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人心的三大病——贪、嗔、痴
佛陀住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有一天,舍利弗跟随佛陀经行。正当师徒二人一前一后走着的时候,天空中忽然出现一只老鹰疯狂地追逐一只鸽子,鸽子赶快落到佛陀的身旁躲藏,正好被佛陀经行的影子覆盖住。躲在佛陀身影里的鸽子,安详地蹲伏着,不再恐惧不安。随后,舍利弗走过来,当他的影子覆盖在鸽子身上的那一刹那间,鸽子立刻全身发抖,恐惧不安地鸣叫起来。舍利弗觉得很奇怪,心想,佛陀和我都已经断了贪嗔痴三毒,为什么鸽子在佛陀的影子里安详自在,不再恐惧,而一旦被我的影子遮蔽,就立刻全身颤抖不安地鸣叫起来呢?于是,他就请教佛陀。佛佗说:“你虽然解脱了,但是你身上仍存有微细的三毒习气,因此,当你的身影覆盖鸽子时,仍会让它恐惧不安。”这就是《阿婆檀那经》上记载的佛影覆鸽的故事。舍利弗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被誉为智慧第一,已经证得罗汉果位。可是,佛陀说他身上仍存在着让鸽子恐惧不安的细微三毒之气。如若对芸芸众生而言,恐怕三毒如火焰冲天,给自己和别人都会带来烦恼、恐惧和不安。
舍利弗
团团游子又来游,无个明人指路头;除却心中三昧火,刀枪人马一齐休。
——无际僧《走马灯诗》
愚痴卑贱人,悭恢贪毒烧心。终身长受苦,未曾得安乐。
——《佛所行赞》
佛陀为舍利弗说法
以佛眼看众生,众生皆病。众生的病,就是指存于人心的贪、嗔、痴三毒。三毒不去,天下芸芸众生就会挣扎在烦恼的苦海里,身心交瘁,永远得不到康宁。
贪常称悭贪,其表现之一,就是见到爱欲顺情的事物便起了“贪爱”的心,因而贪美色、贪钱财、贪名位、贪享受,为了满足贪欲,虽然美色如虎狼、钱财如蛇蝎、名位如陷坑、享受如利刃,但是还要贪求这些。贪毒深的人,往往有强烈的占有欲,怀揣一颗非分之心:不应我得,则动歪脑筋,挖空心思,找人漏洞,不择手段去谋求。
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寒山诗》
祇园精舍遗址
《百喻经》中有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从前,有个贪色的人,娶了一个妻子,容貌美丽,善于治家,不过鼻子长得丑。其鼻孔朝天,鼻梁塌陷歪斜。这个人为妻子的丑鼻子耿耿于怀,整天闷闷不乐。一天,他外出散心,中途遇见一个女人,不但容貌很美丽,而且鼻子端正可爱。他很喜欢这个女人的美鼻子,心里就打起歪主意:“如果把这个女人的鼻子割下来,安到我妻子的脸上去,该多好啊。”于是,他抽出随身携带的匕首,蹿上前去,一刀割下了美丽的鼻子,然后,拿着血淋淋的鼻子跑回家去。一进门就对妻子叫喊说∶“快来!快来!我给你找到了一个好鼻子!”妻子迎了上来,这个人不由分说,一刀就把他妻子的丑鼻子割了下来,然后给妻子安那个美丽的鼻子,其场面血腥惨不忍睹。但是,无论怎样,始终安不上去。这个人因贪图美色而变得愚蠢,既害了一个无辜的美丽女人,也害了自己妻子,其恶果可想而知。《百喻经》中的这个故事,是说贪欲之害,同时还暗喻贪欲往往和愚痴相伴随,如影随形。
安奉佛陀弟子舍利弗的桑奇遗迹
《罗汉图轴》(贯休,五代绢本)
贪毒的另一表现形式是吝啬,也叫悭吝。已经得到的不能放下,不肯施舍帮助别人。佛经上有一个神话故事:佛陀和弟子们居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修行。一天,目连在树下见到一个饿鬼,这个饿鬼身如焦木,腹如泰山,咽如细针,发如锥刀,稍稍动一下身子,各个关节之间都会起火燃烧。这个饿鬼唇口干焦,饥渴得要死。当他正想前往河边、泉旁时,河流、泉水顿时变得干涸。适逢天降甘霖,但是,雨点儿一到他身上就变为火焰。目连于心不忍,询问他造了什么恶业,造成如此悲惨的局面。饿鬼答道:“我又渴又乏,不能回答你,你自己去问佛陀吧。”
世尊说法图
于是,目连前往佛陀住处,告诉他事情的原委,询问佛陀此鬼究竟造下何等恶业,招致如此苦报。佛陀告诉目连:“迦叶佛时,有位行路的沙门,极其热渴,正逢一女人在井旁汲水,于是,前去乞水。女人说道:‘即使你渴死,也不可能让我舍弃自己的水来送你。’得不到水,沙门只好离去。这女人对于其他乞水的人也同样悭吝不愿施舍。后来这个悭吝女人命终,就堕在饿鬼道中。此女人就是你所见饿鬼的前身。”当然,佛经中的这段故事是为了劝化众生,说贪毒之害,但对我们正视贪毒有着警示意义。
行为学家把贪心视为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造假行骗是因为贪,受骗上当也是因为贪,行贿受贿、贪污腐化还是因为贪。世上的圈套、陷阱、笼子皆为贪得无厌者而设。可是,贪毒深的人因利欲熏心而不知。佛经上有一则非常有启示意义的寓言故事:一日,佛陀率弟子阿难外出乞食,看见路边有一坛黄金。佛陀立刻对阿难说:“看,毒蛇。”阿难也应声答道:“果然是毒蛇。”师徒俩的对话恰巧被附近一对农民父子听到了,父子俩便怀着好奇心前来观看。一看之后,不由欣喜若狂,赶紧将黄金带回家中,以为这从天而降的幸运将改变他们的贫困生活。改变的确是发生了,但完全不是他们希冀的那样。当父子俩带着金子去市场兑换时,却被人发现告到了官府。原来,他们捡到的金子是窃贼从宫中盗出,在逃跑时弃于路旁的。他俩有口难辩。这对乐极生悲的父子在临刑时才领悟到“毒蛇”的真正含义:贪毒之剧,如同毒蛇。(www.chuimin.cn)
佛陀说法
佛陀弟子目连
医学家指出,贪心重者,往往是极其虚伪的人,表里不一,自欺欺人,使自己处于紧张、焦虑和烦恼中,加重了身心的负担。长此以往,必会造成肌体生理代谢功能和神经调节功能紊乱,损害健康,损折寿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佛陀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永离贪爱,不生忧怖。”这是很有启示的。
嗔也称嗔恚,它是由贪心引起的,贪求不得,就生嗔恚,它是对背逆“欲爱”的逆境而生的憎恶。嗔恚是人心的大病,会给人带来无量的烦恼。它有多种外在表现形式:怒目而视、咬牙切齿、怒火中烧、大发脾气、高声叫骂、恨之入骨、伺机报复,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众生的嗔恚相。嗔心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是一种伤害身心的“火气”,是一种渗透到内心深处的对立情绪,微不足道的事情,就会令人剑拔弩张。
佛陀在野鹿苑时,常常临机说法,陈说嗔毒之害。有一次,他指着一个水池对弟子们说:从前,水池里住着一只坏脾气的乌龟。天旱了,池水干涸了,乌龟急得团团转,想搬家。两只好心的雁儿打算帮助它,找来一根树枝,叫乌龟咬着中间,雁儿各咬住一端。行前,还特意吩咐乌龟不要说话,然后,才动身高飞。孩子们看见了,觉得很有趣,拍手笑起来。乌龟大怒,开口责骂。可口一张开,乌龟就掉下来,碰着石头死去了。雁儿叹气说:“坏脾气多么不好啊!”因嗔毒发作,乌龟被活活摔死。佛经中的这个故事,对脾气坏、嗔心重的人,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铜髹金阿难尊者(明)
净宗十三祖印光法师
深怀嗔心不仅害己,而且易与周围的人结怨,难以成就事业。人一旦嗔病发作,多年修养的品性,立刻化为乌有,一有“不爱”的逆境当前,嗔心一动,多年的朋友变仇人,恩爱的夫妻成为冤家。这时,看什么都不顺眼,一切都好像是在嘲笑自己,一切都是可憎可恶的,恨不得一拳把这世界打碎!嗔心一起,只望人家痛苦加深,不管什么刻毒的言词,不论什么狠恶的手段,都会从万恶的嗔心中搬演出来。
医学家的研究证明,经常生气、发火,会对人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还可能导致动脉甚至免疫系统受损。医学研究还发现,发怒时,胃的出口处,肌肉会骤然收缩,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器质性损伤。所以,生气时,胃痛、胃胀,吃不下饭。时常发脾气,情绪不良,还会导致脱发,皮肤晦暗,失去光泽。近代高僧印光法师曾告诫世人说:“嗔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躁,重则肝目受伤。”
说到嗔恚,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有一对夫妻,起初的时候,夫妻俩相敬如宾,生活和睦。有一天,丈夫吃午饭的时候对妻子说:“你到厨房里取点葡萄酒来,咱们喝两杯。”妻子来到厨房,打开酒瓮,忽地看到有个美丽的女人正在酒瓮里看着她,这个美丽的女人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的影子。可她不知道,以为丈夫又有了女人,藏在酒瓮里。她立刻起了嗔心,跑出来,对丈夫愤怒地大喊大叫。丈夫感到莫名其妙,就跑到厨房去看,当他低头向酒瓮里张望时,看到一个男子正瞪着自己。丈夫也生气了,好啊,这个贱女人,竟然把野男人藏到酒瓮里了。他不由分说地对妻子大发雷霆,两人闹得不可开交。他们家的一个朋友听说了,就去调解。当听完夫妻俩的叙述,就到厨房里去看,他看到酒瓮里有一个人正看着他。朋友忽地生了气,心想:原来他们有朋友来劝解了,见我来了,就把朋友藏在酒瓮里,还装作煞有介事地折腾我,这怎能做朋友,太令人气愤了。然后,就怒气冲冲地扬长而去。这家供养的一个比丘,听说两人吵架,也来了,他听了夫妻俩述说原委,就到厨房去查看。他低头往酒瓮里一看,正好也有个比丘在看着他,比丘也嗔怒了,原来他们已经供养了比丘,见我来了,就把他藏在酒瓮里,假装争吵,比丘一言不发地走了。这个近乎寓言的故事,讲了嗔恚对人的毒害。夫妻起了嗔心,家无宁日;多年的朋友起了嗔心,成了路人;修行者起了嗔心,失去了道心。佛陀当年讲经说法时,常常提到嗔恚之害:“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嗔恚之火,能烧功德之林。”嗔念一动,嗔火燃起,智慧、声誉、功德、福德全都被破坏了。嗔毒之剧,所造的恶业之大,以至佛家把它看作堕入地狱的业因。
地藏十王图之一牞“宋帝王余”(陆信忠绘轴绢本日本永源寺藏)
痴是无明,是思惑、邪见,就是不懂道理,不明是非,无有智慧,不信正道。痴毒是由迷而起的,一旦迷失了清净之心,陷入痴迷,起了贪爱、嗔恚之心,觉性就丧失了。世间的事理,有真有假、有正有邪、有是有非、有善有恶,患有痴毒,就不能辨别,认识不清,把假的当作真的,把邪的当作正的,沉醉于贪爱的漩涡里,一任嗔毒发作。
人患了痴毒,往往迷而不觉,常常先是沉湎于短暂的享乐中,继而陷入无尽的烦恼,甚至招致祸端,落于痛苦的泥淖里。其过程如同作茧自缚、飞蛾投火,明明知道面前是万丈深渊,仍是愚痴地纵身跳下,不惜粉身碎骨。
佛家认为,众生在生死欲海之中翻滚,在六道之内轮回,就是因为众生没有智慧。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所造一切罪业,都源于“痴病”。贪、嗔、痴为“三毒”,痴愚是毒源。《楞严经》上讲到嗔恚是地狱道之业因,贪爱是饿鬼道之业因,愚痴是畜生道之业因,还是很有警示启发意义的。
1.布施: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把物质施舍给需要的人;法布施,把佛的道理讲给别人,使人获得觉悟的方法;无畏施,解救他人的危难,使人免除恐惧和不安。佛家把布施作为修持的第一种方法,其宣扬的大慈大悲、利乐有情,都体现在布施的实践中。
众生的心病——贪、嗔、痴三毒根深蒂固,非一般医生可以治疗。一般医生,仅能从生理上给人治病,即使是心理学医生,也只能纠正人们生理神经系统的失常,无法根治人心的贪、嗔、痴三病,而秉受“大医王”佛陀的真理启示,用佛家人生哲学智慧,不间断地洗刷人心中的贪、嗔、痴三毒,可消除烦恼,得到心灵的健康。
有关佛家养生的文章
◆佛家名医、名方、名术佛家以慈悲为怀,以解除众生之苦为使命,其中就包括解决众生的疾病痛苦。龙门石窟药方洞洛阳市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内白居易塑像佛家在施医治疾过程中,留下许多名方、名药和简单易行的有疗效的医疗术。片仔癀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佛家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以一片即可退癀而得名。......
2024-06-15
◆助禅益生——佛家饮茶赵州和尚是我国唐代高僧,法名从谂,他住世120岁,可谓长寿的高僧。由于饮茶具有清心提神的作用,禅僧长时间坐禅,势必疲倦,于是通过饮茶解除瞌睡。“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禅宗认为心神清净,便能通佛之心,而饮茶能“清我神”,与坐禅意旨相通。在禅宗的推动下,饮茶之风盛行天下。茶禅表演李时珍其三,饮茶不要过量,否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2024-06-15
◆无际大师的心药方在云南昆明华亭寺内,保存着一个奇特的药方,药方中有一首奇特的偈语:“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卢师扁鹊医。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须对治莫狐疑。”这个药方是唐代高僧无际大师开出的《心药方》,它专治世人心病,祛除三毒。无极大师深知,众生有病皆从心起,因此,为了拯治众生心病,他怀着大慈大悲之心,写下了《参同契》、《草庵歌》、《心药方》。其中,以《心药方》对世人最具警示意义。......
2024-06-14
◆游有方,行有止——安居禁足鹿野苑里佛塔上的雕刻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内,寺院僧众必须定居寺内,潜心静修,不得随意外出,称为安居。法显严格执行佛教戒律,停止行进,开始了西行中的第一个安居。安居期间,除为佛家三宝事、父母事、病缘等,一律禁止外出。否则,不仅妨害修行,而且危及生命健康。柏林禅寺举行结夏安居仪式柏林禅寺举行禅七专修法会安居又称禁足。......
2024-06-15
◆向佛家学吃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尽管不能像僧人那样终身食素戒肉,但是应该做到节制食肉,最起码也要做到荤素搭配。梁武帝发起素食运动后,使素食之风在民间广为盛行,不仅佛家信徒如此,普通民众有时为求佛菩萨保佑、祈福,也会吃上几天素。再者,佛家素食大多以豆制品和蔬菜为主,他们不仅制成多种美馔佳肴,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提高了人们的饮食品位,同时对人体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2024-06-15
不涩不滑——坐禅调息调整姿势坐定后,坐禅进入调息阶段。静坐初入定调息,即是调节呼吸的意思。风相、喘相、气相均为影响坐禅、妨碍入定的不调和相。息相是坐禅的调和相。——《六波罗蜜经》佛家认为,坐禅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静坐时的风喘气三相不调,在于身心不调,因而调息的过程中,必须调身调心。数息、随息不仅是调息的方法,也是佛家调心入止的“六妙门”组成部分,可以对治散乱。......
2024-06-15
◆佛家认定的身病及病因佛家认为,人是地、火、水、风四大元素和合的产物,四大聚则人生,四大散则人死,四大不调则百病生。由四大不调引发的身体、肌肉、骨骼、神经、五脏六腑等生理上的不适称为身病。佛家把引发四大不调、身体生病的因素分为内缘和外缘。因而佛家把贪图口腹之欲、饮食不节、作为致病的主要原因。佛家治疗疾病,以减食作为妙方,得病以后,先行减食,一旦不效,再对症下药,进行治疗。......
2024-06-15
◆佛家忌食提起佛家荤食,人们往往把肉食当作荤,并视作佛家饮食的禁忌。其二,五辛都有刺激性,食用以后,可致生理心理变化,使僧众身心不定,因而佛家要求禁食。五辛中的大蒜,佛家尤其禁止食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必呆板地像佛家那样严格地不食五辛,但是应当从佛家的饮食禁忌中,受到养生的启示,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时令、气候和自身的健康状况、职业特点,学会忌食。......
2024-06-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