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改善人心病,佛家养生禅法

改善人心病,佛家养生禅法

【摘要】:◆人心的三大病——贪、嗔、痴佛陀住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有一天,舍利弗跟随佛陀经行。舍利弗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被誉为智慧第一,已经证得罗汉果位。众生的病,就是指存于人心的贪、嗔、痴三毒。行为学家把贪心视为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嗔恚是人心的大病,会给人带来无量的烦恼。嗔心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是一种伤害身心的“火气”,是一种渗透到内心深处的对立情绪,微不足道的事情,就会令人剑拔弩张。

◆人心的三大病——贪、嗔、痴

佛陀住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有一天,舍利弗跟随佛陀经行。正当师徒二人一前一后走着的时候,天空中忽然出现一只老鹰疯狂地追逐一只鸽子,鸽子赶快落到佛陀的身旁躲藏,正好被佛陀经行的影子覆盖住。躲在佛陀身影里的鸽子,安详地蹲伏着,不再恐惧不安。随后,舍利弗走过来,当他的影子覆盖在鸽子身上的那一刹那间,鸽子立刻全身发抖,恐惧不安地鸣叫起来。舍利弗觉得很奇怪,心想,佛陀和我都已经断了贪嗔痴三毒,为什么鸽子在佛陀的影子里安详自在,不再恐惧,而一旦被我的影子遮蔽,就立刻全身颤抖不安地鸣叫起来呢?于是,他就请教佛陀。佛佗说:“你虽然解脱了,但是你身上仍存有微细的三毒习气,因此,当你的身影覆盖鸽子时,仍会让它恐惧不安。”这就是《阿婆檀那经》上记载的佛影覆鸽的故事。舍利弗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被誉为智慧第一,已经证得罗汉果位。可是,佛陀说他身上仍存在着让鸽子恐惧不安的细微三毒之气。如若对芸芸众生而言,恐怕三毒如火焰冲天,给自己和别人都会带来烦恼、恐惧和不安。

舍利弗

团团游子又来游,无个明人指路头;除却心中三昧火,刀枪人马一齐休。

——无际僧《走马灯诗》

愚痴卑贱人,悭恢贪毒烧心。终身长受苦,未曾得安乐。

——《佛所行赞》

佛陀为舍利弗说法

以佛眼看众生,众生皆病。众生的病,就是指存于人心的贪、嗔、痴三毒。三毒不去,天下芸芸众生就会挣扎在烦恼的苦海里,身心交瘁,永远得不到康宁。

贪常称悭贪,其表现之一,就是见到爱欲顺情的事物便起了“贪爱”的心,因而贪美色、贪钱财、贪名位、贪享受,为了满足贪欲,虽然美色如虎狼、钱财如蛇蝎、名位如陷坑、享受如利刃,但是还要贪求这些。贪毒深的人,往往有强烈的占有欲,怀揣一颗非分之心:不应我得,则动歪脑筋,挖空心思,找人漏洞,不择手段去谋求。

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寒山诗》

祇园精舍遗址

《百喻经》中有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从前,有个贪色的人,娶了一个妻子,容貌美丽,善于治家,不过鼻子长得丑。其鼻孔朝天,鼻梁塌陷歪斜。这个人为妻子的丑鼻子耿耿于怀,整天闷闷不乐。一天,他外出散心,中途遇见一个女人,不但容貌很美丽,而且鼻子端正可爱。他很喜欢这个女人的美鼻子,心里就打起歪主意:“如果把这个女人的鼻子割下来,安到我妻子的脸上去,该多好啊。”于是,他抽出随身携带的匕首,蹿上前去,一刀割下了美丽的鼻子,然后,拿着血淋淋的鼻子跑回家去。一进门就对妻子叫喊说∶“快来!快来!我给你找到了一个好鼻子!”妻子迎了上来,这个人不由分说,一刀就把他妻子的丑鼻子割了下来,然后给妻子安那个美丽的鼻子,其场面血腥惨不忍睹。但是,无论怎样,始终安不上去。这个人因贪图美色而变得愚蠢,既害了一个无辜的美丽女人,也害了自己妻子,其恶果可想而知。《百喻经》中的这个故事,是说贪欲之害,同时还暗喻贪欲往往和愚痴相伴随,如影随形。

安奉佛陀弟子舍利弗的桑奇遗迹

《罗汉图轴》(贯休,五代绢本)

贪毒的另一表现形式是吝啬,也叫悭吝。已经得到的不能放下,不肯施舍帮助别人。佛经上有一个神话故事:佛陀和弟子们居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修行。一天,目连在树下见到一个饿鬼,这个饿鬼身如焦木,腹如泰山,咽如细针,发如锥刀,稍稍动一下身子,各个关节之间都会起火燃烧。这个饿鬼唇口干焦,饥渴得要死。当他正想前往河边、泉旁时,河流、泉水顿时变得干涸。适逢天降甘霖,但是,雨点儿一到他身上就变为火焰。目连于心不忍,询问他造了什么恶业,造成如此悲惨的局面。饿鬼答道:“我又渴又乏,不能回答你,你自己去问佛陀吧。”

世尊说法图

于是,目连前往佛陀住处,告诉他事情的原委,询问佛陀此鬼究竟造下何等恶业,招致如此苦报。佛陀告诉目连:“迦叶佛时,有位行路的沙门,极其热渴,正逢一女人在井旁汲水,于是,前去乞水。女人说道:‘即使你渴死,也不可能让我舍弃自己的水来送你。’得不到水,沙门只好离去。这女人对于其他乞水的人也同样悭吝不愿施舍。后来这个悭吝女人命终,就堕在饿鬼道中。此女人就是你所见饿鬼的前身。”当然,佛经中的这段故事是为了劝化众生,说贪毒之害,但对我们正视贪毒有着警示意义。

行为学家把贪心视为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造假行骗是因为贪,受骗上当也是因为贪,行贿受贿、贪污腐化还是因为贪。世上的圈套、陷阱、笼子皆为贪得无厌者而设。可是,贪毒深的人因利欲熏心而不知。佛经上有一则非常有启示意义的寓言故事:一日,佛陀率弟子阿难外出乞食,看见路边有一坛黄金。佛陀立刻对阿难说:“看,毒蛇。”阿难也应声答道:“果然是毒蛇。”师徒俩的对话恰巧被附近一对农民父子听到了,父子俩便怀着好奇心前来观看。一看之后,不由欣喜若狂,赶紧将黄金带回家中,以为这从天而降的幸运将改变他们的贫困生活。改变的确是发生了,但完全不是他们希冀的那样。当父子俩带着金子去市场兑换时,却被人发现告到了官府。原来,他们捡到的金子是窃贼从宫中盗出,在逃跑时弃于路旁的。他俩有口难辩。这对乐极生悲的父子在临刑时才领悟到“毒蛇”的真正含义:贪毒之剧,如同毒蛇。(www.chuimin.cn)

佛陀说法

佛陀弟子目连

阿难像(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133窟)

医学家指出,贪心重者,往往是极其虚伪的人,表里不一,自欺欺人,使自己处于紧张、焦虑和烦恼中,加重了身心的负担。长此以往,必会造成肌体生理代谢功能和神经调节功能紊乱,损害健康,损折寿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佛陀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永离贪爱,不生忧怖。”这是很有启示的。

嗔也称嗔恚,它是由贪心引起的,贪求不得,就生嗔恚,它是对背逆“欲爱”的逆境而生的憎恶。嗔恚是人心的大病,会给人带来无量的烦恼。它有多种外在表现形式:怒目而视、咬牙切齿、怒火中烧、大发脾气、高声叫骂、恨之入骨、伺机报复,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众生的嗔恚相。嗔心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有害的心态,是一种伤害身心的“火气”,是一种渗透到内心深处的对立情绪,微不足道的事情,就会令人剑拔弩张。

佛陀在野鹿苑时,常常临机说法,陈说嗔毒之害。有一次,他指着一个水池对弟子们说:从前,水池里住着一只坏脾气的乌龟。天旱了,池水干涸了,乌龟急得团团转,想搬家。两只好心的雁儿打算帮助它,找来一根树枝,叫乌龟咬着中间,雁儿各咬住一端。行前,还特意吩咐乌龟不要说话,然后,才动身高飞。孩子们看见了,觉得很有趣,拍手笑起来。乌龟大怒,开口责骂。可口一张开,乌龟就掉下来,碰着石头死去了。雁儿叹气说:“坏脾气多么不好啊!”因嗔毒发作,乌龟被活活摔死。佛经中的这个故事,对脾气坏、嗔心重的人,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铜髹金阿难尊者(明)

净宗十三祖印光法师

深怀嗔心不仅害己,而且易与周围的人结怨,难以成就事业。人一旦嗔病发作,多年修养的品性,立刻化为乌有,一有“不爱”的逆境当前,嗔心一动,多年的朋友变仇人,恩爱的夫妻成为冤家。这时,看什么都不顺眼,一切都好像是在嘲笑自己,一切都是可憎可恶的,恨不得一拳把这世界打碎!嗔心一起,只望人家痛苦加深,不管什么刻毒的言词,不论什么狠恶的手段,都会从万恶的嗔心中搬演出来。

医学家的研究证明,经常生气、发火,会对人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还可能导致动脉甚至免疫系统受损。医学研究还发现,发怒时,胃的出口处,肌肉会骤然收缩,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器质性损伤。所以,生气时,胃痛、胃胀,吃不下饭。时常发脾气,情绪不良,还会导致脱发,皮肤晦暗,失去光泽。近代高僧印光法师曾告诫世人说:“嗔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躁,重则肝目受伤。”

说到嗔恚,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有一对夫妻,起初的时候,夫妻俩相敬如宾,生活和睦。有一天,丈夫吃午饭的时候对妻子说:“你到厨房里取点葡萄酒来,咱们喝两杯。”妻子来到厨房,打开酒瓮,忽地看到有个美丽的女人正在酒瓮里看着她,这个美丽的女人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的影子。可她不知道,以为丈夫又有了女人,藏在酒瓮里。她立刻起了嗔心,跑出来,对丈夫愤怒地大喊大叫。丈夫感到莫名其妙,就跑到厨房去看,当他低头向酒瓮里张望时,看到一个男子正瞪着自己。丈夫也生气了,好啊,这个贱女人,竟然把野男人藏到酒瓮里了。他不由分说地对妻子大发雷霆,两人闹得不可开交。他们家的一个朋友听说了,就去调解。当听完夫妻俩的叙述,就到厨房里去看,他看到酒瓮里有一个人正看着他。朋友忽地生了气,心想:原来他们有朋友来劝解了,见我来了,就把朋友藏在酒瓮里,还装作煞有介事地折腾我,这怎能做朋友,太令人气愤了。然后,就怒气冲冲地扬长而去。这家供养的一个比丘,听说两人吵架,也来了,他听了夫妻俩述说原委,就到厨房去查看。他低头往酒瓮里一看,正好也有个比丘在看着他,比丘也嗔怒了,原来他们已经供养了比丘,见我来了,就把他藏在酒瓮里,假装争吵,比丘一言不发地走了。这个近乎寓言的故事,讲了嗔恚对人的毒害。夫妻起了嗔心,家无宁日;多年的朋友起了嗔心,成了路人;修行者起了嗔心,失去了道心。佛陀当年讲经说法时,常常提到嗔恚之害:“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嗔恚之火,能烧功德之林。”嗔念一动,嗔火燃起,智慧、声誉、功德、福德全都被破坏了。嗔毒之剧,所造的恶业之大,以至佛家把它看作堕入地狱的业因。

地藏十王图之一牞“宋帝王余”(陆信忠绘轴绢本日本永源寺藏)

普陀山隐秀讲院主殿后门的佛陀圣像壁画

痴是无明,是思惑、邪见,就是不懂道理,不明是非,无有智慧,不信正道。痴毒是由迷而起的,一旦迷失了清净之心,陷入痴迷,起了贪爱、嗔恚之心,觉性就丧失了。世间的事理,有真有假、有正有邪、有是有非、有善有恶,患有痴毒,就不能辨别,认识不清,把假的当作真的,把邪的当作正的,沉醉于贪爱的漩涡里,一任嗔毒发作。

人患了痴毒,往往迷而不觉,常常先是沉湎于短暂的享乐中,继而陷入无尽的烦恼,甚至招致祸端,落于痛苦的泥淖里。其过程如同作茧自缚、飞蛾投火,明明知道面前是万丈深渊,仍是愚痴地纵身跳下,不惜粉身碎骨。

佛家认为,众生在生死欲海之中翻滚,在六道之内轮回,就是因为众生没有智慧。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所造一切罪业,都源于“痴病”。贪、嗔、痴为“三毒”,痴愚是毒源。《楞严经》上讲到嗔恚是地狱道之业因,贪爱是饿鬼道之业因,愚痴是畜生道之业因,还是很有警示启发意义的。

1.布施: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把物质施舍给需要的人;法布施,把佛的道理讲给别人,使人获得觉悟的方法;无畏施,解救他人的危难,使人免除恐惧和不安。佛家把布施作为修持的第一种方法,其宣扬的大慈大悲、利乐有情,都体现在布施的实践中。

众生的心病——贪、嗔、痴三毒根深蒂固,非一般医生可以治疗。一般医生,仅能从生理上给人治病,即使是心理学医生,也只能纠正人们生理神经系统的失常,无法根治人心的贪、嗔、痴三病,而秉受“大医王”佛陀的真理启示,用佛家人生哲学智慧,不间断地洗刷人心中的贪、嗔、痴三毒,可消除烦恼,得到心灵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