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佛家养生:调心养心的人生智慧

佛家养生:调心养心的人生智慧

【摘要】:再如佛家武术,其产生也是出于健身助禅的目的。佛家认为,四大皆空,人的身体也是假有,反对过分维护身体,可佛家修行中,处处蕴含养生的大道。佛家不把养生求得长寿作为目的,却包含了人生的大养,可谓无养而大养。因此,世有“佛是大医王,佛法是药方,佛僧是看护”之说,称扬的就是佛家以调心养心见长的人生智慧。

引言:佛是“大医王”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意思是说保养、养护生命。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肌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少忧无虑,内心平和安详,而长寿又是衡量养生的一个重要尺度。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今社会,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养生之道、养生方法也越来越多。然而,相当一部分人却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甚至出现各种怪异的生理、心理疾病,因而人们便将目光投向佛家僧人,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一些养生的启示。

僧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远离“尘世”,以修行作为生活的主要内容,青灯黄卷,生活清苦,常被现实中的人们称为苦行僧。可就是这一特殊的人群,相对于喧嚣的世俗,却能保持内心的安详,获得了长寿。

历史记载来看,自古以来,高僧大德多长寿。以净土宗祖师为例,从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到近代十三祖苏州灵岩印光大师,在有具体生卒记载的十二位高僧中,70岁以上的有七位,80岁以上的有四位,寿登90以上的有两位。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净土高僧可谓超长寿老人。其中,净土宗第八祖云栖莲池大师寿高93岁。据史料记载,云栖莲池大师自主持道场以来,不曾妄用一钱,凡有香俸盈余,都施散给其他寺院和尚。他平生施衣药,救贫病,常行不怠;终身布衣,一顶麻布蚊帐用了几十年;年老时,还自己洗衣,清洗溺器,从不让侍者代劳。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也是如此,平时衣食住用等,不仅简单,甚至粗劣。对于饮食,他仅求充饥,不求适口;衣服仅求御寒,摒弃华丽;日常洒扫洗涤,事事躬亲;受请外出讲法,虽然为其备有轿子,方便出行,但他却不肯坐,认为坐了会折福。

佛教《大毗婆娑论》提到长寿的条件时说:“若有于寿,恒作、恒转,受作、受转;时行,处行;修梵行;食所宜、食应量,生者应熟、熟者弃之,于宜匪宜能审观察;服医药、用医言;避灾厄;远凶戏。由此等故,寿不中夭。”意思是说,如想长寿,要经常做些主动的和集体要求的运动和劳动;出行选择适当的时间,考虑路程和目的地;断除不正当的淫欲;饮食要适宜、适量,避免过生过熟,还要仔细审查适宜不适宜进食;有病要看医生,按医嘱服药、护理身体;避开灾害、凶险;远离有危险的戏乐活动。

佛家养生的独特之处,就是佛门僧侣一直有意无意地实践着不离修行的养生之道。其养生的行为方法,都被视作修行;修行之中,又蕴藏着深刻的养生内涵。可以这样说,佛家不存在脱离修行的养生,离开修行,追求所谓的养生便是妄执,就会误入歧途,其结果往往是害生。

佛家诸多的养生方法,最初只是作为修行的助缘出现的。比如饮茶,起初只是为了解除僧众坐禅的困倦,驱除睡魔和疲劳,以利修行。后来,僧众们在饮茶的同时,发现了茶的养生保健作用,同时体悟到茶禅相通之理——茶禅一味,饮茶才融入佛家修行生活之中,成为一种助禅益生的饮食习惯。再如佛家武术,其产生也是出于健身助禅的目的。早期僧人在与世隔绝、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坐禅修行,久坐容易疲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身体虚弱,有时还难免遭受野兽伤身,于是作为健身防身的佛家武术便产生了。后来高僧大德又把武术和修行结合在一起,发展成解脱生死之道的佛家武禅。(www.chuimin.cn)

佛家认为,四大皆空,人的身体也是假有,反对过分维护身体,可佛家修行中,处处蕴含养生的大道。佛家不追求居处的华美、舒适,寺院周围环境优美静谧,空气清新,避开喧嚣的闹市,利于清心静修,深得居住养生之理。

从修行制度上讲,佛家出于不杀生宗教理念,实行夏冬安居静修,禁止外出,却有效地规避了酷夏寒冬,既增长了道业,也养护了身体。坐禅是佛家僧侣的一种主要的修持,佛家坐禅必须做到五事调和,即调食、调睡、调身、调息和调心。这些要求,都是促进身心健康的养生方法。

从修行方式上讲,佛家以静修为主,可就是在修行中,佛家引入了运动的方式,诸如佛家功课中的绕佛、礼佛、经行,坐禅过程中的行香、跑香都类似于体育锻炼。佛家不把养生求得长寿作为目的,却包含了人生的大养,可谓无养而大养。

与众多的养生理论相比较,佛家养生以调心养心见长。在佛家看来,众生皆病,这种病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疾病,而是人的心病——贪嗔痴三毒。三毒缠绕人们一生,让人们身心不宁,烦恼丛生。三毒烦恼也和人们的肌体健康息息相关,佛医把三毒烦恼视作人们肌体发生疾病的内缘。全部的佛法以及僧众的修行制度、日常生活,都贯穿着祛三毒、养慈悲这个宗旨。因此,世有“佛是大医王,佛法是药方,佛僧是看护”之说,称扬的就是佛家以调心养心见长的人生智慧。

本书以养生先养心入手,通过探索佛家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来揭示佛家养生的理念、方法、特点,以期广大读者能从中受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