欢他,就留在门下,让他作了小沙弥。无际大师在惠能大师圆寂前,曾请求开示:“和尚百年之后,希迁该怎么办呢?”惠能大师告诉他“寻思去”。惠能大师圆寂后,他每日端坐静思。首座问他:“大师已经圆寂,你为何在此空坐?”他回答说:“我遵奉大德遗诫,在寻思。”首座告诉他说:“你有个师兄行思和尚,如今在江西吉州,你和他有缘。大师说话,言简意赅,是你自己错觉迷了。”无际大师一路辗转周折,找到行思禅师,因根器不凡,深受器重。行思禅师称赞他说:“角虽多,一麟足矣。”无际大师受具足戒后,经历过十余年修行,大约在天宝初年(742年),来到湖南南岳,在南台寺东面的石台上搭了一座简陋茅庵修行,故人们称他石头和尚,把他创立的禅法宗派称为石头宗。
无极大师深知,众生有病皆从心起,因此,为了拯治众生心病,他怀着大慈大悲之心,写下了《参同契》、《草庵歌》、《心药方》。其中,以《心药方》对世人最具警示意义。《心药方》接近白话,我们不妨读读,对人们涵养心灵,一定会大有益处。
3.忍辱:就是忍受侮辱欺害而不生嗔恚之心。佛家的忍辱是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完成普度众生宏愿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刚毅精神。
大师谕世人曰:“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先须服我十味妙药,方可成就。何名十味?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此药用宽心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意译为六度是指六个度人解脱生死到彼岸的方法:布施、持戒、忍、精进、禅定、般若)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
4.精进:就是坚持不懈地自度度人的志向。
5.禅定:就是静虑。佛家通过坐禅来克服妄心,使精神不散乱,达到明心见性。
6.般若:又称智度,佛一样的大智慧。即通过参透世间万法,而觉悟得到无上的智慧。
“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须速戒之。
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初转法轮
“以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做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灭罪延年,消灾免患。各方俱不用,后悔无所补,虽扁鹊卢医,所谓病在膏肓,亦难疗矣;纵祷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况此方不误主雇,不费药金,不劳煎煮,何不服之?偈曰:‘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卢师扁鹊医。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须对治莫狐疑。’”
在佛家看来,人的一切都是心念作用的结果:一念觉悟一念佛,一念为恶一念地狱。对于为善的人来说,心是甘露法;对于为恶的人来说,心是万毒根。佛陀曾有这样的开示:“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狱,皆心所为也。”因此,医病当从内心医,救人当从内心救。
无际大师的《心药方》直指人心,从根本处医治众生病态的人生。无极大师发扬光大了禅宗主张在世间觉悟的思想,把佛家的慈悲思想与世间的道德伦理结合起来,总的精神是要人存好心、说好话、办好事、做好人。其中,他把佛家的慈悲当作第一味药,世间的伦理道德,如心地善良、待人和气、知书达理、守信重行、孝顺父母,老实做人等都列入了医心的良药,因而使这帖“心药”,无论古今中外,信不信佛都可享用。
无极大师不仅是一代高僧,而且也是一位善于调养自我身心的养生大家。他一生恪守戒律,过着俭朴的修行生活,活了90岁。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王梵志《城外土馒头》
有关佛家养生的文章
◆人心的三大病——贪、嗔、痴佛陀住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有一天,舍利弗跟随佛陀经行。舍利弗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被誉为智慧第一,已经证得罗汉果位。众生的病,就是指存于人心的贪、嗔、痴三毒。行为学家把贪心视为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嗔恚是人心的大病,会给人带来无量的烦恼。嗔心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是一种伤害身心的“火气”,是一种渗透到内心深处的对立情绪,微不足道的事情,就会令人剑拔弩张。......
2024-06-14
◆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再如佛家武术,其产生也是出于健身助禅的目的。佛家认为,四大皆空,人的身体也是假有,反对过分维护身体,可佛家修行中,处处蕴含养生的大道。佛家不把养生求得长寿作为目的,却包含了人生的大养,可谓无养而大养。因此,世有“佛是大医王,佛法是药方,佛僧是看护”之说,称扬的就是佛家以调心养心见长的人生智慧。......
2024-06-14
◆助禅益生——佛家饮茶赵州和尚是我国唐代高僧,法名从谂,他住世120岁,可谓长寿的高僧。由于饮茶具有清心提神的作用,禅僧长时间坐禅,势必疲倦,于是通过饮茶解除瞌睡。“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禅宗认为心神清净,便能通佛之心,而饮茶能“清我神”,与坐禅意旨相通。在禅宗的推动下,饮茶之风盛行天下。茶禅表演李时珍其三,饮茶不要过量,否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2024-06-15
沐浴澡身更洁心——佛家洗浴洗浴不仅是佛家卫生保健的措施,还是佛家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洗浴渗透在佛家文化之中。在这些教门中,有的遍身污秽,永不洗浴,有的采用离奇浴法。佛家把洗浴提高到戒律的程度,把修清净心和维护清净等同一致。可见,佛家洗浴不仅仅是清洁身体,还是一种修行,倡导的是身心并浴。佛家洗浴要求的条件非常普通,只不过要有净水,冬日洗浴,室内需燃火保持温暖,其中提到的澡豆,又称豆屑。......
2024-06-15
◆游有方,行有止——安居禁足鹿野苑里佛塔上的雕刻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内,寺院僧众必须定居寺内,潜心静修,不得随意外出,称为安居。法显严格执行佛教戒律,停止行进,开始了西行中的第一个安居。安居期间,除为佛家三宝事、父母事、病缘等,一律禁止外出。否则,不仅妨害修行,而且危及生命健康。柏林禅寺举行结夏安居仪式柏林禅寺举行禅七专修法会安居又称禁足。......
2024-06-15
坐禅之初,心念散乱,是比较常见的现象,难以入定,调心最终就是要做到心中无念。坐禅入定受五种心理影响,佛家称作五盖。佛家认为这五种负面心理会覆盖坐禅者的清净本性,致使难以入定生慧,所以称为“五盖”。佛家认为调心应以不沉不浮为原则,若因摄心过猛,出现急症,可以宽调理,诸如采用观想的方式,想象气流下沉,以舒缓心意。佛家认为意守于足又可以发“不净观”方便法门。......
2024-06-15
◆医病“三禅”佛陀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更是懂得人间医病之道的大医王。一个觉悟的病人,其自身就是“良医”。弟子阿难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佛陀,建议救治他的疾病。佛陀十分赞赏阿难的慈悲心怀,并亲往救治身患重病的比丘。人生无常,生老病死,谁都不可避免,一旦不幸,生了病苦,关键是明白疗病的正道,懂得医病的三禅,能够寻良医,做好病人,得好看护。在这三禅中,做“好病人”,又是医病、疗心、养生的第一妙法。......
2024-06-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