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建国十周年的相声创作:中国相声史

建国十周年的相声创作:中国相声史

【摘要】:第一节建国十周年的相声创作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十周年,文艺界曾掀起了空前的创作高潮。赵忠、常宝华、钟艺兵创作的相声《昨天》是意蕴深刻、风格独特的优秀之作。甲卖耳挖勺的。马季、轻松创作的《一条街》也属于歌颂型的相声。主题与《昨天》相似,也是通过鲜明的对比,歌颂建国十年来的成就,但,艺术表现方面却独具特色:1.方式灵活这段相声自指性十分明显,采取的是聊天的方式。甲做小买卖的多了!

第一节 建国十周年的相声创作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十周年,文艺界曾掀起了空前的创作高潮。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影曲艺等领域都喜获丰收,相声当然也不例外,创作了大量反映新时代和新生活的作品,《昨天》、《一条街》堪称具有代表性的杰作。

赵忠、常宝华、钟艺兵创作的相声《昨天》是意蕴深刻、风格独特的优秀之作。老舍在《谈相声〈昨天〉》一文中说:“我觉得这个段子很好,新鲜,很吸引人。”具体说来,具有如下特色:

1.主题深刻

《昨天》属于歌颂型的相声。通过新旧社会巨大变化的鲜明对比,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风貌,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俗语说:旧社会把人变成鬼。在变成鬼之前,常常是先变成疯,《昨天》里的“大爷”就是这样。进入新的时代,老人治好了病,清除“疯”的烙印也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生动地体现了新时代春风化雨的力量。

2.手法新颖

从表达主题的需要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两端是翻天覆地的两个时代,而在大病初愈的“大爷”心目中却发生在“昨天”和“今天”之间。新旧时代变化之大和“大爷”意念中时间之短,构成一连串的误会,使对比变得精妙、生动,富有艺术魅力。请看其中的一段:

甲 我说:“大爷,你在这儿坐着,我给你倒碗水去!”把水倒完回来一看,我大爷跑啦。我说:“大爷,你跑什么?”“那儿有当兵的!”“嗐!那是咱们解放军同志!”

乙 那怕什么呀?

甲 “人家说得对,见了当兵的躲着走!”我说:“解放军是人民的……”

  “别,别说啦,追来啦!”

乙 啊?追来啦!

甲 我一看,解放军真的追来了。我大爷就跑。跑到二楼,大伙围上啦。

乙 这可热闹啦!

甲 我大爷站在那儿,解放军同志说:“老大爷,你跑什么呀?给你!”“啊?”

乙 什么呀?

甲 “你把钱掉啦!”(摸口袋)“哎哟!(想接钱,又缩回手)老总,留着花吧!”

乙 这叫什么话啊!

甲 大伙全乐啦。解放军同志说:“老大爷,我们怎么能要你的钱?”我大爷感激得直掉眼泪。哎,这时候广播喇叭响啦:“同志们,请注意啦,现在捡到钢笔一支、皮包一个,有丢失者请到二楼来领!”我说:“大爷,你听见了没有?你丢了什么东西都找得回来。”我大爷一听,扭头就往二楼跑。我说:“大爷,你上哪儿去?”“领我的洋车去!”

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构成对比,自然而又巧妙。

3.角度独特

这段相声的主人公是亲身经历过新旧两个时代的“大爷”,在结构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通篇采取“大爷”的视角。“大爷”像镜头那样,俯瞰新旧两个社会,实录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既具有亲切感,又具有确凿感。作为贯穿线索,“大爷”连接着两个时代,利于在同一层次和角度上进行对比,而无生拉硬扯之感。“大爷”又像是证人,以真情实感判断是非,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语言生动

这段相声语言生动形象,亲切感人。请看其中的一段:

甲 我们院里这几家街坊,你说跟谁借:东屋里是个磨剪子的。

乙 那是不能借。

甲 南屋里倒是个买卖人。

乙 可以跟他借点呀!

甲 买卖小点。

乙 干什么的?

甲 卖耳挖勺的。

乙 太小了。

甲 西屋里王克章(“克章”读如“科长”)是个大学毕业生。你说怎么跟他借?

乙 哎,科长有钱哪!

甲 他是卖皇历的。

乙 科长卖皇历?(www.chuimin.cn)

甲 他叫王克章。

这里描绘旧时代的悲惨情景,不是罗列现象、堆砌辞藻,而是抓住小院里的几个人物,画龙点睛地刻画他们的穷,于是小院成为社会的缩影,矛头指向制造贫穷的旧时代。

马季、轻松创作的《一条街》也属于歌颂型的相声。主题与《昨天》相似,也是通过鲜明的对比,歌颂建国十年来的成就,但,艺术表现方面却独具特色:

1.方式灵活

这段相声自指性十分明显,采取的是聊天的方式。以“甲”为叙述者,兴之所至,海阔天空,视野开阔,方式灵活。一般采取“甲”说给“乙”听的方式,间或穿插有问有答。例如:

乙 我想看电影。

甲 你可以到首都影院。

乙 我想听戏。

甲 你可以到二七剧场、红塔礼堂、广播剧场和西单剧场。

乙 我想看话剧

甲 你可以到青年艺术剧院。

这样,由单向陈述变为有问有答,既避免了单调,又增添了情趣。

2.模拟表演

这段相声充分发挥了演员善于模拟之长,生动再现了社会百态。例如:

甲 那还不乱!你到西单六部口那点,你听吧。(学汽车喇叭声)嘀!嘀嘀!(学电车铃声)当当当!当嘚铃当铃铃当……(学人力车夫喊声)“车去吧!”(学警察喊声)“靠边骑!”(学行人争吵声)“孙子!你他妈怎么踩我脚了?”“对了!谁让你搁地下来着!”

乙 啊?!

甲 您到天安门一带更热闹了!

乙 怎么?

甲 做小买卖的多了!(学汽车喇叭声、电车铃声、卖货声)“吃咧吧哎,闹块咧!”

乙 卖西瓜的!

甲 (学各种卖货声)“爬糕、酸辣凉粉咧!”“冰棍,败火!”“抽烟卷了,买烟卷啊!”“黄鸟叼签,算灵卦!”“蹭啊蹭啊,蹭油的,蹭癣的!”

  “烤白薯咧,真热和!”“臭豆腐,酱豆腐!”“耗子药!”

乙 全凑到一块儿了!

由正学到歪学,最后落到抓哏取笑。

3.高度夸张

这段相声里描写美国兵喝醉了酒,开车到处乱撞,净出车祸。国民党当局起初坐视不管,后来倒是管了。且看是怎么管的:

甲 后来管了!一看撞死的人太多,想了一个治理交通的办法,那天在三座门那儿派了二十多个……

乙 警察?

甲 和尚!

乙 和尚干吗?

甲 高搭法台,超度亡魂。

车祸太多,无法防范制止于前,只好待撞死后超度亡灵,高度的夸张构成辛辣的讽刺。

4.语言流畅

如果说,这段相声的前半段以高度夸张的渲染为特色,后半段则以清新流畅的“贯口”取胜。